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曰

凡字皆是画,意向画中求。

静来常参悟,更上一层楼。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1)

“魑魅魍魉”这一成语出自《左传·宣公三年》:“魑魅魍魉,莫能逢之。”原为古代传说中的各种鬼怪,喻指各种各样的坏人。“魑魅魍魉”到底是什么样的妖魔鬼怪?各种古籍中历来书写不一,解读各异。这里我们不再一一列出,只是从训诂学、文字学角度加以考证,看看能否梳理出个眉目来。这四个字有一共同特点,就是都有一个“鬼”字。所以我们首先解读“鬼”字。“鬼”是一个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2)

,第一个甲骨文像一个人头上戴着一个面具,很可能是上古时代负责祭祀的巫师;为了说明是在祭祀,第二个甲骨文增加“示”表示祭台,而且“大”也被换作“卩”,“卩”字是跪着的人,表示祭祀的含义就更加明确。上古时代,祭祀频繁,常常有一些自称能与上天对话的职业巫师装扮成各种妖魔为人们驱邪降妖,超度亡灵。这在常人看来有些毛骨悚然,恐惧不安。后来字义扩大,泛指人们想象中的各种妖魔鬼怪,并引申为狡猾的、虚假的、神秘的、精明的、机灵的等含义,如鬼怪、鬼神、鬼话、鬼火、 鬼魂、鬼胎、 病鬼、酒鬼、色鬼、烟鬼、捣鬼、死鬼、机灵鬼、啬吝鬼、 鬼把戏、鬼点子等。

许慎《说文解字》“鬼,人所归为鬼。”即人的最后归宿就是成为鬼。《礼记•祭法》“庶人庶士无庙,死曰鬼。”大意是普通百姓死后没有享庙,就叫做鬼。《礼记•祭义》“众生必死,死必归士,此之谓鬼。”大意是芸芸众生都逃脱不了死亡,死亡之后要入土为安,这就变成鬼了。《论衡•订鬼》“鬼者,老物之精也。”大意是无论什么东西,时间长了都会成“精”,这就是鬼了。看来,“鬼”无确指,当是人们主观赋予的幻像。由于“魑魅魍魉”四字晚出,当是古籍中所说,人死后即为“鬼”。“离”繁体写作離(有声会意),甲骨文写作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3)

(无声会意),从隹从禽,“隹”字表示短尾鸟,“禽”字表示猎网。两形会意,“离”字本义为用猎网捕鸟而被逃脱。故“离”字有这样几个义项:一是表示鸟;二是因鸟被惊吓,故有遭受、遭遇之义;三是被鸟逃脱,故有走开、分开之义,如离开、离去、离散、脱离、分离等。许慎《说文解字》“离,黄仓庚也。鸣则蠶生。”这里表示鸟。《国语•晋语》“离桓之罪。”这里表示遭受。《诗•小雅•雨无止》“正大夫离居。”这里表示离开、分开。

“离”字在“魑”(chī)字中表义为遭受、离去。两形会意,“魑”字本义为人在遭受磨难(或病或横祸)后灵魂离开身体而去,只留下一幅皮囊,故有“死鬼”的说法。《说文解字》“魑,鬼属。”这里许老夫子也没有给出确切答案。“未”字是个象形字,甲骨文写作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4)

,在“木”字上边加一指事符号表示枝叶茂盛,形义为树木枝叶茂盛但还没有结出果实。故有没有、不曾等义,如尚未、未曾、未有、未来、未萌、未逮、未果、未必等。上古时期人们经常采摘树木上的嫩叶作为食物,所以“未”还有滋味的含义,后来加“口”写作“味”,表示滋味、味道。“未”字还被借代为地支的第八位。《小尔雅·广诂》解释“未”字为“无也。”即没有。《说文解字》解释“未”字为“味也。”

“未”字在“魅”字中表声兼表意,表义为没有、不曾。两形会意,“魅”(mèi)字本义为不曾见过的一种传说中的鬼神(死者的灵魂)。后来字义扩大,由不曾见过引申出朦胧的、神秘的、媚惑的、有吸引力的等义,故又有魅力、魅人、魅影的说法。“魅”字甲骨文写作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5)

