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观”和“主观”被现代的中国人普遍使用。它们来源于西方文化中的马克思主义,随着新中国的建立,马克思主义成为中国的主体文化,它们才被现代的中国人所普遍接受。马克思主义认为物质具有客观性,意识具有主观性。客观是指意识之外,不依赖精神而存在的;主观是指意识、精神,与客观相对立。

直观上看客观和主观的定义非常清晰,实际上却存在悖论。就如“我”正在讲的“客观”,因为“我”的意识是主观的,所以,实际上是“主观”在讨论“客观”,那么,这个“客观”必然地带有主观性,这就使得“客观”转变为了主观。同样,“我”现在讲“主观”,“我”是客观存在的,“讲主观”(这个动作)也是客观存在的,这时,“主观”又蕴含着客观性。这就造成了“客观”和“主观”的相互混淆的现象。所以,传统观念中的“客观”和“主观”的定义是错误的。

主观与客观哪个是事实(十四客观与主观)(1)

客观应当是指真实或真实的。对于客观来说,人与物体的存在都是真实的,即都是客观的。这样,世界上就不存在非客观的人和物体。具体地说,人是客观的,物体是客观的,真是客观的,假是客观的,对是客观的,错也是客观的,等等,即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客观的。

也许有人说:假的就是假的,怎么能是客观的呢?

回答:真的是客观的,对于这一点,相信大家都能理解。为什么说假的也是客观的呢?当人们把假的当作真的时,当然不是客观的,即非客观的。但是当人们把假的当作假的时,假的即是真地是假的,即是客观的。例如,当我们把谎言作为真话时,是非客观的;但是当我们识破了谎言,把谎言作为谎言时,这个谎言就是真的谎言,即是客观的。再例如,对于“海市蜃楼”(与之类似的还有电影、电视等电器产品),若我们把这一现象当作真实的人或景物,这是非客观的;但是,如果我们把它当作光的折射和反射现象,则是客观的。

既然客观是真实或真实的,那么,什么是真实?或者说什么是真的?

在中华古典文化中,好像并没有对“真”的概念进行过讨论。实则不然。真或真实的概念与道家的“自然”的概念极为相似。道家的“自然”不是现代人所理解的自然界,而是指本来如此。本来如此是指万物的本来样貌。一个物体,它是什么样的,我们即认作是什么样的,这就是本来如此。所以,在古典文化中,修道又称为“修真”,这是非常有道理的。

在现代,用辩证唯物主义的观点来说,“真”是指符合事实的。即对是对、错是错、真是真、假是假,等等。这就与马克思主义的“以事实为依据”的观点相对应了。

至此,我们可以给真或真实下一个定义:“真”是指本来如此,或者是指符合事实的。

讲到这里,需要指出一点,古希腊的柏拉图是西方较早提出“真”这一概念的人。在《理想国》中,他推崇“真”并对“真”的概念进行了讨论。但是,他并没有把“真”论述清楚,或者说,他没有为“真”下一个清晰的定义。

论述到这里,一些敏感的人可能会发现上面的论述中出现了一个悖论:既然我们说宇宙中的一切都是客观的,怎么又有非客观的出现呢?这就涉及到了主观。

传统的唯物主义认为主观是指意识,这是不大能讲得通的,不然,我们可以直接称之为意识了。意识是思考的结果,思考是人在思考,所以主观应表示为人所认为的或者是人所认识到的,这是主观的基本含义,对应的范畴是人的思考;主观还可以表示人为的或受人为影响的,这是主观的广义(扩展后的含义),对应的范畴是人的行动(广义的,包括思考和狭义的行动)。从基本含义来说,人类创造的一切知识都是主观的产物,例如,科学、哲学、文学等;从广义上讲,人创造的一切物质产品都是主观的产物,例如科学、哲学、文学、建筑、汽车、城市,等等。

主观与客观哪个是事实(十四客观与主观)(2)

主观具有能动性,称为主观能动性,是指人具有主动思考的能力,或者是指人具有主动行动(广义的)的能力。具体地说,在欲望的驱动下,人类需要主动地思考或行动(广义的),这就是主观能动性。主观能动性有两大作用:一个是普遍观念认为的,它是人的生存的必要条件,是一切行动的动力;另一个作用则被人长期忽视,即增加人的选择权。例如,植物没有主观能动性也能可以生存,但是,当发生火灾时,植物不能选择,只能被动承受。而人具有主观能动性,这就出现了三种选择:等待、灭火和逃跑。这三种选择不一定会产生好的结果,但无疑是增加了人的生存几率。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类所有的进步,都是在增加人的选择权,而拥有选择权即是自由。

思考或行动(广义的)的结果有些是符合事实的(或真实的),有些是不符合事实的(或虚假的)。也就是说,主观能动性的结果既可以是真的,也可以是假的。真实的即是客观,虚假的即是非客观。所以,非客观是由主观产生的。换句话说:对于客观,宇宙中的一切物体都是客观的;对于主观,才有了客观和非客观的区分。

