陆九韶,字子美,号梭山居士,抚州金溪(今江西抚州)人。陆九韶是南宋大哲学家陆九渊的四哥,与弟陆九龄合称“三陆”。

陆家八世祖陆希声,唐昭宗时为曾任宰相,五代时期,陆家为避乱移居抚州。陆家是个大家族,但几代人都居住在一起不分家,以最年长者为家长。《宋史》记载,陆九韶以训戒之辞编为韵语,每天清晨,家长率众子弟先拜谒祖先祠堂,然后击鼓朗诵训辞,众人肃立听训,可见陆家家教严格。

陆九韶的《家制》一书,分为正本和制用两篇。

中华传世家训目录(家训宝典之九十七)(1)

陆九韶家训《陆氏家制·正本》:

古者民生八岁,入小学,学礼乐射御书数。至十五岁,则各因其材而归之四民。故为农工商贾者,亦得入小学,七年而后就其业。其秀异者,入大学而为士。民之德行,凡小学大学之所教,俱不在言语文字。故民皆有实行,而无诈伪。

自井田废坏,民无所养,幼者无小学之教,长者无大学之师。有国者设科取士,其始也投名自荐,其终也糊名考校。礼义廉耻,绝灭尽矣。学校之养士,非养之也,贼夫人之子也。父母之教子,非教之也,是驱而入争夺倾险之域也。

愚谓人之爱子,但当教之以孝弟忠信。所读之书,先须六经语孟,通晓大义,明父母君臣夫妇兄弟朋友之节,知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之道,以事父母,以和兄弟,以睦族党,以交朋友,以接邻里,使不得罪于尊卑上下之际。次读诸史,以知历代兴衰,究观皇帝王霸,与秦汉以来为国者,规模措置之方。此皆非难事,功效逐日可见,惟患不为耳。

世之教子者,不知务此,惟教之以科举之业。志在于荐举登科,难莫难于此者。试观一县之间,应举者几人,而与荐者有几。至于及第,尤其希罕。盖是有命焉,非偶然也。此孟子所谓“求在外者,得之有命”是也。至于止欲通经知古今,修身为孝弟忠信之人,特恐人不为耳,此孟子所谓“求则得之,求在我者”也。此有何难,而人不为耶。况既通经知古今,而欲应今之科举,亦无难者。若命应仕宦,必得之矣。而又道德仁义在我,以之事君临民,皆合义理,岂不荣哉?

人孰不爱家、爱身、爱子孙?然鲜克明爱之之道,故终焉适以损之。请试言其略。一家之事,贵于安宁和睦悠久也,其道在于孝悌谦逊,重仁义而轻名利,夫然后安宁和睦可得而享也。今则不然,所谓谦逊仁义之道,口未尝言之。朝夕之所从事者,名利也;寝食之所思者,惟名利也;相聚而讲究者,取名利之方也。言及于名利,则津津然有喜色;言及于孝悌仁义,则淡然无味,惟思卧。幸其时数之遇,则跃跃以喜,小有沮意,则躁闷若无所容。与镬汤炉炭无异。如其时数不遇,则朝夕忧煎,怨天尤人。至于父子相夷,兄弟叛散,良可悯也,岂非爱之适以损之乎。

夫谋利而遂者,不百一;谋名而遂者,不千一。今处世不能百年,而乃徼幸于不百一不千一之事,岂不痴甚矣哉!就使遂志临政,不明仁义之道,亦何足为门户之光耶?愚深思熟虑之日久矣,而不敢出诸口。今老矣,恐一旦先朝露而灭,不得与乡曲父兄子弟语及于此。怀不满之意于冥冥之中,无益也。故辄冒言之,幸垂听而择焉。

夫事有本末,知愚贤不肖者,本也,贫富贵贱者,末也。得其本则末随。趋其末则本末俱废。此理之必然也。何谓得其本则末随?今行孝悌,本仁义,则为贤为知。贤知之人,众所尊仰。虽箪瓢为奉,陋巷为居,己固有以自乐,而人不敢以贫贱而轻之。岂非得其本,而末自随乎?夫慕爵位,贪财利,则非贤非知。非贤非知之人,人所鄙贱。虽纡青紫,怀金玉,其胸襟未必通晓义理。亦无以自乐,而人亦莫不鄙贱之。岂非趋其末,而本末俱废乎?

