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庆洪

题记:东京奥运会在延期一年后的今天将要开幕了,在新冠疫情爆发一年半、至今又有抬头之势的严峻形势下开幕了,在运动员戴口罩、观众无法到现场的“怪异”的情形下开幕了,在一片质疑声中开幕了……既然奥运来了,体育就成了热词。长达数千年的中国古代体育发展史,其渊源之悠久、内容之丰富、方式方法之完备以及活动开展之广泛,堪称举世无双。《文史探微》继续推出“古代诗话体育”系列,敬请关注。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1)

古代游泳壁画

我国最早的一部诗歌集《诗经》中就已经有了描写游泳的诗句:"就其深矣,方之舟之。就其浅矣,泳之游之。"遇到水深的地方就乘木筏或乘船摆渡过去,而在水浅的地方就潜水或浮水渡过去。可见,远在2500多年以前,人们的游泳技术已达到了一定水平。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在水中的本领越来越强,而游泳与人类社会的关系也越来越密切,并不断在战争、生产和娱乐中开始发挥重要作用。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2)

战国时期宴乐渔猎攻占纹铜壶

春秋战国时期,南方各诸侯国相继建立了水师,实行舟战,游泳也即成为水兵训练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淮南子•修务训》称,吴人入郢,申包胥奔秦求救,一路上"赴深溪,游川水"。汉扬雄《方言》曰:"潜、涵、沉也。楚郢以南曰涵,或曰潜,潜又游也。"晋郭璞注:"潜行水中,每为游也。"《尔雅·释水》曰:"潜行为泳。"这些都表明南方吴越之人对游泳之道早有研究。宋代大诗人苏轼有《渚宫》诗写道:"渚宫寂寞依古郢,楚地荒茫非故基。二王台阁已卤莽,何况远问纵横时。楚王猎罢击灵鼓,猛士操舟张水嬉"。兵书《六韬•奇兵篇》说"奇技者,所以越深水渡江河也;强弩长兵者,所以逾水战也",把越深水渡江河的本领作为特殊军事技能。《管子•轻重甲》记载,管仲为了防止吴越军从水上偷袭,曾"立沼池,令以矩游为乐……令曰:能游者赐千金,未能用千金,齐民之游水,不避吴越。"后来,越人以水军进攻齐国,结果齐人"大败越人"。管仲在2600多年前的春秋初期,就能在河上筑堤坝修建大规模的游泳场,水深十仞,并下令"能游者赐千金",遂训练出善游泳的士卒5万人,打败了越国的水师,可见是有远见卓识的。现藏于的战国时期的《宴乐渔猎攻战纹铜壶》上面,就有表现当时人鱼共游的画面,其人的游泳姿势协调自然,类似现在的自由泳姿势。六朝时,玄武湖曾作为训练和检阅水军之所。宋孝武帝时曾二次在湖上大阅水军,故又有昆明湖、练湖之称,民间却称之为饮马塘。陈宣帝太建十年,阅军湖上,桅樯林立,旌旗蔽日,鼓角震天,雄兵十万,楼舰五百,雄伟壮观,后人歌曰:"五百楼船十万兵,登高阅武阵云生。定知战艇横瓜步,应有军牙拥石城。湖上秋空丝竹支,江头潮涌鼓鼙声。"南宋诗人马之纯《玄武湖》诗云:

万顷冥茫水拍堤,当时于此习舟师。

长江天险虽堪恃,鬭舰人谋可勿施。

莫使黑龙离旧窟,且教玄武入新词。

如何又作蓬瀛景,地节来游看水嬉。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3)

古代游泳壁画

《宋史•礼志》载:淳化三年(公元992年)三月,正是初春时节,河水很凉,宋太宗赵炅在汴京(今河南开封)金明池检阅水军。他命人将银瓯掷于碧波间,让将士泅波取之。去取银瓯的当然不会是一个人,这种带有比赛性质的游泳显然是鼓励将士们练好水上技艺。后来,金明池成为游玩场所,特别是一年一度的三月一日开金明池琼林苑,上自皇朝宗室,下至黎民百姓,倾城而出,到金明池郊游。宋太宗时翰林学士陶毅有诗记述:"万座箫歌醉后醒,绕池罗幔翠烟生。云藏宫殿九重碧,日照乾坤五色明。波面书桥天上落,岸边游客鉴中行。驾来将幸龙舟宴,花外风传万声岁。"诗人梅尧臣的《金明池游》也写道:"三月天池上,都人炫服多,水明摇碧玉,岸响集灵邑"。《宋史•礼志》还记载:"咸平三年五月,(宋真宗)幸金明池。观水戏。扬旗鸣鼓,分左右翼。植木系彩以为标识。方舟疾进,先至者赐之。"元文学家冯子振《奉皇姊大长公主命题王鹏梅金明池图》"金明池上张水嬉,百棹贾勇建鼓旗。按栏切云人俯砌,但觉汹汹鸣春漪。东西夹岸瞠万目,黄帽长年看不足。时值宣和全盛时,消得轻绡写晴渌。"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4)

