舜帝的实际归葬地,在先秦时期便众说纷纭,如《墨子·节葬下》:“舜西教乎七戎,道死,葬南己之市。”《吕氏春秋·安死》:“舜葬于纪,市不变其肆。”《孟子·离娄下》:“(舜帝)生于诸冯,迁于负夏,卒于鸣条。”《山海经·海内经》:“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渊,其中有九嶷山,舜之所葬,在长沙零陵界中。”这些说法至今又衍生出了永济鸣条岗说、定陶鸣条说、连云港市云台山(海州)说、陈留平邱鸣条亭说、宁远九疑山说、道县鬼崽岭说、梧州金鸡岩说等,乃至于最近又出现了一个全州九脊山说[1]。在长时间缺乏文字记载的情况下,舜帝的实际归葬地已变得扑朔迷离,从某种程度上说,争论的意义不大。而文化意义上的舜帝归葬地,在司马迁《史记》提出后,意义变得重大起来。

舜帝葬地新考 文化意义上的舜帝归葬地(1)

《史记·五帝本纪》载:“(舜)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司马迁想通过舜帝南巡及其归葬九疑来表明“大一统”的历史观,也即衡山以南的广大蛮荒之地,也受舜帝教化,舜还归葬于此,他们是中华文明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故讨论舜帝归葬地,一定要摆脱舜帝实际归葬地的迷雾,站在正史的角度来讨论舜帝“文化归葬地”的意义。而舜帝归葬地,又与九疑山分不开,故笔者梳理了历代正史及其权威注家对九疑山与舜帝关系的资料,以证舜帝的“文化归葬地”:

《史记》卷一:践帝位三十九年,南巡狩,崩于苍梧之野。葬于江南九疑,是为零陵。《皇览》曰:“舜冢在零陵营浦县。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2]

《史记》卷六:十一月,行至云梦,望祀虞舜于九疑山。[正义]曰:《括地志》云:“九疑山在永州唐兴县东南一百里。《皇览·冢墓记》云舜冢在零陵郡营浦县九疑山。”言始皇至云梦,望祭虞舜于九疑山也。

《史记》卷一一七: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正义]曰:张云:“崇山,狄山也。《海外经》云‘狄山,帝尧葬其阳’。九疑山,零陵营道县,舜所葬处。”

《史记》卷一三〇:二十而南游江、淮。上会稽,探禹穴,窥九疑,[索隐]曰:《山海经》云:“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泉,在营道南,其山九峰皆似,故曰九疑。”张晏云:“九疑舜葬,故窥之。”寻上探禹穴,盖以先圣所葬处有古册文,故探窥之,亦搜采远矣。[正义]曰:九疑山在道州。

舜帝葬地新考 文化意义上的舜帝归葬地(2)

《汉书》卷六:五年冬,行南巡狩,至于盛唐,望祀虞舜于九嶷。应劭曰:“舜葬苍梧。九嶷,山名,今在零陵营道。”文颖曰:“九嶷山半在苍梧,半在零陵。”如淳曰:“舜葬九嶷。九嶷在苍梧冯乘县,故或云舜葬苍梧也。”师古曰:“文说是也。嶷,音疑,其山九峰,形势相似,故云九嶷山。”

《汉书》卷二八:零陵郡,武帝元鼎六年置。……。营道,九疑山在南。

《汉书》卷五七:历唐尧于崇山兮,过虞舜于九疑。张揖曰:“……九疑山在零陵营道县,舜所葬也。”师古曰:“疑,似也。山有九峰,其形相似,故曰九疑。”

《后汉书》卷二九:郅恽……遂系须冬,会赦得出,乃与同郡郑敬南遁苍梧。……《山海经》曰,南方苍梧之丘,苍梧之川,其中有九疑山焉,舜之所葬也。在今永州唐兴县东南。

《后汉书》卷一一二:营道南有九疑山。舜之所葬。郭璞《山海经》注曰:“其山九溪皆相似,故曰九疑。”《湘州营阳郡记》曰:“山下有舜祠,故老相传,舜登九疑。” 营浦《营阳郡记》曰:“县南三里余有舜南巡止宿处,今立庙。”

