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轼是宋朝时代的人,而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人,作为一个后人来评价诸葛亮,在时间上比较符合。苏轼所生活的北宋中期是一个唐诗宋词横行的时代,那个时代的读书人与文人见面都必须会写几首诗,会唱几首词,才算得上是有文化。
苏轼当时也是这些文化人之中的一员,而他凭借着惊人的天赋与横溢的才华,成为了北宋中期文化界,书法界,宋词界的领头羊,他的看法左右了许多人,为许多人提供了一个参考。
在这些文人心中,通常看不起的是比他们差的人,而在历史之中如同恒星一般,划过刹那间闪耀了整个星空的那种惊艳天才,通常会被他们长篇议论分析这个天才的优点缺点,然后给予一个属于自己的评价。
诸葛亮是东汉末年三国前期的一个重要人物,他上知天文,下知地理,前知500年后知500年,对于中国军事政治人心农业精通的可谓是一时之选。也正是因为诸葛亮的这种巨大影响,导致1000年后的苏轼时代还在讨论诸葛亮的事情。
苏轼文章太过惊艳被判第二
据说在北宋1057年科学考试的时候,发生了一件比较奇特的事情,当时的主考官是北宋大文学家在政坛和文坛上享有崇高地位的欧阳修。当他和其他考官看到一篇议论文叫作《刑赏忠厚之至论》的时候,意见一致的认为这篇文章的写作者应该获得第1名。
意见虽然一致,欧阳修其实也是存着自己的私心的,他在科举考试之前收了一名弟子叫作曾巩,曾巩这个人的才华也不一般,在文章上面很有自己的独到见解,欧阳修看到这篇文章的时候,就相信这篇文章一定是自己的地质针孔写的,他还在窃喜的时候却发生了让他想不到的事情。
等后来科举考试结束榜单公布的时候,却发现这篇文章的作者并不是自己的弟子曾巩,而是一个来自四川没有什么名气的人,他的名字叫作苏轼。这一下子可让欧阳修自惭形秽了,原来他在改试卷的时候,曾经为了避嫌做了一番手脚。
他一直以为这篇文章作者是自己弟子曾巩。所以便不顾其他考官的意见,将这篇文章判为第2名。后来结果出来之后,他才知道原来是自己自作多情,这难免有点对不起苏轼也成为了北宋文坛之上的一桩佳话。其实从这篇议论文写完,苏轼议论和批驳古人的习惯才刚刚开始。
喜欢评价古人的苏轼
北宋大书法家苏轼在诗词文化上面成就斐然,却掩盖了他在议论文和政治论文上面的高超艺术。从科举考试结束之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苏轼,看遍了都城开封的美景与人文荟萃。他开始在各个地方和自己的朋友刚认识的人大发议论,对于古代政治豪杰与沙场英雄进行评价。
首先他写了一篇论文来评价什么是英雄,什么是勇敢的人,勇敢的人和英雄豪杰,到底能不能够化为一个成分。首先他认为古代的英雄豪杰一定有突出不同寻常的地方,那些被别人欺负受到侮辱,然后拔剑杀人的人只能算是意气用事与小勇。
真正能够担当天下大任又大勇敢大智慧的人,通常在泰山崩塌面前都不会改变自己的脸色,别人慌张的时候,他冷静,别人冷静的时候,他锐意进取,拯救国家与兴亡之时。志向高远,目光也能够看到别人看不到的地方,是一个国家的希望与民族的后盾。
秉持这样观点的苏轼,在评价西汉著名改革家晁错的时候,说当时天下太平,晁错无缘无故地发动这么大,而且突然的改革,实际上就是把天下人的目光吸引到他这里改革成功,他必然是商鞅一般的结局改革失败,那他也是一只替罪羊。苏轼在这里一针见血地指出了,西汉晁错的结局和历史上别无二致。
苏轼对于诸葛亮的看法
英雄与人才之间通常都会相互吸引,苏轼对于诸葛亮的欣赏在他的文章之中体现得十分鲜明,但也掩盖不了苏轼对于诸葛亮缺点的看法和批驳。诸葛亮的功绩在三国时期是公认的,一次辅佐刘备成就霸王之业,一次辅佐刘善后主,保住西川成都的基业。但即使是这样苏轼对于诸葛亮一些不符合道义的行为还是颇有微词。
原来在刘备和诸葛亮进军成都,夺取西川这件事情上面苏轼写下一首诗来指责诸葛亮与刘备不符合人意的地方。“先主反刘璋,兵意颇不义。孔明古豪杰,何乃为此事”。从这些语句之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苏轼认为刘备夺取刘璋的机遇是不符合道义的地方。诸葛亮作为一代豪杰,为什么要和刘备一起去做这件事情呢?
原来在那个时候,刘备和刘璋两个人都是属于汉高祖刘邦的后人,在血缘上面他们两个是亲戚是同姓。诸葛亮在《隆中对》之中,便已经为刘备制定了夺取西川的计划,可是刘备夺取同姓的基业,这难道不是违反道义的做法吗?
苏轼认为当时的刘备之所以能够建立蜀汉的但是也是因为他与曹操孙权不同,他是靠着仁义道德作为自己的立身之本,在夺取刘璋基业的这件事情上面,本来就是违背了仁义道德,这个立身之本所以导致了人心背叛,刘备,这也是后面刘备接连失败,不能像汉高祖刘邦出关中一统天下的根本啊。
总结
中国诗词文化历史悠久,有着自己的独特魅力,在时间的沉淀之中越发的浓厚,能够被很多文人用来发表自己的看法与观点,苏轼对于诸葛亮和刘备的看法,不管我们赞同还是否定都好,我们应该有着自己的独到理解,不能够戴着有色眼镜去看问题,而是应该集百家之所长去看待当时的历史,如果刘备不夺取西川的事业,那还会有后面的蜀汉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