主观能动性有大小之分。当人的欲望越是不能得到满足时,主观能动性就越大;当人的欲望得到满足时,主观能动性就会越小,直至暂时消失。

真实或真实的就是客观的,虚假或虚假的是非客观的。例如:《六祖坛经》云,“时而风吹幡动。一僧曰风动,一僧曰幡动。慧能进曰:非风动,非幡动,仁者心动。”幡自己是不会动的,风先动,吹动幡,然后幡随风而动,人看到后,进行思考,就是心动。从现象来说,风动、幡动和心动都是客观的。从原因来说,风动是原因,是客观的;幡动和心动不是原因,是非客观的。由此,可以看出,主观的客观和非客观是相互对立的,这种对立是真与假的对立。在这一点上,客观和非客观与传统的唯物主义的哲学的客观和主观的概念有一些相似。

主观的客观与客观本身是有区别的。其不同之处在于:对客观本身来说,一切人和物体都是客观的;对于主观的客观来说,只有真实的主观,才是客观的;反之,则是非客观的。这两种客观的区别是导致传统哲学里的客观与主观的概念出现错误的主要原因。简单地说:对于宇宙万物来说,一切都是真实的;而对于人来说,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才出现了真实和虚假的区别。

至此,我们已经给了客观和主观一个清晰的定义。那么,客观和主观之间存在什么关系呢?

客观是主观存在的基础。因为人是客观存在的,思考或行动(广义的)也是客观存在的,所以,客观是主观存在的基础。没有客观,主观不会存在。主观是客观在人身上的具体应用,具有特殊性。它既可以符合客观,也可以不符合客观(这是由于人类认识能力的局限性决定的)。所以,客观本身与主观的关系不是对立的,而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关系。人是这样主观地认识和改变世界的。例如,我看风景,风景反射光线给眼睛,眼睛接收到信息,传送给大脑,大脑储存并给以一个名称,信息与名称对应之后,就形成了风景的意识。大脑思考的是风景的概念,而不是风景本身,在思考与风景本身的相互作用下才能形成风景的概念。故此,风景是客观的,我是客观的,看是客观的,思考也是客观的;风景不是主观的,我是主观的,看是主观的,思考也是主观的。没有认识到主观与客观的这种统一性,是唯心主义产生错误认知的根本原因之一。这就是客观与主观的统一性。

也许有人会问:既然主观也是客观的,人类为什么还会犯错呢?

回答:错误也是客观的,所以错误产生的原因不在于客观。主观是客观在人身上的特殊应用,是人的主观。主观具有能动性,即主观能动性,为了生存,人需要改变自身和世界,改变自身和世界的过程也是人类认识自身和世界的过程,即从“不知”到“知”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主观能动性给人以选择权。因为认识的局限性(后文会进行详细论述),所以,只要有选择,错误就是无法避免的。

由此可见,错误产生的原因是选择错误,是主观歪曲了客观,变为非客观。例如,海市蜃楼是一种自然现象,是物体通过光线的折射和反射而形成的影像。把海市蜃楼当作物体的影像,即是客观的;把海市蜃楼当作真实的物体,即是非客观的。

如果不要主观能动性,人类是不是就可以避免错误呢?答案是否定的。如果没有主观能动性,人类就只能坐以待毙。例如:石头只有物理性质,它没有选择,只能按照物理规律进行运动;植物不但具有物理性质,还具有生物性,它可以通过遗传和变异来进行选择;动物具有动物性,它比植物的选择要多;人具有人性,随着人类能力的不断增强,人的选择更要多于动物的选择。如果植物、动物和人类没有了选择,就只能如同石头一样。所以,主观的作用不是为了避免错误,而是增加人的选择,提高人的生存几率。换句话说,正是因为主观具备客观性,所以,人们才能采取正确的行动并改正错误。如果主观不具有客观性,那么,人类根本不可能采取正确的行动。

主观与客观哪个是事实(十四客观与主观)(3)

至此,本章的论述已经快结束了。下面需要论述一个重要的结论。

由客观产生了一条非常重要的判断标准:“客观标准”。“客观标准”是判断真假的标准,即客观是真实的,非客观是虚假的。所以,“客观标准”又称为“真假标准”。这也是判定真理的唯一标准。

“客观标准”是人类最重要的和最基本的标准之一。它是人们做出判断的所有标准的基础和底层逻辑。可以说,人类的所有判断都建立在“客观标准”之上。

在第一卷第六章里,我们论述了判断正确行动的标准,即“人性标准”或称为“利己标准”。“客观标准”是判断真与假的标准,“人性标准”判断对与错的标准。真假、对错是其他一切标准的基础。所以,两者共同构成了人类最基本的标准,其他所有标准都是从它们衍生出来的。所以,“客观标准”和“人性标准”是其他一切标准的基础。

客观标准和人性标准之间存在着什么关系呢?

满足欲望是人的本性,这是客观存在的,所以,“人性标准”属于“客观标准”。没有“客观标准”,“人性标准”不会存在。我们判定真假,是为了采取正确的行动,而正确行动是为了满足欲望,所以,“客观标准”服从于“人性标准”。没有“人性标准”,“客观标准”也就失去了一切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