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夏至。二分(春分、秋分)二至(夏至、冬至)在历法上是非常重要的日子,是昼夜长短变化的节点,相应也是季节寒暑、自然物候等等变化的节点。《周易》里,冬至对应的是“复卦”,表示冬天阴气最盛的时候,“一阳来复”,也就是阳气生发的时候。

戊戌立夏吟,戊戌夏至静观吟(1)

复卦(图片来自网络)

夏至则对应“姤(gòu)卦”,从卦象上就可以看到,夏天阳气到了极致,一阴就生发出来了。(卦象从下往上看,—表示阳,- -表示阴)夏至这天,北半球白昼最长,黑夜最短。夏至之前,白昼渐渐变长,黑夜渐渐变短;夏至之后,白昼渐渐变短,黑夜渐渐变长。

戊戌立夏吟,戊戌夏至静观吟(2)

姤卦(图片来自网络)

一、道教与夏至

在道教里,神格最高的由道(终极真理)衍化的三清尊神中,元始天尊的圣诞在冬至,而灵宝天尊的圣诞则在夏至,我们可以看到中国本土宗教中的最高神与中国传统历法的密切关系。可以说,道教文化,就是这些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集中。老汪还是个小小学徒,不敢妄言道教知识,对道教文化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关注道教公众号查阅。此录《上清宝诰》之一,以贺灵宝天尊圣诞:

至心皈命礼。

居上清境,号灵宝君。祖劫化生,九万九千余梵炁。赤书焕发,六百六十八真文。因混沌赤文而开九霄,纪元洞玉历而分五劫。天经地纬,巍乎造化之宗。枢阴机阳,卓尔雷霆之祖,大悲大愿,大圣大慈,玉宸道君灵宝天尊。

二 古人的物质消夏

夏至过后,暑气渐长,湿热裹挟之下,你的心中是否有所烦闷?今人度夏,不离空调,虽然“空调病”有损身体,但在暑热之下,先凉快再说吧。但古时没有空调,难道是古代不热吗?当然不是,据考古表明早期中原河南一带还有大象(河南简称“豫”据说与之有关),可见那时中原也是比较热的。

戊戌立夏吟,戊戌夏至静观吟(3)

元 刘贯道 消夏图

那古人怎么消夏呢?从古画上可以看出,一是穿得少,跟今天一样,不仅少而且宽松。古时衣料以丝、麻、葛、褐为主,都是非常凉爽的材质(棉花作为衣料的时间比较晚,明代才全面使用),适合度夏穿着。

还有凉食、冷饮。《酉阳杂俎》记载,唐代人们就利用硝石制冰,用来降温防暑、制作冰食品。宋人在此基础上加入果汁和奶,估计和今天的冰沙差不多,称为“冰酪”。诗人杨万里《咏酥(奶油)》诗形容:“似腻还成爽,才凝又欲飘,玉来盘底碎,雪到口边销。”

大约成书于唐五代的《药性论》记载:“虎杖……主治大热烦躁,止渴利小便,压一切热毒,暑月和甘草煎,色如琥珀可爱,堪看,尝之甘美。瓶置井中,令冷彻如冰,白瓷器及银器中盛,似茶啜之。时人呼为冷饮子,又且尊于茗。”

当时人认为虎杖冷饮比茶还适合消夏。还有雪泡梅花酒、桂浆、乌梅汤、木瓜汁、荔枝膏水、紫苏饮等等。用井来给食物降温,直到上世纪没有冰箱的家庭还在使用,如把西瓜放入井中一段时间,西瓜就冰凉可口了。

戊戌立夏吟,戊戌夏至静观吟(4)

乌梅汤(图片来自网络)

古人用冰很熟练。富贵之家拥有冰窖,可以冬天存储冰块,为夏天制作冰镇食物使用。湖北随县战国曾侯乙墓出土的冰鉴,就是古人用来冰镇酒的器具。

戊戌立夏吟,戊戌夏至静观吟(5)

曾侯乙墓冰鉴(图片来自网络)

《诗经·豳风·七月》说“二之日凿冰冲冲,三之日纳于凌阴”,就是说二月凿冰、三月存储在冰窖里。《周礼·天官·凌人》说凌人掌管跟冰有关的工作,十二月取冰储存,食物、酒浆都用鉴来冰镇,祭祀用来保鲜食物。

除了衣食,古人消夏还讲究住。今天我们知道,绿化好的地方温度相对较低,比如成都人夏天就爱去青城山避暑。古人在山林里也修建了草庐、别业(即别墅),如清人张国瑞有《山居》诗说:“避暑深林结草庐,襟怀懒与世情疏。”

戊戌立夏吟,戊戌夏至静观吟(6)

元 盛懋 山居纳凉图

又如唐代王维的辋川别业、白居易的庐山草堂都有避暑之用。明人袁中道有《荷叶山房消夏记》,记录在他家族的别业——荷叶山房中,一群文人雅士消夏的事情。

戊戌立夏吟,戊戌夏至静观吟(7)

元 倪瓒 乐圃山居图

三 古人的精神消夏

除了物质方法避暑,古人还有消暑良方——精神上的消暑。宋人张抡有词《阮郎归·咏夏十首之五》这样说:“豪家大厦敞千楹。风摇玉柄轻。金盆弄水复敲冰。热从何处生。低草舍,小茅亭。如何安此身。元来一念静无尘。萧然心自清。”

豪门有大别墅、高级扇子、冰块来降温,而贫士有茅屋、清静的内心来解暑。同组词之六还说:“须省悟,莫劳神,朱颜不再新。灭除妄想养天真,管无寒暑侵。”这就上升到修道、养生了。

静观修道可以去除暑气,而静观修道的手段又不止静坐而已,弹琴、写字、读经典同样是手段。那么怎么通过弹琴来消夏?我们下回分解。可以在网上搜搜《静观吟》一曲,听听看,是否能静心以祛除暑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