《隋书》卷三一:营道平陈,并泠道、舂陵二县入。有九疑山、营山。

《旧唐书》卷四〇:蓝山,汉南平县,属桂阳郡。隋废。咸享二年,复置南平县。天宝元年,改为蓝山。九疑山,在县西五十里。

《明史》卷卷四:蓝山……西南有九疑山,山有杞林峰,岿水出焉,亦名舜水,北流合舂陵水。

《明史》卷四四:宁远……南有九疑山,介衡、永、郴、道之间。山有朱明峰,潇水出焉。又南有舜源水,北流与江华县沲、潇二水合为三江口。南有九疑、鲁观巡检司,在九疑、鲁观二峒口。

《明史》卷四四:江华……东有沲水,源出九疑山之石城、娥皇二峰,下流合于潇水。又东南有砅水,源出九疑山之女英峰,流合沲水。……又西南有锦冈巡检司,又有涛墟市巡检司,后移于宁远县之九疑、鲁观。

《清史稿》卷六八:宁远……南:九疑山,跨道州、江华、蓝山诸县。……水出东南舜源峰,即古泠水也,北流合漭水。

《清史稿》卷六八:蓝山……。西:九疑。南:地风坳,界接广东连州,钟水出焉,西流屈北会归水。水出九疑山,曰九疑水,亦谓之舜水。

舜帝葬地新考 文化意义上的舜帝归葬地(3)

从以上正史及其权威注本不难看出,舜帝归葬地之九疑(嶷)山在今天宁远、道县、蓝山之间,此处九疑山之所以能作为文化意义上的舜帝归葬地,在于其“九疑山方二千余里”,极为广阔与高大,其“最高峰畚箕窝海拨1959.2m,是湖南第四高峰”[3],故元结在《九疑图记》中说:“不知海内之山,如九疑者几焉。或曰:‘若然者,兹山何不列于五岳?’对曰:‘五帝之前,封疆尚隘,衡山作岳,已出荒服。今九疑之南,万里臣妾,国门东望,不见涯际,西行几万里,未尽边陲。当合以九疑为南岳,以昆仑为西岳,衡阳之辈,听逸者占为山居,封君表作园囿耳。’”也是看中了九疑山的文化意义。如此高大之山,又有舜帝归葬于此,作南岳实不为过。也正因为九疑山文化意义重大,故永州地区多次修订《九疑山志》。

舜帝葬地新考 文化意义上的舜帝归葬地(4)

以我的家乡论证一下九脊山与九疑山的关系。我的家乡在湖南岳阳的南岳庙,绝不能说衡山之南岳庙是假的,我家乡的南岳庙是真的,只能说衡山之南岳庙影响了我家乡岳阳的南岳庙,九疑山与九脊山也应当是此种关系,我们不能颠倒文化的源和流。

结论:文化意义上舜帝归葬地在今天永州地区(宁远县)无疑,广西全州学者试图以九脊山代替九疑山,不仅要逐一论证历代正史及其注家是错误的,还要论证九脊山高大如南岳,比宁远九疑山还要广阔,做到这两点相信广西全州学者比较困难。故广西全州学者如想弘扬舜文化,不妨多作“苍梧之野”的考证,九疑山在全州的论证空间并不大。

(作者胡娟系湖南科技学院图书馆馆员,与人合著有《虞舜、二妃与湖湘文化精神》)

[1] 肖献军:《舜帝归葬地考》,湖南行政学院学报,2017年第2期。

[2] 蓝色字体为正史自注或历代注家作注文字。

[3] 《湖南永州九嶷山——舜帝》:http://www.wutongzi.com/a/292190.html

舜帝葬地新考 文化意义上的舜帝归葬地(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