古代游泳壁画

在作为军事训练项目开展的同时,游泳活动在民间同样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普及。在《庄子•达生》篇中,有一个反映民间善于游泳者的故事:吕梁之水,从百丈的绝壁上飞瀑而下,河中波涛滚滚,激湍腾沫,鼋鼍鱼鳖都不能游。一次孔子站在吕梁水滨,见一人在水中翻腾,以为他要溺水而死,就令弟子随波拯救,没想到那个人忽然在百步之外浮出水面,并披发高歌,逍遥自在,邀游岸下,胜似闲庭信步。如此高超的游泳技术,说明游者已熟练地掌握了游泳的诀窍及水的特性。秦汉以后,水上活动日益兴盛,并出现过许多游泳能手。《晋书•周处传》记述勇士周处善游敢拼,一次,他"大水搏蛟,蛟或沉或浮,行数十里,而处(周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处杀蛟而返"。能够在水中与蛟龙搏斗三天三夜,可见其游泳技术已有极高的水平。敦煌莫高窟就绘有北魏时代的游泳图像,四个畅游于水中的健儿,有的手臂高高地扬起,像是在同时拨水,仿佛现在的蝶泳动作;有的两手前撩后划,又有点像今天自由泳的意思。在西藏拉萨的布达拉宫,保存着一幅清代的游泳壁画,其游泳者拨水、仰泳的姿势形象逼真。看来,就是在被人们誉为"世界屋脊"的青藏高原,人们也已经掌握了相当高超的游泳技术。游泳中的泅水技术,在我国古代出现也很早,秦始皇扫平诸侯后,为了炫耀自已的文治武功,巩固统一的封建王朝,开始了四方巡游。《史记》说他到了今天的鲁南一带,听人告之这里的泅水河还沉没着一只周代的铜鼎,于是"斋戒祷词,欲出周鼎泗水"。他迫不及待地"使千人没水求之,弗得"。这种游泳技术,在后来得到了更进一步的发展。汉代沿海的合浦郡盛产珍珠,当时入海采珠就采用了游泳中的泅水技术。这类水上生产活动,为水上运动的普及创造了条件。

我国的游泳比赛始于汉魏时期,那时已经有端午节举行游泳比赛的民间习俗。每次举行这种比赛时盛况非凡,参加的人数很多。唐宋时,每年端午节在钱塘江上都要举行规模很大的游泳比赛,而且与民间的游泳活动相适应,皇家每年也举行游泳比赛。清末南海人关赓鳞作《都门竹枝词》,有咏北京人春泳的一首诗:"游泳新成石白池,分曹竞赛树红旗。解衣终却春波冷。依旧看人作水嬉。""分曹竞赛",这大约是一次民间的游泳比赛。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5)

金明池夺标图

水嬉形式很多,如歌舞、竞渡、杂技等。汉司马相如《大人赋》:"奄息总极氾滥水嬉兮,使灵媧鼓瑟而舞冯夷。"《旧唐书·顺宗纪》:"尝侍宴鱼藻宫,张水嬉,綵舰雕靡,宫人引舟为櫂歌,丝竹间发。" 唐写道:"紫禁乘宵动,青门访水嬉"(《侍宴长宁公主东庄应制》。)宋周密《癸辛杂识后集·故都戏事》:"呈水嬉者,以髹漆大斛满贮水,以小铜锣为节,凡龟、鳖、鰍、鱼皆以名呼之,即浮水面,戴戏具而舞。舞罢即沉,别復呼其他,次第呈伎焉。"清吴伟业《琵琶行》序:"先帝在玉熙宫中,梨园子弟奏水嬉、过锦诸戏。"诗曰:"苑内水嬉金傀儡,殿头过锦玉玲珑。"严荣注引《刘氏芜史》:"水嬉之制,削木为傀儡,高二尺餘,肖蛮王、军士、男女之像,有臋无足,下安卯栒,用竹板承之,注水方木池,以锡为箱,支以木櫈,用纱围其下,取鱼虾苹藻跃浮水面。中官隐纱围中,将人物用竹片托浮水上,游移转动。一人鸣金宣白题目,代宣文句。"宋代中后期还有一种水球运动,不过这种娱乐活动不同于现代的水球运动。它不是运动员分为两队在游泳池里争斗,而是在陆地上把球掷入水中,比谁投得远来分胜负。宋徽宗赵佶的一首《宫词》,对宫女们玩这种水球的场景作了十分形象的描述:"苑西廊畔碧沟长,修竹森森绿景凉,戏掷水球争远近,流星一点耀波光。"

