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这个概念,是近代才有的,1902年梁启超在《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一文中提出的概念。不过在先秦时期,对不同地区不同文化特征的人也是有区分的,在古籍中称为“族”。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春秋《左传》中提及的“非我族类,其心必异”。如今我国有56个民族,在世界上也是民族最多的国家,在曾经的朝代更替中,也出现了不同民族的统治政权,契丹族建立的辽国,女真族建立的金国,蒙古族建立的元朝,这样的缤纷的历史就注定中国注定是一个多民族融合的国家。
现如今56个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就是汉族,汉族中的“汉”字来源于汉朝,中国第一次被全世界知道,就是有赖于汉武帝打通了丝绸之路,让西域诸国,也就是现在中亚和欧洲知道了,在遥远的东方有一个强悍且文明的国度,自此中国人民被称为汉族。那让人不禁发问,汉朝之前的汉族叫什么呢?
中原文明在汉族之前有一个非常霸气的名字,那时候叫华夏族。其实这个名字还可以追溯到更早。早在三皇五帝时期,当时还没有建立王朝,所以还是以部落的形式存在着。
“华夏”一词最早见于《尚书·周书·武成》:“华夏蛮貊,罔不率俾”,在周朝时,华与夏同义不同字,甚至到了春秋时期孔子也曾经曰过“裔不谋夏,夷不乱华。”孔圣人也认为“华”亦即“夏”。到了唐朝对华夏一词又有了新的注解:中国有礼仪之大,故称夏;有服章之美,谓之华。这里的说法是在阐述中国是礼仪之邦,对华夏一词,有了更深层次的文化沉积。
可以追溯的比较著名的华夏始祖有:有巢氏、燧人氏、伏羲氏、神农氏(炎帝)、轩辕氏(黄帝),其中以有巢氏为首,被誉为“华夏”第一人文始祖。经过一番争斗后,最后由黄帝统一,他们在长江黄河流域留下了众多的文明遗迹,这也是中原古文明的开端。
三皇五帝之后,夏启代禹建立了夏朝,我国最早的朝代,从这时起由禅让制改成了世袭制,从此开启家天下的时代。后来商代夏,周灭商,华夏民族的称号一直在世袭传承。
西周灭亡后,东周时的周天子已经无法在维系统治,西周分封的诸侯们开始了争霸,春秋时期华夏族与蛮夷的尊卑观念很强烈,中原的地区以晋、齐、秦为代表的华夏正统非常排斥蛮夷,齐桓公就是利用“尊王攘夷”这个大义当上了春秋第一霸主。
值得说一下的就是中原地区排斥的蛮夷,当时评定标准看得不单单只看出身,还看为人行事。楚国祖先祝融氏曾经帮助黄帝战败蚩尤,因此他们自认为是华夏民族的一员。但楚国因长期与南蛮民族相处,为人行事与中原地区显得格格不入,因而被排斥在外。《左传》中就有记载“非我族类,其心必异”这里的族就指的是华夏民族,“非我族类”指的就是楚国。楚国直到楚庄王时期开始效仿中原的礼制,这才被中原认可,此后才有了五霸中的楚庄王。
时间来到“三家分晋”后的战国,礼乐崩坏后的时代,战国七雄也变得不怎么在乎所谓的正统身份了,毕竟当时最正统的周天子都被韩国、秦国打了,为了有更多的凝聚力,因此有了独特的称呼,都以各自的国家自称,齐国人叫齐人,楚国人叫楚人,这也是华夏民族分裂的开始,这就是多民族的起始点。
战国最后以秦国横扫六国统一天下而告终,秦朝的统一为了显示自己是正统,所以秦国也继续沿用了上一朝使用的华夏族。
秦历二世而亡,刘邦击败项羽后,建立的大汉王朝。七十年忍辱负重后,汉武帝屡次主动出击攻打匈奴,捍卫了领土完整,抵抗外族入侵,更是打通了丝绸之路,将大汉的国威传扬到了番邦,汉族这一称号横空出世。
自汉朝开始之后,中华民族虽然有了汉族一称,但是华夏族这个称呼也没有泯灭,而是一直流传到了至今。无论中国人是被称之为华夏族还是汉族,都是历史赋予每一个中国人的印记。中国人既属于华夏一族又属于汉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