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1)

“秦始皇曾经接见过外星人”一事曾被网友热议:

秦朝时,有一艘海螺形的船从大海深处驶来,靠岸后,走出来一位巨人(也许是一群),身高足有十丈。他们拜见了秦始皇,自称来自宛渠国说他们的船名叫“沦波舟”,密封性能良好……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2)

《拾遗记》谜题:巨人乘坐沦波舟潜行海底

这是晋人王嘉所撰《拾遗记》中的一段文字,原文是这样的:

"始皇好神仙之事,有宛渠之民,乘螺舟而至。舟形似螺,沉行海底,而水不浸入,一名“沦波舟”,其国人长十丈……

有人看到了能在海底沉行的沦波舟,仿佛像发现了珍宝一样兴奋:这不就是潜水艇嘛!而且历史上最早的潜水艇不是叫“鹦鹉螺号”么,沦波舟也是海螺形,所以沦波舟是潜水艇没跑了!而且潜艇驾驶员身高十丈,那就更说明他们不是地球人了,就算不是外星人,那也是“大西洋底来的人”。于是乎,“秦始皇接见外星人”的说法正式出炉。

我还记我是很久以前在一本猎奇类的画报上头一次看到这个说法,那时候还没有互联网呢,不成想直到今天,这依然是个“网红”话题。也是,秦始皇、潜水艇、外星人,能吸引眼球的元素都凑齐了,不红不行啊。

可是别忙,《拾遗记》在上面那段叙述之后,还有一大堆文字呢。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3)

……其国人长十丈,编鸟兽之毛以蔽形。

始皇与之语,及天地初开之时,瞭如亲睹。

曰:“臣少时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及其老朽也,坐见天地之外事。

臣国在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以万岁为一日。

俗多阴雾,遇其晴日,则天豁然云裂,耿若江汉。则有玄龙黑凤,翻翔而下。

及夜,燃石以继日光。此石出燃山,其土石皆自光澈,扣之则碎,状如粟,一粒辉映一堂。昔炎帝始变生食,用此火也。国人今献此石。或有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

臣国去轩辕之丘十万里,少典之子首山之铜,铸为大鼎。臣先望其国有金火气动,奔而往视之,三鼎已成。

又见冀州有异气,应有圣人生,果有庆都生

又见赤云入于酆镐,走而往视,果有丹雀瑞昌之符。”

始皇曰:“此神人也。”弥信仙术焉。

不知为什么这一大段文字,都被外星人爱好者们给忽视了。

首先,身高十丈“开潜艇的外星人”居然“编鸟兽之毛以蔽形

——这到底是先进还是落后?别告诉我们说“这属于机械朋克风”。

再者,“外星人”谈到的一些词语:炎帝、少典、尧、咸池、轩辕丘、首山、冀州等,都是上古神话里的人名和地名。像冀州、酆镐已是现实中的真实地名。我们不禁要问,难道这些全都属于“外星文明”?

所以说,“远古外星人造访地球”只是一个廉价科幻小说般的假设,用它来解释神话不止是矛盾百出,而是无意义可言。

从文末那句“始皇曰:‘此神人也。’弥信仙术焉",我们便知,这个故事实际上只是诸多“秦始皇求仙”故事中的一个。

我们还是应从文化人类学的角度来解读这个神奇的故事。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4)

宛渠国:咸池旁的神秘国度

沦波舟上的巨人们自述,来自距离“咸池日没之所九万里”宛渠国。九万里听着很遥远的样子,可是一旦想到这儿的人身高十丈、以“万岁为一日”、日游万里,就应该认识到在他们的世界里九万里是很短的距离。也就是说,宛渠国就在咸池旁边。

那么,咸池又在哪儿呢?《淮南子·天文训》说:“日出于暘谷 ,浴于咸池。”王逸注《楚辞》说:“ 咸池 ,日浴处也。”唐杜牧有诗:“ 咸池升日庆”。

——咸池,就是东方天空中太阳沐浴的一个水池。

在上古神话中,金乌鸦每天早晨驮着太阳,从东海上一株巨大的扶桑树上起飞。可金乌并不是就此直接向上“飞”,会在“起飞”不久,到一个叫咸池的地方稍稍降落,再洗个澡。

在古代神话中,咸池,是太阳升起后又去沐浴的洗澡池塘

咸池也叫做“上池”,古人把露水雅称作“上池之水”。如《史记·扁鹊列传》中说“饮是以上池之水三十日”,就是指“就着露水来饮用三十天”。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5)

故此,愚认为,现在通行本《拾遗记》中“咸池日没之所”当为“咸池日浴之所”之误

那么,宛渠又在咸池的哪个方位呢?愚以为,宛渠国应该就在咸池的正下方,靠近大海的地方。

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宛渠”二字暴露了真相。

根据《说文解字》,“宛”可通“弯”,“渠”是“水所居也”。

故可知,所谓“宛渠”其实就“弯曲的水渠”。

咸池是东方天空中的水池,此水不可凭空而来,应是从海水中输而来。而宛渠就那条蓄水送水之渠。

在咸池下方九万里处,一条曲曲弯弯的水渠,沟通着咸池与大海。这里辽阔壮丽,称之为宛渠国,生活在这里的居民都是身高十丈的巨人,他们坐在巨大的海螺里穿梭往来,这巨大的海螺被他们称作“沦波舟”。

故此,宛渠之民说他们“蹑虚却行,日游万里”,即是在海天虚空中穿行,每天遨游万里的路程。

这是一幅多么神奇壮丽的画卷!

