今天就是冬至了,又到了数九的日子。记得小时候,每到冬至,家里的长辈们就开始数九了,邻里乡亲聊天的话题也都离不开数九,时不时的就会冒出一句,今天是几九第几天了?这就是我小时候对数九的第一印象。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起,我也开始像长辈们一样数九了,可能这就是所谓的传承吧。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1)

还记得那首传承了不知道多少辈的顺口溜吗?一九二九不出手,三九四九冰上走,五九六九沿河看柳,七九河开,八九燕来,九九加一九,耕牛遍地走。在我心中一直有这么疑惑,在那个没有互联网的时代,类似这种顺口溜是如何做到全国统一的呢?这应该是流传最广的一首数九歌了吧,尤其是京津冀地区,很多朋友们从小听的就是这个版本,但是要说这首顺口溜的出处,可能没人能说的清。但是小编查到了这个版本的雏形,在明朝有一位叫谢肇淛的诗人,他写过一本叫《五杂俎》的著作,在这本书中记载了当时流传于京城的一首数九歌:一九二九,相逢不出手;三九四九,围炉饮酒;五九六九,访亲探友;七九八九,沿河看柳。可以看出和今天我们所熟知的数九歌已经十分接近了,也非常的口语化。

虽然有了数九的口诀,但是毕竟时间过长,难免出现记乱了的情况,所以古人除了数九,还发明了一种画九的方式。什么是画九呢?画九的形式有很多,最常见的一种就是画梅花。在冬至这天,先画好一颗梅花树,树上共有九个枝头。每过一天,就在枝头画一朵梅花,以此来计算数九的天数。有的人为了偷懒,连梅花都懒的话,就在枝头上画圈,一个圆圈代表一天。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2)

还有一种记录方式更为文艺,那就是写九,也叫九九消寒图。九九消寒图深受文人墨客的喜爱。首先用朱砂写好九个字,每个字都有九个笔画。然后每过一天,就用墨水临摹一笔,以此记载数九的天数。类似这种写九的方式还有很多,比如有写对联、写诗等等形式。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3)

老北京人对于数九还是非常重视的,尤其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还记得来当年老北京人的御寒神器吗?小编总结了当年老北京人标配的八大装备。第一件就是妈妈牌纯手工织出来毛衣,那时候的女性织毛衣是必备的手艺,冬天姐儿几个一边聊天一边围着炉子织毛衣,孩子们还会拆毛衣,盘成毛线团。那时候毛衣最大的好处就是可以重复利用,穿小了,明年拆了,继续织个新的。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4)

第二件就是大棉袄,那可真是实打实的好棉花,暖和至极,看看当年的老照片,孩子们穿的一个比一个圆,活脱一个大狗熊。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5)

第三件军大衣,当年的军大衣绝对是最流行的潮服,而且最近还有重返时尚前沿的趋势,前不久很多高校的小鲜肉们一水的都是军大衣穿搭,频频登上热门。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6)

第四件就是条绒棉鞋,这鞋唯一的缺点就是不怎么防滑,但也正因如此才更受小朋友们喜爱,看见一处结冰的地面,就会去打个出溜。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7)

第五件就是雷锋帽,那是我戴过的最暖和的帽子,最早是部队的军需品,这种帽子还可以变身,两边的帽帮子一放下来,那就是全副武装,耳朵脖子还能护住,冬天都能给人捂出汗。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8)

第六件就是戴在脖子上的大棉手套,虽然暖和,但是更羡慕别人可以五指分开的毛线手套。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9)

第七件就是热水袋,最早买不起市面上的热水袋,都是找个玻璃瓶灌上热水,实在找不到玻璃瓶,塑料瓶也可以,不过开水一烫,瓶子就会缩小。那时候家里最常用的就是打针用的吊瓶,那可是最好的暖水瓶了。睡觉前,先把被子铺好,卷成直筒,脚底下还要窝起来,往里塞一个装了热水的吊瓶,被窝一下就暖和了,后来才有了那种红色的热水袋。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10)

第八件就是出门必备的雪花膏,那时候,这可是北京名媛淑女的最爱,一股香气弥漫了整个童年记忆。现在喊得出名字的有"友谊"、"百雀羚"、"万紫千红"等等,不得不佩服这些品牌强大的生命力。

老北京的规矩(老北京人的34)(11)

最后为各位朋友附上今年的数九时间表,感兴趣的朋友可以收藏哟。今年数九从2020年12月21日开始到2021年3月11日结束。

一九时间:2020年12月21日-2020年12月29日

二九时间:2020年12月30日-2021年1月7日

三九时间:2021年1月8日-2021年1月16日

四九时间:2021年1月17日-2021年1月25日

五九时间:2021年1月26日-2021年2月3日

六九时间:2021年2月4日-2021年2月12日

七九时间:2021年2月13日-2021年2月21日

八九时间:2021年2月22日-2021年3月2日

九九时间:2021年3月3日-2021年3月11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