我国南方水乡民间水上活动丰富多彩。湖州背靠太湖,又地处水乡泽国,每逢清明、端午便要举行大规模的水上竞技活动,人们倾巢而出,水面上游船聚集,男女喧哗,管弦杂沓,颇为壮观。龙舟、快船都是一种竞渡方式,一般在山塘之中进行。标竿船就是在船上竖一根很粗的毛竹作标竿,进行各种爬竿表演。打拳船也叫哨船,由两只农船组成,上面铺板成约一丈见方的台面,搭彩亭、插彩旗,表演者在台上表演拳术和器械,这就是水乡地区特有的武术门类──船拳。这些水上竞技也许源自于吴越水战,但也包含着娱神及祈求田蚕丰收的意愿。张先《木兰花•乙卯吴兴寒食词》写道:

龙头舴艋吴儿竞,笋柱秋千游子并。

芳洲拾翠莫忘归,秀野踏青来不定。

行云去后遥山瞑,已放笙歌池院静。

中庭月色正清明,无数扬花过无影。

词中描写了吴中健儿驾舞龙舟在水面飞驶竞渡的壮观场面,也描写了姑娘们拾翠、踏青、打秋千,乐而忘返的情景。这样的日子是水乡的狂欢节,也是在湖州,唐代诗人杜牧曾留下了一段浪漫佳话。杜牧年轻时就有过人的才华,落笔成文,出口成章。二十余岁进士及第,又很快通过制策登科。杜牧年青俊逸,生性狷介狂放。唐文宗大和九年(公元835年),杜牧在宣州屈身幕僚时,雅闻湖州风物妍好,且多美女,受好友、湖州刺史崔君之邀,慕名而来。"凡优姬倡女,力所能致者,悉为出之。牧注目凝视曰:'美矣!未尽善也'。乙复候其意,牧曰:'愿得张水嬉,使州人毕观。候四面云合,某当闲行寓目,冀于此际,或有阅焉。'"于是一场借龙舟水嬉来观赏佳丽的活动在苕溪河畔展开。一名才十多岁的女子深深打动了诗人的心灵,无奈杜牧行程匆匆,只好手书一札,"且不既纳,当为后期,吾十年必为此郡,若不来,乃从所适"。后来杜牧发奋图强,终于在十四年后出任湖州刺史,前来践约,"所约者已从人三载,而生三子"。于是就有了中国文学史上最浪漫的对话:"昔既许君矣,何为适人?""向约三年,不来而后嫁,嫁已三年矣"。诗人恍然:"自恨寻芳到已迟,往年曾见未开时。如今风摆花狼藉,绿叶成荫子满枝"。无限伤感,引来后人多少嘘叹,宋代晁补之有句为证:"算多情小杜,风流未睹空断肠,枝间子"。苏东坡《将之湖州戏赠莘老诗》云:"亦知谢公到郡久,应怪杜牧寻春迟,鬓丝只好对禅榻,湖亭不用张水嬉。"南宋词人葛立方《子直画屏求题诗•杜牧之水嬉》云:

翚飞华屋浸涟漪,曼衍鱼龙看水嬉。

自是翻阶恋红叶,哦诗莫恨十年迟。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6)

古代游泳壁画

余杭塘栖与湖州接壤,京杭大运河穿镇而过,使其成为苏、沪、嘉、湖的水路要津。塘栖是水乡,每逢清明,乡民盛行嬉水,这一天,塘栖四周各村分别出一只彩船,船上有着穿着戏服的乡民演出着各式戏文,敲敲打打地沿河港在塘栖镇上环绕一周;还有那"打拳船",一招一式,有板有眼,热闹非凡;夜间长桥两岸处处点上香烛,形成了两条壮观的烛龙,令人感叹不绝。明人的《溪河夜泊》诗写道:"市门相向锁长虹,画舸奔云趁晚风;箫歌声喧春梦杳。两廊灯火相映溪红"。晚清著名学者俞樾曾作《塘栖水嬉曲》,记载了当时盛况: 栖溪春水明如镜,岁岁水嬉今岁盛。

