丧的话题(梅子聊聊红丧)(1)

作者:梅子

谁见过红丧?我见过。

应该在2006年。海南定安。当年作为稀罕事登上报纸。

死者是位老太太,生活在农村,许许多多的子女孙辈看样子也生活在农村,发丧的那天来者是客,黑压压地数万人,酒席摆满了大街小巷及村外的道路。路两旁大树接连披红五公里,全村张灯结彩,喝酒的,跳舞的,唱戏的,不亦乐乎。县财政掏钱,县领导讲话。

发红丧有四个最基本的条件:第一,死者超过100岁;第二,起码五世同堂;第三,子女及孙辈无一死在自己前面;第四,全家不低于100口人。正因为这四个条件极为苛刻,所以自从1940年后,屈指算来诺大的海南已66年未见红丧了,这次搞得特隆重,很吸引人。

那么红丧与白丧区别何在?区别大了。

在当地如遇“白丧”,孝子孝孙披麻带孝,痛哭流涕,守灵时还要求不能坐板凳、禁止饮酒等一切带有娱乐性的活动,甚至吃饭不上桌。如遇白丧中母亲亡故的大丧,还要求在十天内不许洗头或剃须洗澡,不准串门,否则被视为对死者不恭或给别人带来晦气。此外,一年内家中不能办喜事,三年内门上不能贴对联,否则就是犯了不孝之大忌。如死者是自己的父亲,更惨了,除上述戒律,还须将“一年内家中不能办喜事”的时限延长到三年。此等事,在海南执行很严格。

反过来,遇到红丧则又是一番景致:灵棚里哭声换成笑声、白布换作红绸,戏台高搭,锣鼓喧天,仪仗换为流水席,孝子孝孙们新衣新帽,喜气洋洋地排队接受八方来客的热烈祝贺,来着不拒,越多越好,越多越有面子,在古代朝廷颁匾,由官府承担一切费用……

在内地朝廷颁匾的情况也不是没有,一是立下大功,二是事迹感人,三是皇帝兴致来了,除此还有个五世同堂。五世同堂在海南被颁匾不少,海南人寿命较长,当年做有关调查,三亚有个小镇,百岁老人27个。请注意:在古代发红丧的一定五世同堂,五十同堂的却不一定发红丧,这意味着发红丧被颁两块匾,一块是五世同堂,一块是发红丧。海南人身体特别好,尤其海南女人,别看她们个头小,显得单薄。我没见过老太太爬树,却亲眼见过老太太抬麻袋,看上去起码八十岁,身形娇小干瘦,大麻袋,两个人抬,百多斤,不怎么吃力。

感觉没啥可写了,写写红丧,写写海南,写写海南老阿婆,以飨读者。我深切怀念南方的那片热土,离开已经十一年,再没回去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