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青海湖的传说和故事有很多。下面小周为你列举一二。

青海湖古称“西海”,又称“鲜水”或“鲜海”。蒙语称“库库诺尔”,藏语称“错温波”,意为“青色的海”、“蓝色的海洋”。由于青海湖一带早先属于卑禾羌的牧地,所以又叫“卑禾羌海”,汉代也有人称它为“仙海”。从北魏起才更名为“青海”。

青海湖传说故事有哪些(青海湖传说故事有哪些)(1)

  早在汉代以前,羌人就在这里游牧,从北魏起更名为“青海”。西汉末年王莽在湖东边设西海郡,筑城戍守;南北朝后期至唐初,这里成为吐谷浑王国活动的中心;唐代,唐与吐蕃在这里进行过无数次大战,死伤不计其数,诗人杜甫有“君不见青海头,古来白骨无人收。新鬼烦冤旧鬼哭,天阴雨湿声啾啾。”的诗句描述了当时战争的惨烈;明代蒙古族头领俺答之子丙兔在湖周修建佛寺,明廷赐名“仰华寺”;清朝在青海湖区修筑察汉城(又名白城子)等,每年集会蒙藏王公祭海盟会。

一,1000多年前,唐蕃联姻,文成公主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临行前,唐王赐给她能够照出家乡景象的日月宝镜。途中,公主思念起家乡,便拿出日月宝镜,果然看见了久违的家乡长安。

她泪如泉涌。然而,公主突然记起了自己的使命,便毅然决然的将日月宝镜扔出手去,没想到那宝镜落地时闪出一道金光,变成了青海湖。

二.女娲补天蓝宝石传说有人把青海湖比做是“大海退却时遗落的一滴伤心泪水,抑或是地球山崩地裂自我颤变时留下的一份蓝色忆念。”无论是“泪水”还是“蓝色忆念,”我们却把它看成是女娲补天时不小心遗落下的一块蓝宝石,或是镶嵌在世界屋脊上的一面明镜。

三,很早以前, 青海湖这个地方并没有海, 只是一片大草原,在那里住着一万户牧民,草原辽阔美丽,到处是牛羊和牧民的帐房。

在藏王松赞干布时, 大臣录东赞到长安为松赞干布迎接文成进藏。 在护送的途中他对文成公主说松赞干布长得多么难看,脾气多么坏等等,说了藏王松赞干布的许多坏话。 在藏王面前又说文成公主长得多么丑,等等。

后来藏王松赞干布知道了这件事,就挖了他的双眼,然后将他赶出西藏。 录东赞被赶出西藏以后, 由他儿子带着他到处流浪。 一天来到青海湖这个地方,口渴难忍,他让儿子去找水来解渴,儿子在周围找了好久,一直没有找到水。 他对儿子说:你看看,附近有一对黄羊,母的是白的,它的蹄子也是白色,正在用蹄子刨地,刨的那个地方有个白石头,你快去搬开那个白石头,下面便涌出一眼很旺的泉水,赶紧拿些来让我解渴。 不要忘了走的时候还把白石头压上。

录东赞的儿子向四周看了看,果然有一对黄羊,白色的正使劲地用蹄子刨地。 他去一把搬开一个白石头,底下冒出一眼很旺的泉水来,他取上水就急忙往父亲跟前跑,忘了把白石头压在泉眼上。 他把水拿去让父亲快喝上止渴,父亲问他把白石头压上了没有,他说忘了压。 父亲说:不得了啦,你看,现在从泉里涌出来的水向四下里奔流,这里很快就会成为一个汪洋大海的。 儿子听了还不相信,待他回头看时,果见一股水柱冲天迸涌,心里很害怕。

父亲说:这附近山上一定会有一个管水的人。 儿子向山头上一看,有个完德(藏语,即小和尚),手持一件袈裟来回挥舞,把水给收住了。 原来这小和尚是藏传宁玛派祖师莲花生大师,他怕泉水再涌出来泛滥成灾,就从印度搬来“日玛哈德洼”的山头,压住了出水口。 传说现在的海心山就是从印度搬来的那座山头。

