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葬是旧社会灵魂崇拜和祖先崇拜的一种产物。枣庄地区的仪式基本沿袭旧式传统,大体可分成葬前丧仪、安葬礼仪、葬后祭礼三个阶段。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随着社会的发展,风俗的变迁,仪式渐渐趋于简化,风气也有所改变。但是传统观念中注重仪式的风气仍然在乡村地区盛行。

枣庄古城遗址 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1)

葬前丧仪

寿终正寝 灵床是用秫秸做成的箔,用板凳支撑,称为“灵箔”。在儿女亲属的守护下,在灵床上咽下最后一口气,俗称“咽气了”,也叫“挺丧”,称为“寿终正寝”,女则称为“寿终内寝”。

穿寿衣 去世后穿的衣裳,俗称“送老衣裳”。

噙口钱 老人一旦咽气,要立即用红线系铜钱或金属小鱼,含于口中,谓之“口鱼”,仿古人含玉之意,口中含宝,寓意吉祥。

灵前祭 灵床前的祭祀礼仪。

由逝者的长子登高为逝者“指路”,烧“倒头轿”、“倒头马”都在这一阶段。

挂丧墩 老人咽气后,在大门旁边上方悬挂一叠火纸,俗称“纸谷墩”。

报丧 老人去世后,即派人分头通知至亲,名曰“报丧”,俗称“送倒头信”。亲眷 友人闻讯便去奔丧,叫做“哭倒头”,都要带上一刀纸。

枣庄古城遗址 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2)

择吉 送倒头信的同时,另派人去找二宅先生“择日子”‍‍

守灵、哭灵

烧开门纸、关门纸 停灵期间,由儿子、儿媳、闺女早上烧开门纸,临睡烧关门纸,并不断往长明灯里添油。

成殓 也称入殓,将遗体移入备好的棺材内。若逝者为女性,则由娘家兄弟或侄子执锤楔钉。

戴孝 穿戴孝衣、孝帽谓之“成服”,也叫“戴孝”。过去孝服有五种,分斩衰、齐衰、大功、小功、缌麻,称“五服”。在枣庄地区,本家中常说的一句话就是“俺还没出五服来”,即穿着孝服的近门近支。

哀杖 大敛告成后,还要给孝男孝女砍制哀杖,俗称“哀棍子”。哀棍长约0.4米,一般为柳木。

请执客 也称请“执事人”。精通各种礼仪,帮助料理事务的人。

预席

枣庄古城遗址 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3)

搭灵棚 内设祭桌,迎门挂竹帘,两边留门,挂布帘。前面上有匾额,两边有挽幛。

开门 按所定时辰,事先定下的乐班和放炮人就会来到。三声铁炮,喇叭响起,视为“开门”

张案 由总执事和孝子商量指定分工方案,各司其职,有条不紊的忙起来。

扎社火 枣庄境内称“扎纸”、“扎社号”。

泼汤 又为“报庙”到村头土地庙为逝者报庙称“攉汤”也叫“泼汤”。

枣庄古城遗址 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4)

送冥钱 民间称为逝者送盘缠,时间是在仪式的头一天晚上。

吊唁 民间吊唁俗称“哭人”,是亲戚邻里对逝者的悼念和对其家属的安慰。

闹棚 晚间,鼓乐班灵棚前吹奏传统曲目和流行歌曲。

启门家奠 家奠礼是大孝子率领族内孝男向逝者行三跪九叩大礼。

行来往

枣庄古城遗址 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5)

破孝 凡至亲奔丧完后,由族内近门专职破孝发孝人员,至亲友前先作揖施礼,呈上孝衣、孝帽等。

棚祭 凡有祭奠盒子的至亲,待穿戴完孝服后就依次在灵棚前行礼哭祭。

坐席 凡是“行来往”的亲朋好友,均须招待,俗称“坐大席”。早上先开家宴,也就是众执事人和本家近门近支先坐的席。近支都来喝豆腐汤,俗称“盖锅”。家宴后就是“头堂子席”、“二堂子席”。过午,还有“腰席”,期间吹奏戏曲、演唱歌曲。

发起引灵 鼓乐齐鸣,哀声四起,抬棺而出。孝子拄哀杖领棺缓缓而行,孝眷和亲友随后哭送。

路祭 细分为开路、祖饯礼、摔老盆、领路等仪式

枣庄古城遗址 枣庄地区自古厚葬成风(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