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解释(诗词鉴赏05李清照)(1)

1100年,北宋未期,李清照17岁。

这一年,哲宗驾崩,其弟赵佶继位,是号徽宗。

这一年,李格非为礼部员外郎。皇太后向氏权同听政。苏轼、秦观等旧党门人相继被召归朝。

这一年,一个少女的两首《如梦令》,广为传阅,名动京城。

这少女便是待字汴京的李清照,其成名自然与其父亲之名气不无关系。

李格非,李清照之父,大名鼎鼎的苏门后四学士。其女有才,苏门众人自然大力追捧,苏轼的大弟子晁无咎更是写下数文,直称李清照“才高学博,近代鲜伦”。

李清照也的确有才气。两首小令也的确写得委曲精工,轻灵新巧,宛然曲折。

我们不妨一起赏读: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解释(诗词鉴赏05李清照)(2)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这里的疏字,释义有两种版本,一解作疏狂、疏放,二解作稀疏。均无不可。

起句以昨夜入笔,以风雨点出起因。又以浓睡酒醒将时间拉回早上,运笔轻巧。

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

承句运笔任性、灵性兼备,说其任性,是对起句不作任何补述,直接向待女发问,这一任性反显了其对“海棠”的关切程度,使句子更具感染力。

说其具灵性,运笔中采用了对话的形式,却没有直述所问,而是通过待女的回答,告知读者所问何事。试问、却道四字将作者的心理活动尽描,惜花之情随笔而起,平易、精炼,工巧。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依然是借对话收笔,却将主题推向极致。“绿肥红瘦”,用语清简,却特别传神,两个“知否”带着少女的娇慎,“应是”的不确定使伤春之意悠然而起。

至此我们也明白了,词人写的是海堂,其为海堂而写,为海堂而醉、为海堂而嗔,为海堂而叹。短短数笔,将惜花惜春之情表现得淋漓尽致。

黄蓼园在《寥园词选》中评道:

一问极有情,答以“依旧”,答得极淡。跌出“知否”二句来。而“绿肥红瘦”,无限凄婉,却又妙在含蓄,短幅中藏无数曲折,自是圣于词者。

再读一首:

知否知否李清照全诗解释(诗词鉴赏05李清照)(3)

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

“常记”表明是回忆,地点是在“溪亭 ”,时间是“日暮 ”,“不知归路”是事件起因。沉醉可解作喝酒多了,也可解作沉迷于风景,均无不可。

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

很清正的运笔,以晚归承接日暮,以误入承接不知归路,以藕花深处承上启下。

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

两个“争渡”突显作者归心之切。而因为争渡,又把停栖于渚上的鸥鹭惊起。词却戛然而止,耐人沉味。

相比上一首词的任性,这首词的运笔清正,词脉分明。作者仅以几笔白描了一幅日暮归舟图,清丽自然,别具情趣。是很能体现小令以小见大,文尽意不尽的范作。

至于作者是否寄有画外情怀,则难以从文中窥探。少女之心,本来就难以触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