就在这短暂的时间里,从泉里涌出来的水形成了一个大海,淹没了那里的一万户牧民和许多牛羊。 当时这海叫“措阿妈直相加毛”。

那泉眼压住了,水不向外流了,但时间一长海水会干涸,不压住,让水涌出来,会淹没周围的草原和人畜。 莲花生大师就想了个两全齐美的办法:从环湖周围引来许多河流注入青海湖。 要使湖水保持稳定不干,需要一百零八条河的水。 找来找去只找到一百零七条,后来只好把东流的一条河拉向西流,成为倒淌河,才凑够一百零八条河。 这便是措鄂包(藏语,即青海湖)的来历。

四,古时候,大海里的老龙王有四个儿子,为让儿子们学好治海本领,他把海分封给儿子们管理。大儿子分到东海,二儿子分到南海,三儿子分到北海。老龙王没有分给小儿子,只是对他说:“我的海都分完了,你要是勇敢的龙的子孙,就自己去造一个海吧。”听了父亲的话,小儿子驾起云头,到处寻找造海的地方。他先是沿着东海飞,看见那里已经有两个大湖:洪泽湖和太湖;于是他又往内地飞,又看见两个大湖:鄱阳湖和洞庭湖。他飞来飞去找不到一块造海的地方,只得又回到老龙王身边。老龙王劝他往远处飞,去找理想的造海之地。小儿子也不甘心就这样半途而废,于是他又飞呀飞,最后飞到了大西北,发现了这块广阔的土地。他来到这里,大显神通,汇集了108条河水,造出了一个西海来。因为这个海是和东、南、北各海相抗衡的,所以面积非常大。这个海就是现今的青海湖。

五,青海湖之咸水湖由来的传说

青海湖原先是个淡水湖,湖中生物很多,变成内陆湖后,随着湖水的不断下降,湖水中盐分逐渐变浓,盐度达到了千分之六,加之海拔较高,水中的含氧量比较低,浮游生物稀少;湖中的动植物因之也大大减少,有的则随着自然界的变化而变化了,青海湖由淡水湖变成咸水湖也有个传说。 青海湖本身是一眼神泉,当年二朗神杨戬被孙悟空打败,逃至这眼神泉边解乏,用三块石支了一口锅做饭吃,取泉水后忘记了盖好神泉盖子,二朗神刚把盐撒到锅里,泉水马上涌出成了一片汪洋。情急之下,他抓起了一座山压在神泉之上,便成了现在的青海湖和湖中的海心山,支锅的石头便是现在湖中的三个小岛(三块石),撒在锅中的盐和水溶在一起,所以湖水是咸的。

六,美丽的青海湖畔还生活着勤劳善良的藏民族和蒙古族同胞,而他们也有自己关于青海湖的传说。藏族传说,在很早以前,千里草原上只有一眼清泉,一块石板盖在其上,泉水长流不溢。周围居住的放牧百姓,饮水后必须把石板盖好,否则将会大祸降临。有一年,吐蕃王朝宰相隆布嘎尔父子逃亡来到这里,儿子饮完水忘记盖石板,泉水便汹涌奔泻出来,越来越大,千里草原变成了汪洋大海,成千上万牧民被海水淹没。此事震憾了天神,天神将印度赤德山岗的峰头搬来压住了海眼,青海湖和海心山就这样形成了。

七,美丽的青海湖畔还生活着勤劳善良的藏民族和蒙古族同胞,而他们也有自己关于青海湖的传说。藏族传说,在很早以前,千里草原上只有一眼清泉,一块石板盖在其上,泉水长流不溢。周围居住的放牧百姓,饮水后必须把石板盖好,否则将会大祸降临。有一年,吐蕃王朝宰相隆布嘎尔父子逃亡来到这里,儿子饮完水忘记盖石板,泉水便汹涌奔泻出来,越来越大,千里草原变成了汪洋大海,成千上万牧民被海水淹没。此事震憾了天神,天神将印度赤德山岗的峰头搬来压住了海眼,青海湖和海心山就这样形成了。

八,其实青海湖是几万年前拉卡星球的外星人来到地球上的飞船降落地。因为船体太过庞大,所以将青海湖这片土地压出了一个大大的坑,他们在考察了地球之后就拿着数据离开了,飞船一走,四周崩裂的山河松动,无数条大大小小的河水涌进此坑,历经千万年的变幻,最终形成了现在这片藏民心中的圣湖——青海湖。这个传说是小编想象的哈哈。

