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筱声听雨作者简介:一个天生对文字感兴趣的文艺爱好者,擅长各种偏情感类话题或是生活类话题的文字从业者。我的文章没有过度奢华的词藻,也没有过山车式发展的剧情,有的只是一个平易近人的生活故事常态而已。小女子不才,唯有佳话满篇,若有惊鸿语,重在夸其而不在己。当我站在星河的彼岸,眺望云端;请记住那是在生死之间寻找出口的界限。你若走进我的生活,我便写给你一个多彩纷繁的故事。

家春秋经典语句(家之古今)(1)

一家之大,足以品天下

正文:在说家之前,我们先来谈一谈各自家中的家规、家训、家风吧!

首先,中国是一个拥有五千年历史文化的礼仪之邦。从古至今,各自家中都有一系列的家规、家训。俗话说得好,无规矩不成方圆。例如,孟母三迁、岳母赤字等一系列让人家喻户晓的经典典故。而这些不单单只是一句话就能说完的,言外之意也就是说:这些典故源于一个家庭的教育。一个家庭教育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一个孩子的成长;家庭是人生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我国自古以来就很重视家庭教育,许多名人教子诗文至今广为流传。

下面给大家分享一首节选自于孟浩然的《送莫甥兼诸昆弟从韩司马入西军》 ,这是一个讲述教子立志,爱国济民的故事。 "饰装辞故里,谋策赴边庭。壮志吞鸿鹄,遥心伴。所从文且武,不战自应宁。"而这首诗大意就是说,孟浩然的外甥即将投笔从戎,看着外甥等人马上就要出发,诗人写下这首诗以寄托自己的期望,教导他们胸怀大志,在战场上团结战友、英勇杀敌、不怕牺牲、为国效力,并祝福他们早传捷报,得胜归来。这个故事同时也给我们反映出了在教育人的同时也要鼓励一个人,这样会使他们在做某一件事上会显得特别的有动力。因为,他们知道,自己不是一人在战斗,而是在和那些心有余而力不足的人在一起并肩作战。

刚才给大家讲述的是一个充满正能量的一个诗文故事。那么,现在我又来给大家列举一个反面教育孩子会出现的一些故事吧!

在晋代时期,有个叫方仲永的孩子,出生在一个农村家庭。他家里祖祖辈辈都是种庄稼的,没有一个文化人。当他五岁的时候,都还没有见过笔墨纸砚是长啥样。

可是有一天,方仲永突然哭着向家里人要笔墨纸砚,说想写诗。他父亲感到十分惊讶,马上从邻居那里借来笔墨纸砚,方仲永拿起笔便写了四句诗,而且还给诗写了个题目。同乡的几个读书人知道了这件事,都跑到方仲永家来看,并且小孩写的诗得到了读书人的一致认可,都说写的不错。于是这件事很快就传开了,知道的人不免个个都称奇。

从此,方仲永家热闹了起来,经常有人来家玩,有的当场出题要小仲永作诗。小仲永不论什么题目,他都能立刻成诗,而且深刻雅致,文采绚丽多姿,得到多人赞赏。

不久,方仲永的天生奇才传到了县里,引起了很大震动,人们都认为他是个神童。县里那些名流、富人,十分欣赏方仲永,连他父亲的地位也随着提高了不少。那些人对方仲永的父亲另眼相看,还经常拿钱帮助他。这样一来,方仲永便认为这是一件有利可图的好事情,于是放弃了让方仲永读书的念头,而是每天带着方仲永轮流拜访县里那些名流、富人,找机会表现方仲永的作诗天才,以博得那些人的夸赞和奖励。

这样一来,神童渐渐才思不济,久而久之,由于一味凭借着一点"天才"而没有后天的学习,方仲永终至才学萧疏。到十二三岁时,作的诗也大不如从前,前来与他谈诗的人感到很失望。到了二十岁时,他的才华也差不多消耗殆尽了,跟普通人并没有什么不同,人们都遗憾的摇着头,可惜一个天资聪颖的少年终于变成了一个平庸的人。

所以,从这个事例中,我们可以得到一个教训:一个人光有先天的智慧而不注重后天的学习是不行的,不注重接受新知识,到最后只会落后于别人。

然而,不论是哪一种教育方式都会给我们带来意想不到的结果。因为我们无法预测一个人的心在想些什么?当一个孩子需要某个东西的时候,我们却无法给他。那时,孩子们的父母就会想自己是多么的无用,连自己孩子想要的都给不了。然而,有的时候,孩子其实要的并不多。也许,只是想要自己能够让父母多陪陪自己的孩子。虽然,在古代没有当今社会的这种父母为了家庭的起居生活而各奔东西。而把孩子丢给家里的爷爷奶奶或者外婆外公带。然而,在教育方面,又会出现各种的问题。当然,这只是我的个人见解并不雷同。

