飘色
年例是粤西的一大传统节日,在这些地区有“年例大过春节”的说法。年例的日子各地有所不同,主要在农历正月初二起至正月底。年例的活动主要有游神,摆钟,祭祀社稷,祈祷风调雨顺、百业兴旺、国泰民安,还有飘色、舞龙、舞狮等民间艺术表演。一村过年例,周围村庄群众都来看热闹助兴,家家户户大摆宴席招待亲朋戚友。
撞纸船
仪式完毕,乡亲们就大排宴席,款待来睇年例的亲戚朋友。到了晚上,就在村里空旷的地方安放好神灵的塑像,将乡亲们奉献来的烟花爆竹统一燃放,场面壮观,可惜观赏的人数不多。(详情可观看前几天发的视频化州年例拜了神灵才燃放的烟花炮竹 超火爆 看了会大吉大利)燃放完象征驱邪震鬼的烟花爆竹后,就送神灵的塑像回恭奉他们的庙堂;再将装满道公佬捉来的妖魔鬼怪的大纸船抬到大水坑烧掉,让水冲到太平洋。到此游神活动完满结束,年例也接近尾声。
纵观整个年例活动,和我小时候相比,是没有当年那么热闹了。记得我小时候村里才五六百人,那时候村民们外出谋生的很少,就算外出,也都想方设法赶回村里过年例,那些亲朋戚友的情况也类似,来睇年例的人就多,所以年例还是搞得很有声有色的。那时候一些关系密切的亲戚朋友来睇年例还过夜的,这样晚上无论是集中燃放爆竹还是放电影、唱大戏都有不少人看。
现在村里的人口已经增长到一千多人,但大部分村民都在外读书、工作、做生意,除了过年回来住10天左右,平时都在外地。甚至不少事业有成的,已经在外买房、买车,有了城市户口,安居乐业了;家乡对于他们来说,已经是可有可无的存在了,所以回家乡就更少了。但无论怎样,家乡都是外出村民的根,所以过年大多数都会回来的。那些在外安居乐业的,同样也会回来,毕竟很多人都有“富贵不还乡,就如锦衣夜行”的思想。可是回来过年,过年除了拜拜祖先,也没什么集体活动,所以很多人对过年也没了兴致。年例有一些集体活动,可是村里年例的日子又是在正月十五,这个日子在整个化州的年例日子中,差不多是在中间的位置,不前不后。即使是这样,当到了年例,那些在外谋生的村民已经很少在家乡了,这样年例也就没了当年的热闹。
跳花棚
几年前,就有些村民——主要是一些事业有成的村民提出,将村里年例的日子提前到正月初五或初六,这样那些常年在外只有过年才回家的村民由于春节假期还没结束,就可以留在家乡做年例,年例就会热闹许多。像这样改年例日子的事,其他村有过先例。我的一个表哥的村庄就将原来正月十六的年例日子提前到正月初五,为的就是为了方便常年外出的村民过年例。
其他村办成的事,在我们村却几年了都没办成。至于原因,无非是有些人不赞成。不赞成的原因主要是认为年例的日子是祖宗流传下来的,不能随便改动;改了说不定会给村里带来什么不如意的事,毕竟年例的一个主旨就是敬祖先,敬神灵,改了祖先定下来的规矩,是不是对祖先的一种不敬?而且,真的要改,据说还要用迷信的方法征得神灵的同意。总之,村民们统一不了意见,改年例日子的事也就不了了之。
飘色
在我看来,祖先留下来的的东西也不是不可以改,只要合情合理合法祖先也会体谅并赞成的。我倒觉得改年例日子的唯一问题是:有我们村这样的想法的村庄还有不少,如果每条村庄都将年例的日子定在正月初几的那几天,大家的年例都差不多在同一天。这样大家都没亲朋戚友来睇年例、吃年例,就失去了年例加深亲朋戚友感情的作用,而且热闹程度也会降低;还有很多民间表演艺术如飘色、跳花棚、八音、舞龙、舞狮等也会失去表演机会,就可能会失传;消费也会有负面影响……
假如各村都将年例的日子定在年初几的那几天,那像我小时候连着睇年例——从大姨家到外婆家再到三姨家几天不回家,然后再领着一帮表弟表妹回来吃自己家的年例的日子就再也没有了。当然现在也很少了,因为现在不兴在亲戚家过夜了。
祭祀神灵祖先
总之,改不改年例的日子都有问题。改,一村改,没什么影响,大家一窝蜂都跟着改,那就失去了年例的独特意义,倒不如和元宵、中秋一样统一个日子来得干趣些;不改,只要世界经济的大势不变,市场规律不变,改革开放不变,基本国情不变,大多数村民就改不了离乡别井出外谋生的命运,那么想全村人聚在一起欢庆年例,就只能是个奢望了。
目前看来,我们村想改年例的日子,只有全体村民投票决定了,少数服从多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