九,传说仓央嘉措就是在被押解去京途中,行至青海湖畔。.康熙皇帝深感他是个烫手山芋,暗示押他的队伍放掉他,任他自生自灭。这时的他已不是那个“坐在布达拉宫,我是西藏最大的王;漫步在拉萨街头,我是世间最美的情郎.”心爱的姑娘已死,回拉萨也无容身之地。他坐在湖畔大哭一场,纵身投入湖中。青海湖的水和泪水一样咸是有道理的。

十,青海湖沿湖老百姓还传诵着“西海龙王大阅兵”的故事。青海湖是一个季节湖,每年12月中旬,青海湖的一池碧波就会化作盈尺坚冰,曾经蔚蓝的湖泊也就进入冬眠期。此刻的环湖草原上一片枯黄,冰封玉砌的湖面宛如一面巨大的宝镜,在阳光下熠熠生辉。

青海湖再次开化要等到来年清明,在逐渐上升的气温中青海湖春潮暗涌,这时也就离开湖不远了。 开湖之日亦有先兆。先是某天青海湖突然阴云密布,继而便是没日没夜刮风,大风过后天空旋即放晴,往往是放晴当天就是青海湖开湖之时。青海湖开湖几乎都在晚上,一觉醒来,你会赫然发现,昨晚还是冰封的湖面,一夜之间,冰雪已融化得了无痕迹,整个湖面变得波光粼粼。

大约在暖流来临的当天下午,青海湖的气温达到了一天中的最高值,湖面上巨大的冰盖在暖流的抚慰中逐渐变得酥软起来。挨到晚上,青海湖地区的气温骤降,因为热胀冷缩的作用,湖面上的冰块开始不断炸裂、分离、漂移,巨大的冰块顺着风势互相挤压、撞击,发出巨大的响声。青海湖“冰裂时的响声忽如高楼倒塌,忽如弹药爆炸,一声声,一阵阵,惊心动魄,震耳欲聋。因为传说中,青海湖是西海龙王的驻骅地,沿湖老百姓便将青海湖这种伴随着巨大响声的冰裂现象称之为“西海龙王大阅兵。”

十一,西王母传说:

青海佑宁寺有位名僧松巴·益西宦觉在他的文集中也记载了类似的传说,说青海湖在远古本是一片丰美的草原,有万户人家游牧着,还有一个女神王。后来泉水喷出,将万户淹没在一片海中。因此青海湖在古藏语里叫“赤秀洁莫”,意思是“万户消失地方的女神王”。有个神人用海心山压住了泉眼,所以海心山叫“错宁玛哈岱哇”,意思是“海心大天神”。

很明显,这个传说更原始,可能是从羌人那里传承下来的。根据这个传说,不少人认为这个“女神王”就是西王母,青海湖就是瑶池。

十二,有关青海湖的传说还有很多很多,而最古怪的莫过于“水怪”的传说。环湖而居的人们说,有时湖上还出现很大很凶恶的怪物,不知是什么东西。而早在乾隆初年的《西宁府新志》中更具体地记载了这样的传说:“青海住牧蒙古,见海中有物,牛身豹首,白质黑文,毛杂赤绿,跃浪腾波,迅如惊鹊。近岸见人,即潜入水中,不知其为何兽。”解放后,虽经多次科学考察,对“水怪”并无新的发现,只能存疑有待将来的考察研究。

十三,在遥远的青藏高原,昆仑山脉如苍龙昂首,气势磅礴。茫茫白雾缠绕山腰,回荡山谷,给她布上了一层虚无飘渺、深奥莫测的神秘色彩;江源流水如青龙盘旋,逶迤奔腾,给人以无穷的遐想。这里是人们想像中的仙境,人称玉帝殿下的“阶石”。远古时人们以德为本,以善为果,德善双求。以达功果圆满,以便登上玉皇阶下仙雾缭绕的昆仑山,到达天庭,得到玉皇大帝的封赐。坐云升华,任游宇宙,达到长生不老的梦想。昆仑山下的“青海湖”,美丽神奇的“鸟岛”和“湖心岛”流传着让人津津乐道的神话故事。

相传有一位双目失明的老母,生有一子,由于家境贫苦,千辛万苦地将儿子抚养成人。此子天资过人,从小看到母亲辛苦劳作,深记于心,所以孝善双至,视母为天,一心求母欢喜,颐养天年。每天将那些鸟语花香,山青水秀,风吹草动,雷雨阵容,禽兽奇闻一一绘声绘色地讲述给老母听。年复一年,寒来暑往中母亲心灵开窍了,儿子感到无比高兴。一天风和日丽,老母向儿子问道:除了你讲述的这些景物外,有没有更珍奇的东西?儿子答道:此地就这些,也许前面地方还有很多不知道的东西存在。您是儿心中的活菩萨,我希望从您身上德善圆满,早日登上仙境,到达天庭……于是用一根棍子,引领老母远游天地去了。