大家耳熟能详的古代文人王羲之,他有一个儿子叫王献之。而王献之是他的第七个孩子,自幼聪明好学,在书法上专攻于草书隶书,也擅长画画。他七八岁的时候开始学习书法,而他的老师就是自己的父亲。有一次,王羲之看王献之正在聚精会神的练习书法,便悄悄走到背后,突然伸手去抽献之手中的毛笔,献之握笔很牢,没能被抽掉。父亲很高兴,夸赞道:"此儿后当复有大名"。小献之听后沾沾自喜。还有一次,羲之的一位朋友让献之在扇子上写字,献之挥笔便写,突然笔落扇上,把字污染了,小献之灵机一动,一只小牛栩栩如生于扇面上再加上众人对先知书法和绘画赞不绝口,小献之滋长了骄傲情绪。献之父母看此情景,若有所思。

一天小献之问他的母亲范氏:"我只要再写上三年就行了吧?"妈妈摇摇头。献之急了,冲着母亲说:"那你说究竟要多长时间?""你要记住,写完院里这18缸水,你的字才会有筋有骨,有血有肉,才会站得直、站得稳。"这时,限制一回头,原来父亲就站在自己的身后。王献之心里不服,但又不能说,于是又咬牙坚持练习了5年,把一大堆写好的字给父亲看,希望听到几句表扬的话。谁知,王羲之一张张掀过,一个劲地摇头。掀到一个"大"字,父亲现出了较满意的表情,随手在"大"字下添了一个点,然后把字稿全部退还爱给献之。

但小献之心中仍有不服,又将全部习字抱给母亲看,并说:"我又练习了5年,并且是完全是按照父亲的字样写的,您仔细看看,我和父亲的字到底是哪里不同?"母亲果然认真地看了三天,最后指着王羲之在"大"字下加的那个点,叹了口气说:"吾儿磨尽三缸水,惟有一点似曦之。"

献之听完后泄气了,有气无力的说:"难啊!这样下去,啥时候才是个头啊!"母亲见他的娇气已经消尽了,就鼓励他说:"孩子,只要功夫深,就没有过不去的河、翻不过的山。你只要向这几年一样坚持不懈地练习下去,就一定会达到目的的。"

献之听完后深受感动,又锲而不舍地练了下去。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献之用尽了18缸水后,他的书法有了突飞猛进的进步。最后,王献之的字得到了世人的认可,而他的字和其父的字并列,合称为"二王。"

以上所述,是古人对孩子的教育方式,其中也有好有坏。而我们看到的是,每个人的家里所持有的家规、家风,都是不一样的。然而,其家规的来源却是对我们影响深远的父母,在他们制定的管理下,只要是被他们认可的,都会成为家规的一条。简单地说,其实家规不一定是每一个家庭都所有的,然而,还得看他们对孩子的重视程度。

如果家风都不好的话,说不定就会成为下一个伤仲永。所以作为我们第一任老师的父母,他们对我们的影响会是持久的。父母在家的位置非常重要,因为,他们在孩子们的心中会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而这个作用对孩子以后的发展,起到一个举足轻重的影响。

当我们看到古代的应试教育之后,我们先不论他们的成功与否,而我们会从他们的教育方式中汲取经验。首先,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组成单位,不论时代发生多大的的变化,也不论社会格局怎样的变化无常。但是我们始终都明确的知道,纵使时代再怎么的变化无常,它的根也始终不会随着大势而去的。而变得也是人们取其精华去其糟粕的部分。

然而,我们一定要重视家庭的建设,着重树立好各自家的家风,家规、家训。在中国数千年的社会生活中,非常普遍而又有约束力的家风、家规、家训,伴随着中华文明一路传承,绵延不绝。它既是支撑一个家庭乃至家族时代前行的精神内核,更影响着整个民族的价值观和道德观。

在当今社会中,中华文化在传承和规范的过程中正以各种各样的形态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然而我们也以各种各样的方式承载。

家规是一种规定和约束;而家风则是上一代对下一代的言传身教。长辈以身作则,子女也在潜移默化的效仿,其实,家规和家风主要的目的都是为了传承祖辈们优秀的文明和道德,然后,使之一直传承下去。

在当今社会与古代社会有几点的不同之处。第一就是家庭规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因为大家都知道古代的子女较多,一家人同住一个屋檐下,也免不了会发生一些冲突、纠纷等事。然而,这也会给家族的管理者加大管理的难度。而现代社会则是越来越多的年轻人选择背井离乡,进入大城市求生存谋发展,逐渐形成各自的家庭,而家庭规模也比较的小。第二是家庭和社会关系的变化。和家庭相比,现代人受社会的影响太大,加上各种网络媒体飞速发展。然而,就在这样的一个大环境之下,家规和家风也逐渐的被演变成了一种弱势。尤其是现代的年轻人生活在媒体传播的社会里,和父母接触时间也在相对减少。

但是家风不能放弃。因为家庭在人们生活中依然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家规里强调的勤俭节家、和睦相处以及尊老爱幼等的传统内容也还有继续发扬下去的必要。在日常生活中,长辈在接人待物和处理家事的各个方面都是谨言慎行的,为了避免给后辈做出不良的示范。这样,家里才会逐渐形成较好的风气,使晚辈也能够更加直面的接受正面的影响,使之树立起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以后可以用这个来作为标尺对社会价值做出正确的判断,然后,可以通过网络把这种好的文化传播出去。这对家庭和社会来说都算得上是一种良性循环。

