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证水稻的奇迹(对话专家探寻水稻)(1)

□四川农村日报全媒体记者 袁宇君 实习生 郑宇佳

6月7日,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对外公布宝墩遗址最新田野考古发掘成果,考古人员发现宝墩时期疑似水稻田遗迹,目前该遗迹已经进入鉴定阶段,如果能够确定,这将是成都平原迄今为止发现的最早的水稻田,对了解成都平原史前水稻种植史具有重大意义。

千年“老稻”跟现代“鲜稻”有何不同?野生稻是如何驯化变成栽培稻?我国水稻育种经历了哪些阶段?6月7日,记者对著名水稻专家、四川农业大学水稻所原所长李平进行了专访,完成一次水稻跨越千年的“古今对话”,探寻世界第二大作物的“前世今生”。

你我都是稻

有啥不一样

之前,通过植物考古,宝墩遗址发现了 4500 年前的碳化水稻、黍、粟及其他植物遗存,通过不同遗迹水稻、黍、粟出土比例分析,确认了宝墩时期先民以稻谷为主的农业经济结构。李平认为,从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公布的碳化水稻照片来看,这些水稻米粒丰满肥厚,呈椭圆形,是粳米的可能性很大。

研究认为,成都平原发现的水稻遗存,来源于长江中游地区。当时的水稻比较“野”,株高较高,抗倒伏性差,每穗籽粒较小,多为散稻且匍匐生长,加上古代农业技术有限、农耕工具落后,每亩水稻产量仅为几十公斤,形成广种薄收局面。

相反,现代水稻品种经过了代代人精心选育,褪去野 生 性 状 ,普 遍 具 有 强 抗倒、大籽粒、高产量、株型紧凑等优良特性,加之经过长时间累积,农业生产技术进步、农机发展日新月异,水稻生产早已不可同日而语。

水稻育种

谱写“大地诗歌”

中国早在 3000 年前,就在《诗经》中留下关于“嘉种”“嘉谷”的记载。当时的农业工作者开始利用优选法,后来利用单穗传法,选育优良小麦、谷子等作物良种。优中选优,成为中国民间育种的重要方法。这种传统育种方法,被很多人视为育种技术的开始。而我国真正意义上的育种,开启于上世纪。

上世纪 40 至 50 年代,水稻育种科研人员与农业工作者大规模收集和整理筛选以及选育出一批高秆良种进行推广。

1964 年,以袁隆平等为代表的水稻专家开始了水稻杂种优势利用研究,开启水稻杂种优势利用阶段序章;随后,又陆续开展理想株型育种、第二次绿色革命理念及绿色超级稻品种选育……

“正因有了一代又一代水稻育种科研工作者的不懈努力,才有了如今祖国遍地‘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的盛况。”谈及这段历史,李平感慨很深。

古时填肚子

今朝“跨界”忙

常言道,民以食为天。先人种稻,就为了一个“食”字。早期人类食用大米,经历了从生食、火烧,到蒸煮、退壳食用等阶段。李平告诉记者,虽然从现在的角度看 ,这 些 烹 饪 方 式 较 为 原始,但此变迁过程,也凝聚了人类发展的智慧。

相关研究推测,从汉代开始,大米的烹饪方式从单调走向丰富,以米为原料的美食种类日益繁多。

时至今日,大米从单纯的食用品,变为不同领域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原料。在医疗领域,它担任药物缓释载体——胶囊重任;在新兴美容行业,它化身面膜、乳液,守护万千女性“颜值”;在工业领域,它变身糯米胶、造纸原料,实现更大价值,可谓是新时代的“跨界能手”。

“ 水 稻 与 人 类 跨 越 千年,共创无限可能。相信将来 ,水 稻 还 将 承 载 人 类 智慧,带来更多惊喜。”展望水稻的未来,李平一番话掷地有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