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天都市报5月23日讯(记者 董淑健 通讯员 吴句兵)2006年5月20日,国务院公布了中国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在第十类“民间美术”中,黄梅挑花的名字赫然在列,与湘绣、苏绣、蜀绣、粤绣这“中国四大名绣”并排。

黄梅挑花何以比肩“四大名绣”?刺绣与挑花有何关联、又有何区别?黄梅挑花为什么能长期悬挂在人民大会堂湖北厅?12年来,每当黄梅挑花代表湖北或代表中国参加各类展出时,人们都会发问。18日,为求证这些问题,楚天都市报记者来到文化之乡黄梅县。

挑花与刺绣有什么区别

18日上午,细雨蒙蒙,布谷声声,地处主城区的黄梅县博物馆闹中有静。

黄梅文史学者周濯街告诉记者,刺绣共分“挑”、“刺”和“补”三类,“挑花”是最原始的一种刺绣。黄梅挑花与刺绣的区别有三个方面,第一,针法,针走单面为“挑”,双面为“刺”;第二,有无绷子,刺绣是有绷子的,哪怕只绣小酒盅那么大也得用绷子,挑花不用,哪怕绣十几米长也不用;第三,跟布料的关系,刺绣在绣的过程中会对原布料造成松动或损坏,挑花则会强化。

黄梅县美协名誉主席、挑花研究专家陶培峰补充说,黄梅挑花这种今天看上去“高端大气上档次”的艺术瑰宝起源于民间,过去当地人家里穷,身上的每件衣服或鞋帽都要穿戴多年,有破损也舍不得丢弃,在破损处挑上花,让衣服看上去不但没有残损感,反而更漂亮。黄梅县的女孩从小就会挑花,当地人生活中几乎一切用布的地方,都用挑花,如床单、枕巾、衣裙、台布桌布、杯垫、沙发套,以及窗帘、屏风、舞台上用的幕布等。

黄梅民间挑花图案(堪与四大名绣媲美的黄梅挑花)(1)

曾长期悬挂于人民大会堂

1959年,人民大会堂在北京落成,为装饰好湖北厅,有关专家推荐了黄梅挑花。

“窗帘、屏风,台布,沙发套,几乎室内的所有用布的地方都用的黄梅挑花”,陶培峰介绍,当时接到省工艺美术总公司下发的通知,黄梅县轻工业局牵头成立专班,组织了县服装厂以及孔垄镇、蔡山镇和新开镇三个镇的几十名绣娘,日夜不停地工作,直到1960年3月才完成任务。

黄梅民间挑花图案(堪与四大名绣媲美的黄梅挑花)(2)

黄梅博物馆馆长童志军介绍,文革时期,红卫兵小将冲击人民大会堂,周恩来总理亲自布置工作人员做好保护工作,尤其是湖北厅、湖南厅、陕西厅这些厅里的“国宝”。

1979年人民大会堂湖北厅重新装修,继续选择黄梅挑花作为主要装饰物,只是图案和风格作了新的设计,布料也由黄梅当地出产的土布换成了更加精细的“洋布”,陶培峰说。

后继有人 传承无忧

2006年6月,国务院公布首批“非遗”名录不久,还选拔了一批“非遗传承人”,由于黄梅挑花属民间美术类,“传承人”前面要冠以“代表性”三字,石九梅光荣地成为黄梅挑花这项国家级非遗的“代表性传承人”。

“传承人不仅有荣誉感,国家每年还给两万块钱的补助,钱直接打到妈妈的卡里”,18日下午,记者来到石九梅的女儿陈昭珍家,陈昭珍介绍,当上传承人后,妈妈经常被邀请参加全国各地的活动,多次去武汉纺织大学等高校讲课,武汉还有“非遗”基地给她建了专门的大师工作室。

湖北省和黄冈市也先后出台措施保护黄梅挑花。据童志军介绍,由于黄梅有女皆挑花,江西有位私人收藏家很容易地就在当地搜集了一千多件作品。

黄梅民间挑花图案(堪与四大名绣媲美的黄梅挑花)(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