母子俩风餐露宿年长日久地走着说着。母亲听到了许多新奇的东西,精神烁毅。

一个盛夏的月夜,儿子感到这里的日月星辰比异地更明更亮。星星的闪烁仿佛告诉他这里的奥秘:天比东南低了许多,显得更蓝、更亲、更美;奇山怪石仿佛是人间真藏;月夜的幽静别具一格;山谷的回响,山风的呼啸胜似优美的乐章;青天白云,湖泊河流如眷恋亲人般……儿子将这些所感所悟,倾诉给老母。老母听后高兴极了,她想这绝对是另一个世界。于是问儿子:我们走的方向是东是西?儿子答道:是西,老母恍然有悟,口中道念:西方如来保佑,我们一定是到了西方仙境。又对儿子说:儿呀,我明白了,你领我走路的这棍棍子,非同一般之物,它就是通向仙境的“仙杖”,若不是它我们怎能到此地呢?

东方欲晓,晴空无云。母子心情愉悦地继续向前走去。行至下午,老母口渴,在一个山丘上歇息,突见老母红光满精神焕发,向儿子说道:儿呀,你去前面辽阔的草原上照着一块大石板,把石板掀起,底下有水,盛一缸来给我喝,取水后切记把石板盖上。

儿子向着母亲指点的地方去找石板。走着找着,果然见一块石板,便用力掀起,只见水清澈无比,于是喜出望外,饱喝一顿。只觉甘咸适中,全身轻爽。忽悟这一定是西方如来采集的甘露。急急地盛了一缸水,欢心无比奔向老母,忘记了盖上石板。

他边走边吟:“西方极乐世界,甘露洒向人间”。走到老母身前说:母亲水来了,此水莫非就是如来佛祖的甘露?儿喝后浑身起劲,疲意消除了,真神!母亲接言道:若是甘露。我们的功果就圆满了。于是接过水缸,细细品味甘露真谛。

老母喝了甘露便虔诚地抬头向苍天:愿上苍保佑,把这里的甘露洒向人间,救济天下生灵,使人们健康长寿。就在这时,儿子看见水浪泛着碧波,翻卷着向四面漫延,瞬间流到了母子脚下。她们急速离开之际,忽见头戴银钗珠宝,身着华丽长裙,脚踏祥云瑞气,手持一把硕大扫帚的慈祥女子,速至上空,盖上石板用扫帚收笼四流之水于昆仑山下,所收聚之水便形成了闻名遐迩的“青海湖”。据说此女就是昆仑山上的西王母。

母子见水面已静,似一面若大的明镜。思其水之甘甜,观昆仑山之优美,便将那根木棍插在沙土中,就地定居下来。它就是柴达木盆地不惧风沙,不畏干旱,茂盛无比的红沙柳。此红沙柳也和母子情深般,与胡杨为伴,与骆驼草为伍,点缀着大自然,也绘出了中国西部柴达木的美丽。

据说其吃苦耐劳的老母后来成了青海湖的水神,其德善双至的儿子成了柴达木的主人。

十四,青海湖和诺木钦

古时候有个憨直忠厚、力大无比的青年叫诺木钦,他的父亲被冬虎尔皇帝抓去关在半山腰的宫中大狱中。诺木钦救出了父亲和一个姑娘,骑着犏牛往回跑。可是犏牛走到一处就不肯再动,只是嗅着草地。诺木钦一挖便发现了一根白色管子。智慧的父亲知道这是白色动脉,刺出水来可以阻击追兵,便让姑娘用针刺白管子。然后他们往高处跑。可是,诺木钦觉得水太小,便回去往上一提,谁知用力太大,把管子拉断了。于是,大水滚滚而出,淹没了草原和冬虎尔的皇宫。大水还在上涨,统辖山水的神阿敏达发现了,连忙从北边截了一座小石山扔过去,压住了裂口,这就是海心山。冬虎尔的喇嘛也截了一座土山扔过来,企图将压裂口的石山打倒,但由于气力不足,扔在了水边,这就是今天湖西北岸边的一长溜沙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