,右上几个小点为指事符号表示死者的灵魂升天而去,会意基本保持不变。篆文时“魅”写作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6)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7)

许慎《说文解字》“鬽,鬽,或作魅。老精物也。”意思是老而成精的东西。《左传·文十八年》“投诸四裔,以御螭魅。”《注》“螭魅,山林异气所生,为人害者。”《宣三年》“螭魅罔兩。”《注》“怪物。”《史记·五帝纪注》“螭魅,人面兽身四足,好惑人。”解释可谓是五花八门。“魍”(wǎng)字是个有声会意字,金文写作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8)

,左边“鬼”字表示死亡的人。右边“罔”(wǎng)字表声兼表意,是“网”字的分化字,“网”字甲骨文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9)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10)

,形义为捕鱼捕猎的网,加“亡”写作罔,形义为网中没有猎物(鱼)。故“罔”字为没有、无、不、迷惑、无知、欺骗等义。张网捕猎而没有收获岂不令人迷惑不解?迷迷惑惑当然有无知之义,张网捕猎对猎物来说本身就是一种欺骗。如“罔置”即捕猎的网具;“罔罟”即渔猎时所用的罗网;“罔罗”即渔猎所用的网;“罔殆”即迷惘模糊;“罔然”即即惘然失意;“罔两”即心神恍惚、无所依据;“罔觉”即无知;“罔上”即欺骗君上;“罔主”即欺骗君主;“罔民”即欺骗陷害百姓;“罔冒”即欺骗冒充;“罔辟”即欺骗君主;“罔惑”即欺枉蛊惑;“罔渎”即欺枉轻慢等。

许慎《说文解字》“网,或从亡。”《释文》“取兽曰罔,取鱼曰罟。”《尔雅·释言》“罔,无也。”“罔”字在“魍”字中表义为没有、失去、迷惑。两形会意,“魍”字本义为生命已经失去,另一个世界是个什么样子,令人迷惑不解。许慎《说文解字》“蛧蜽,山川之精物也。淮南王说:蛧蜽,状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赤目,长耳,美发。从虫网声。”《玉篇》“魍魎,水神,如三岁小儿,赤黑色。”这种解说牵强附会,实不足信。“魉”(liǎng)字是个有声会意字,左边“鬼”字表示死亡的人;右边“两”(liǎng)字表声兼表意,金文写作

什么叫做魑魅魍魉(魑魅魍魉这是一群什么样的妖魔鬼怪)(11)

,形义为车厢里坐着两个人,后加“车”写作“辆”表示车辆。上古时期有一种独轮车,一边只能坐一个人,所以需要严格掌握平衡,故有两边、两个、两旁的说法。后来人们比作用“称”称重以掌握平衡,这样“两”字被借代表示斤两。《说文解字》“两,二十四銖为一两。”正是对“两”字借代义的解释。

上古时期主要有两种车子,一为独轮车,二为两轮车,初为劳动工具,后为战场上的战车。“两”字在“魉”字中表义为战车代指战场。两形会意,“魉”字本义为古代战场上马革裹尸的将士,孤魂漂泊,不能返乡。《广韵》《正韵》《集韵》《韵会》“魉,与蜽同。”此解不妥。“蜽”字本义为一种集群生长的虫子。以“蜽”为“魉”是一种借代,二字含义不同。由上述分析可知,“魑魅魍魉”每个字含义基本相同,均指向孤魂野鬼。后人赋予想象,被贴上许多令人毛骨悚然的标签,有的解释为妖魔鬼怪、牛鬼蛇神,有的解释为山中野兽,有的解释为山林中的瘴气,有的解释为无角的龙,有的解释为百物之神,有的解释为木石之怪等等,真是令人眼花缭乱。上古时期科学技术不发达,对一些不理解的现象往往任意想象,添油加醋,以致真相难以大白,这也是无奈之举。(二马汉字评书第72讲)

— END —

作者:范登生, 二马看天下特邀专栏作家

责编:恬恬

搜索并关注微信公众号“二马看天下”,查看更多精彩原创文章,转载请标明出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