况贫富贵贱,自有定分。富贵未必得,则将陨获而无以自处矣。斯言往往招人怒骂,然愚谓或有信之者,其为益不细,虽怒骂有所不恤也。况相信者稍众,则贤才自此而盛,又非小补矣。

陆九韶《家制》正本篇主要阐述修身立德的重要性,对当时社会以科举考试为目标的教育内容进行了抨击,“世之教子者,惟教之以科举之业。”“就使遂志临政,不明仁义之道,亦何足为门户之光耶?”以科举为目标的根本原因,在于社会上利益为先的风气,“朝夕之所从事者,名利也;寝食之所思者,惟名利也;相聚而讲究者,取名利之方也。言及于名利,则津津然有喜色;言及于孝悌仁义,则淡然无味,惟思卧。”对照当今社会,陆九韶的批评可谓切中肯綮。

译文:

古代教化民众,八岁,进小学,学习礼乐射御书数。到十五岁,就区别不同的才能归类到士农工商四民的职业。所以从事农耕务工和贸易的,也能进小学学习,七年后从事职业。其中优秀的,进入大学成为士子。民众的德行,所有小学大学的教育,重点都不在于言语和文字的学习。所以百姓都能有好品德,而没有欺诈作伪。

自从井田制度废弃,民众没有生活来源,幼儿没有经过小学教导,长大没有教授大学的教师。国家设立科举考取士子,开始是报名自荐,最终成为匿名考试。礼义廉耻,灭绝干净。学校教养士子,不是教养他们,而是残害人家的孩子。父母教育孩子,不是教育他们,而是驱赶他们进入了你争我夺邪辟险恶的境地。

我认为爱孩子,就应当教导他们孝悌忠信。读书应当先读诗书礼乐易春秋六经和论语孟子,懂得核心义理,明白父子君臣夫妇昆弟朋友交往的礼节,知道正心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用这些原则和道理来侍奉父母,和睦兄弟,亲睦族人,交往朋友,来往邻里,使他们不在尊卑上下的人际交往中犯错。其次读史书,知道历朝历代的兴亡,探究皇帝的王霸之业,秦汉以来的国君,治国的措施方法。这些都不是难事,功效逐渐显现,只担心不去做。

世人教子,不知道重视这些,只教导孩子参加科举的功课。立志让孩子荐举成功,没有比这个难度更大的了。想想看,一个县里面,参加科举的有多少人,参与荐举的有多少人。至于考中进士,更加罕见。这些都由命运安排,并不是偶然能够达到的。这就是孟子所说的“向自身外求取,能否成功靠命运”。至于那些只想通晓经史,修养品德成为孝悌忠信的君子,唯恐人不去做,这就是孟子所说的“求取就能得到,能否求取要靠自己”。这有什么难的,可是没有人做。况且通晓经典历史,想参加现在的科举,就不再难了。如果命运安排做官,那一定能成功。而自己懂得仁义道德,用这些事奉君王治理百姓,都符合行事准则,这岂不光荣吗!

人谁不爱家庭、子孙、自己呢?可是很少明白爱孩子的道理,最终恰好起到反作用。我先大概说说。家庭事务,贵在长久的安宁和睦,办法就是孝悌谦逊,看重仁义而轻视名利,然后就能安宁和睦。现在却不是这样,所谓谦逊仁义这些道德品质,嘴里从来不说。早晚追求的,是名利;寝食所想的,只有名利;相聚研究的,是获取名利的方法。说到名利,就满脸笑容;说到孝悌仁义,就觉得索然无味,只想睡觉。侥幸遇到机会就跳跃开心,稍微不如意,就烦躁苦闷无地自容,好像锅里的开水炉子里的火炭。如果总是机遇不好,就早晚忧愁煎熬,怨天尤人。至于父子相互仇恨,兄弟背叛,固然令人叹息,这难道不是爱起到的反作用吗?

谋利成功的,不到百分之一;求名成功的,不到千分之一。人活在世不到百年,却侥幸图谋百分之一千分之一几率的事,岂不太糊涂了!让这些人得志为官,却不明白仁义之道,怎么能光宗耀祖呢?我思虑很久,却不敢说出口。现在老了,说不定哪一天就走了,却没能和乡亲父老子弟说这些。心怀未了的心愿,在冥冥之中也没有益处。所以这才冒昧说出来,期望有人能听一听做好抉择。

事情有本末,聪明愚蠢善良丑恶是根本,贫富贵贱是末端。有了根本,末端就能随之而来。追求末端,那本末就都废弃了。这是当然的道理。什么是有了根本末端会跟随?奉行孝悌,遵循仁义,就是成就贤德智慧。贤德智慧的人,大家景仰。粗茶淡饭,甘居陋巷,能够自得其乐,可是人们不敢认为是贫贱而轻视他。这岂不是有了根本,末端随之而来吗?羡慕爵位,贪图财利,是背弃贤德智慧,不贤德智慧的人,大家轻视。即便身穿官袍,怀抱珍宝,心里未必通晓义理。自己没有生活的乐趣,旁人也都轻视他。这岂不是追求末端,却本末都废弃了吗?

况且贫富贵贱,自有命运决定。富贵不一定能得到,因此就丧失志气自己也没有办法。这样说话往往招人怒骂,我自认为也许有人相信,他们所作所为越发粗疏,即使怒骂我也不顾。况且相信的人多,贤才从此兴盛,也是很大的进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