花果欣逢比户丰,村农早鼓先期兴。

先期童稚习歌讴,土谷祠边众聚谋。

拜杀刑留看曲本,旗盔杂把制行头。

画舫彩帜风中飓,两两相继成巨舰。

百宝庄严贯月槎,万花绚丽移春槛。

一时箫鼓闹如雷,齐向长桥河上来。

楼台歌舞来相续,小与酬劳殊太薄。

片片蜂糖小甑糕,条条风蜡双行烛。

烛龙入夜更蜿蜒,灯火高高下下悬。

竟可地名星宿海,错疑身到焰摩天。

清明时节沿成例,占缀升平殊有意。

巧借隋宫水饰图,另翻唐代梨园戏。

我偶清舟到此维,翁孙四代共扶持。

水嬉亭畔聊随兴,不是风流杜牧之。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7)

元代王振鹏所绘《龙池竞渡图》中的“水秋千”

中国古代的游泳活动内容丰富,具有民族特色,最为精彩的当属跳水。甘肃敦煌榆林窟西夏第三窟《八卡变》图绘有童子跳水的生动形象。公元12世纪初的宋代,我国出现了一种别样的跳水活动,即"水秋千"。由于表演者是在将秋千荡到高空的一瞬间再突然从秋千上跳入水中,使秋千起了一种活动跳台的作用,因而难度极大,这不仅需要技巧,而且需要勇气。反映宋代都城汴京生活风俗的《东京梦华录》一书,对当时水秋千跳水竞赛作了详尽的记载和生动的描述。该书《驾幸临水殿观争标赐宴》记曰:"有两画船,上立秋千,船尾百戏人上竿,左右军院虞侯监教鼓笛相和。又一人上蹴秋千,将平架,筋斗掷身人水,谓'水秋千'"。这里记载的是宋徽宗赵佶在水殿观看水秋千表演的情景。当时,水殿里停泊着两只彩船,船头立着秋千,船尾有人作各种杂技表演,禁卫军官兵击鼓吹笛助兴。其中一人登上秋千,高高荡起,当身体与秋千的横架接近平行时,突然从秋千上腾空而起,在空中翻跃筋头,最后跳入水中。这是一种别开生面的跳水表演,不仅姿势优美,而且惊险刺激,引起观者的注目。宋代诗人王珪曾作一首《宫词》描述当时跳水的情景:"内人稀见水秋千,争擘珠帘帐殿前。第一锦标谁夺得?右军输却水龙船。"南宋诗人朱翌在《端午观竞渡曲江》诗中曾回忆当年在金明池观看跳水表演的盛况,感叹恍如梦境:"却忆金明三月天,春风引出大龙船。二十余年成一梦,梦中犹记水秋千。"

写游泳的古诗句(古诗话体育10)(8)

清代绘画中描绘的潜入水中捕鱼的原始部族人(选自《云南猡猡图说》)

明清时期,随着每年进行的各种规模的水上活动的开展,在江南多湖地区,有关的跳水活动还与游泳一起进行,在"水百戏"等水上活动中,"水秋千"还是其中的项目之一。《温州竹枝词》记载的是女子跳水:"午日江城竞渡时,倚楼画阁望迷离;半天忽动秋千影,龙女腾空作水嬉。"清代诗人朱鹿田有一首《秋千船》诗,生动细腻地描写了杭州西湖游船上惊险刺激的女子跳水表演:

秋千船立双绣旗,红衫女儿水面飞。

续命五丝留不得,妆梳散作余霞色。

中流箫鼓断续鸣,绿窗细语啼春莺,

清歌宛转尽一曲,风掠落花无限清。

须臾回波吹荡漾,性命孤悬辘轳上,

玉绳夭矫盘空中,唤出佳人倚栏望。

飘然而来花冥冥,忽然而去风泠泠,

衣香人影看不定,暗合节奏人难听。

扇底桃花换人面,一寸弓腰前后卷,

昆仑慢拈琵琶弦,偃师空习鱼龙战。

反手频弯却月腰,缠头锦带香飘飘,

帖地回环张静婉,当筵飞渡董娇娆。

白日欲没饮徒散,座上有人发长叹,

此生能得几回看,野鹤秋鸣怨夜半。

吾邦赤子贫可怜,罂无贮粟囊无钱,

一身飘荡朝兼暮,如上险竿长倒悬。

人间只有秋千女,竿木随身无定所,

回头四望生鱼烟,一霎仙乎撇波去。

2008年5月

选自作者《中国古代体育诗话》一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