然而,我作为当今社会的一员,我以我的真实经历来谈一谈我对家规和家风的看法。家规是家庭内部成员的一种体现,而家风又是家规的一种延伸,是对外的一种展现,也是对外的一个客观评价。就是说父母用自身的严于律己和言传身教来影响着我们,让我们学会身体力行。

我生活在一个充满幻想和现实的时代。因为,在我的眼里,我自认为大多数的人都和我一样。生活在现实的时代,却老是幻想着一些比切实际的事。至于,我为什么会经常想要去幻想,那归根结底我还是得从家说起。我生活在一个充满绿色的小山村里,我自幼成绩平平,但是我每天的业余生活都过得非常的充实,但那些时光也只能停留在小时候。到现在我终于理解那句歌词了,越长大越孤单。自从我上了高中之后,就过上了寄宿生活,然而,幻想也就开始出现了。

小时候,因为太过于爱玩耍,不怎么爱听家人的话。致使我和我的家人出现了无法修复的隔阂,而这个隔阂,在我上高中的时候,也在至始至终的影响着我。我认为我家的教育方式,非常的有问题,因为,我的家人在我很小的时候,很少对我说一些鼓励的话。然而,取代鼓励的话则是那些无法入耳的谩骂。所以,生活在这样的家庭,我以前想过很多,但是我想的都是一些充满正能量的事,只不过,离现实有点不着边际。因为,小时候,每当我陷入被父亲打骂的时候,我那充满爱意的母亲,总是会第一个站出来替我撑腰。所以,我不能让她失望,作为我动力的唯一支点,我能做的就是把我能做好的,我会拼尽全力让它做到最好。

而我现在所面临了一个很尴尬的局面,就是我和我父亲关系还处于冷冻状态。当一道鸿沟在我的心里已经成形的时候,纵使有再多的方法,也无法解决那歇斯底里的痛。如果非要解决的话,也只不过是简单的破冰形式而已,一个治本不治根的表面存在过程。那种感觉,也只能经历过的人才能感同身受。

记得有一次,我上初三的时候。有一位来自于重庆的讲师到我们学校做演讲,而演讲的主题是"感恩"。然后,那次演讲的要求是每个学生都要邀请自己的监护人来参加此次的讲座,而且要求我们至少都要带一位来参加,然后我们的老师叫我们一定要通知到各自的家长。后来放学回家的时候,我就迫不及待的一五一十的向我的家人说了此事。可是,我从他们的面容上,没有看到我想要的表情。因为他们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意想不到的从容跟淡定。那时的我,根本就无法揣摩他们内心深处到底在想些什么,去不去倒是给我一句痛快话呀,我不想抱有太大期待。因为说不定下一秒会发生太多的不确定,而只会让等待的人变得痛苦。

后来,更是让我们意想不到的是,他们竟然答应了,当然为了确定他们会去,我还特意的确认了好几遍。本以为这一件事可以告一段落的,但是,不幸的事还是发生了。我想大家都已经猜到了吧!对的,他们没来。而那天讲座开始前,我还一直幻想着他们以各种不同的出场方式出现在我的面前,可最后这一切都是泡影。讲座已经开始了,而此时我的目光依旧停留在那不远处的校门口。因为我怕他们到时来了找不到我或者是错过我该怎么办?!所以我未曾挪移半分我那痴狂的目光。可是,看着那空无一人出现的校门,我已经热泪盈眶了。直到我们院里的另一位来听讲座的同学母亲出现的时候,她替我的父母转告我说:"叫我不要再等他们了,因为家里有事要忙来不了。"就这样看似挺简单的一句话,却打破了我对他们所有的美好幻想。一个家里的引导人在孩子们面前承诺一些自己无法实现的事。所以我无法原谅他们,当时这样想着,可能是因为自尊心作祟。不过当时这件事他们确实做错了,因为这件事我还在意了好久。毕竟,全校学生的家长都到了,除了我。后来,因为长大的原因,有很多的事,我选择了原谅。因为,这些都是属于那个时期,一些孩子气的我们不成熟的表现罢了。

其实,本来我是想借那次的"感恩"讲座以此来表达一下,他们多年以来对我的不懈照顾和养育之恩的。但是,这一切事情的进展并不是我们所能预料得到的。因为,它(承诺)充满了太多不确定的参数和变量。然而,从那之后,我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就是有的时候,经历它本身就是一种情调,至少比承诺可靠。

虽说上学到现在,我的父母就参加过一次我的家长会,而且还是一次两用(苦笑),因为还有我弟的份,但我为他们当时的到场已经感到很满足了。如今的我,作为一名合格的大学生,我也不会太过于追究以前的事。毕竟,他们当时真的是有事要忙。根本无法抽出时间去到演讲现场。所以,与此去计较一件让人不开心的过往,倒不如,选择顺其自然的忘掉。

所以,最后我想说的是,现代人的想法是非常善变的。虽然,有的时候会受一些家教的影响,但是,影响的多少还得因人而异。毕竟,在传承家规、家风、家训上,我们也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来继承。好的继承,不好的就扬弃。不要选择一味的"墨守成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