虽然此故事虚无缥缈,超乎想象,但在我看来,它实际上象征的却是现实中常见的一种自然现象:其所描绘的,是早晨的露水降落人间之景。

一滴露水微乎不足道,可想象一下,拂晓之时,普天之下同时垂降甘露,天海之间雾露弥漫,那是何等的壮观。故事中的场景正是对现实景象的象征与夸张。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6)

宛渠国之异产——燃石

宛渠之民告诉秦始皇,在他们的国度里,通常都是阴雾弥漫,偶尔才会有晴天。可是一旦天晴,天空中的云彩就如同炸裂一般灿烂,犹如明亮的波涛,有玄龙和黑凤在天际上下翻飞。

到了夜晚,人们会用一种石头燃烧照明,这种石头出自燃烧之山,晶莹而透光,如果敲击它,就会纷纷碎裂成粟米大小,每一颗小石子依然光明异常,只须一颗石子就能将一间巨大的厅堂照如白昼。

当初炎帝之时,百姓本来是吃生食的,就是因为得到了燃山之石,才得以有了火,可以将生食做熟。如果把这种石头投入溪水大河,它那沸腾的泡沫会绵延数十里,人们将投入燃石的水道命名为“焦渊”。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7)

众所周知,中国神话传说中,是燧人氏将钻木取火技术教给了百姓,从此百姓们才开始吃熟食。而这个神话里却说,是宛渠之国的燃山之石(就让我们简称它为“燃石”),在炎帝时流落到人间,才使得天下百姓开始烧火做饭。

不论是燧人氏钻木取火,还是燃石流落人间,这些只是神话的象征隐喻之说,根本谈不上矛盾。下面就让我们来揭开“燃石”的神秘面纱。

燃石象征之一:打火石(燧石)!

钻木固然可以取到火,但是那有相当大的难度。而用火镰敲击打火石,则是一种简便的取火方式。在火柴没有发明之前,人们一直都在用这种方式点火。

而打火用的石头并不是任意取用普通的石头就行,必须要用燧石。包括燧人氏之名,其实就暗含着取用燧石取火的意思。燧石,黄褐色或黑色,质地坚硬,并不常见,往往在火山地貌或者江河湖海中更容易寻觅到它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8)

古人常用燧石敲击火镰的方式取火。

燃石象征之二——煤!

再来看《拾遗记》中的记载,燃山并不燃烧,但从燃山上取来的石头却可以燃烧,且光彻昼夜,一粒粟米大小的石头便能照亮一间大屋。

——这不就是从煤山采来的煤用于燃烧吗!

煤山本身不燃烧,但煤却可以燃烧,且经久不息。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9)

燃石象征之三——火山和岩浆!

然而再接下来的叙述中又说,“投其石于溪涧中,则沸沫流于数十里,名其水为焦渊”,这似乎又不太像煤石能做到的。其实这比喻 的是火山,焦渊就是那流淌入江河湖海却难以不熄灭的岩浆。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10)

将燧石、煤山与火山并喻,正是神话所特有的混杂形式隐喻。

在古人眼中,无论是燧石还是煤,都是宇宙赐予人间的最好的礼物,有了它们,人们才脱离了茹毛饮血的日子,可以刀耕火种,烤肉炊米。

神话是最古老也是最奇特的语言,古人不会直接提到“煤”“火山”这些现代化的概念,只有用神话的形式才能言说它们、赞美它们。

于是,神奇的宛渠之民和沦波舟故事便诞生了。

最后,对本文稍事总结:

《拾遗记》中,宛渠之民驾驶沦波舟觐见秦始皇的故事,是一个不折不扣的神话,它包含了大量象征隐喻,信息十分庞杂。

有对露水的比喻,有对燧石、煤、岩浆的比喻,

对于文化人类学者来说,特别是对于神话学和故事学的研究者来说,这是一个非常有代表性的神话。

然而,可惜的是文化学者们似乎并没有对它有多少关注,反倒是“野路子”爱好者们对它给予了极高热情,一来二去把它说成是一起“远古外星人”事件。

其实,“外星人”本身就是一个假说,它不过是近代一个美国人拍脑袋想出来的一个科幻概念。当然,“是否存在外星人”也可以作为一个科学领域内的研究课题,但至少这个课题还没有任何实质性结论。作为一个假说,无法作为一个问题答案。也就是说,它不是一个真正的“抓手”。

比如,发生了一起悬案,警察难以侦破。但警察不能说“这案子是外星人干的”。可以说,几乎人人都无法接受这样的解释,因为极度荒唐,完全不负责任。

因为你既证明不了这个事是外星人干的,也不能证明这个事不是外星人干的,这在哲学上说叫做“不可证伪”。一种无法证伪的假说或假设,便是毫无意义的假设或假说。

基于此理,把沦波舟故事以及任何神话同外星人联系起来都是错误的。

比如把《山海经》里的荒诞传说说成是与外星人有关的基地、技术和生物;把三星堆说成是外星文明创造的……全属于不负责任的信口开河。

秦始皇到底见过外星人没有(秦始皇曾接见过开海螺形)(11)

文化人类学学者列维·斯特劳斯

如何评价“神话”,法国著名文化人类学家和神话学学者列维·斯特劳斯说过:

神话……教导我们许多关于那一社会最初起源的事情,协助我们生动地揭示那一社会的内部运作,弄清信仰、风俗的存在原因……最重要的是,神话使我们有可能发现人类精神的运演模式,它们业已留存无数世纪,并且传播得如此广泛……——列维·斯特劳斯

——摘自:伊万·斯特伦斯基《二十世纪的四种神话理论》

愚以为,对待神话,还应该以文化人类学、民俗学的视角来看待,着重探索文本背后深层的含义,特别是其中的符号象征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