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师曾,1900年4月2日出生于顺德桂州镇,生活在广州。那时的广州,粤剧盛行。活泼的马师曾,从小就迷上了粤剧。但中国人传统的家庭观念是希望子女能够营造书香门第,对戏曲艺人这样的职业不仅抵触,而且轻视,马师曾的家长也不能免俗。那马师曾是何时开始学习粤剧,之后又是如何发展的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看看。
马师曾与红线女
马师曾的外婆喜欢看戏,时常带他同行。
据马师曾回忆:“当时,周瑜利演的《山东响马》很受观众欢迎,不过我却爱看饰演广东先生的蛇仔旺。我还记得他宿店一场的动作,以及趟马的做作都很好。他实在有捷才,当时我非常羡慕他。”
马师曾还喜欢朱次伯演的《三气周瑜》,认为朱次伯“扮周瑜比通常的不同,威风凛凛又带点文雅。看过戏之后,回来家里自己也咿咿呀呀学哼几句,觉得做戏很好。”
由于祖父经营茶庄失败,家道中落,中学肄业后的马师曾离开广州来到香港,到一个远房亲戚开的铜铁店当学徒。学徒生活非常辛苦,包揽脏活累活,还要受到老伙计无谓的欺凌。马师曾只做了几个月学徒,离开香港回到了广州。
半路出走的马师曾不敢回家。他想起小时读书时,学校附近有一家收学徒授戏的戏馆。教戏的师傅是夫妇二人,男的年轻的时候是唱正旦的,非常有名,后来失声了,只好改饰总生。
因生活没有着落,马师曾投靠了这家戏馆,签了“头尾名”。师傅为他取了“关始昌”的艺名,从此马师曾开始了不平静的梨园生涯。
1918年年初,新加坡“庆维新班”的“大旗手”大牛叶从新加坡回到广州招收演员,师傅又以30块新加坡元的价格,将马师曾的“头尾名”转卖给大牛叶。
抵达新加坡后,大牛叶失信,没有让他当丑生而当马旦,马师曾愤而离开戏班。离开戏班,就等于没有了经济来源,加上人在异乡,马师曾的生活陷入危机。马师曾先在一所小学校任教,但因为有“头尾名”的约束,频繁受到戏班搅扰,仍然难以恢复自由。
庆维新班的“小生全”很同情马师曾的遭遇,他仗义出资,赎回了马师曾的“头尾名”,并介绍他到尧天彩班做了第三小生。
此后马师曾以“风华子”为艺名,继续着粤剧演员的生活。但由于遭受同班艺人排挤,马师曾不久再次失业。那一年,马师曾19岁。
落魄江湖的马师曾流浪足迹遍布新加坡、马来西亚等地。他曾在文冬埠卖过膏药,拉过黄包车,在戏班里打过杂,到矿山做过矿工,甚至还在坝罗一间小咖啡店做过记账工。
流浪了一年,20岁的马师曾终于在平天彩剧团找到一份工作,出任第三小生。
其时,受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影响,戏曲改良之风日劲。靓少凤作为粤剧界的新派人物,主张演出时装戏。他邀请马师曾共同演出他的首本戏《癫、嘲、废、戆》。
在该剧中,马师曾成功地塑造了一名赌徒的形象,一时轰动新埠。因其表演出色,马师曾被擢升为第二小生。之后,马师曾在新埠与靓少凤同台合演《白蛇传》。他演的许仙唱作别致,表演细致,再次赢得赞扬。
第二年,马师曾遇到了另一位粤剧名伶靓元亨,并拜靓元亨为师。接着,跟随靓元亨来到新加坡,加入普贤长春剧团,由此时起用本名马师曾。从此之后,马师曾这个名字在粤剧的舞台上逐渐红了起来,马师曾一步步成为了粤剧大师。
(图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