楹联文化

楹联是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一颗明珠,以其雅俗共赏、短小精悍、妙趣横生、耐人寻味的特点为人们喜闻乐见。历史上广泛流传的许多楹联佳作,或以其精美的对仗,或以其丰赡的意象,或以其雅切的识见,或以其凝练隽永,或以其谐巧趣味而名世,其中不乏有“听君一副联,胜读十年书”的精警效果。寥寥数语,百读不厌,回味无穷,受益一生。楹联在濠江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学习好、传承好楹联文化,对擦亮濠江“广东省楹联之乡”招牌意义重大。让我们一起学好楹联知识,将优秀传统文化发扬光大!

楹联鉴赏

绿印苔痕留鹤篆

红流花韵爱莺簧

在扬州市瘦西湖景区,沿着长堤春柳入园,不远处就是大名鼎鼎的徐园。徐园有主厅听鹂馆,走廊抱柱上有一副陆润庠题写的楹联——

绿印苔痕留鹤篆;

红流花韵爱莺簧。

望梅亭楹联(绿印苔痕留鹤篆)(1)

陆润庠(1841-1915)是同治年间状元,字凤石,生于润州庠序(即学校),故取此名。他曾担任过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辛亥革命以后在苏州创办了苏纶纱厂和苏经纱厂,时称“状元办厂”。陆氏写得一手漂亮“馆阁体”书法,中正柔和,端庄舒秀,劲健疏朗,既有平稳俊展之姿,又有婉丽流美之韵。意近欧阳询、虞世南,笔劲圆润,锋芒外露,外柔内刚,布局端庄、疏密一体,堪称晚清馆阁体的最高规范。其墨迹在扬州多处有存,吴道台故居“滋德堂”三字亦为陆润庠所书。

望梅亭楹联(绿印苔痕留鹤篆)(2)

这是一副典型的“书卷气”的对联,自出机杼,清新典雅,浅黄青绿,超然脱俗,咀嚼有味。

上联“鹤篆”是指仙鹤的爪印。形迹如篆书一般。明代唐寅《和沈石田落花诗》之十五有句云:“鹤篆遍书苔满径,犬声遥在月明邨。”既明白晓畅,又暗示出处。

下联“莺簧”则指黄莺的鸣声。以其声如笙簧奏乐,故有此雅称。唐代温庭筠《舞衣曲》有:“蝉衫麟带压愁香,偷得莺簧锁金缕。”元代陈孚《春日游江乡园》诗云:“蝉衫麟带谁家子,笑骑白马穿花来。”看似妙手偶得,实是精心构思。

望梅亭楹联(绿印苔痕留鹤篆)(3)

上下联相映成趣,大意是:仙鹤行走在青石绿苔上,留下的印痕像小篆一样;群莺鸣叫于碧树红花之间,唱出了春色的韵味,道出了春日里鸟语花香的美好氛围。作为听鹂馆的对联,非常契合。

听鹂馆是徐园的重要建筑,徐园1915年建于原“桃花坞”旧址,是辛亥枭雄徐宝山的祠园。园门如望日的满月,石狮雄踞两侧,门额“徐园”两字,为扬州晚清书法家吉亮工所书,一楷一草,别有风味,传说想象丰富且有趣。徐园占地九亩,有花墙围绕,园中有黄石迭砌的荷池,外有曲水,内有池塘,池水与湖水相通。过池是馆轩,取杜甫“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之意,而称听鹂馆。整个院落工整而又具变幻,是瘦西湖的园中园、景中景。

望梅亭楹联(绿印苔痕留鹤篆)(4)

| 信息来源:学习强国| 编辑整理:濠江宣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