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孝成靖肃庄慈哲懿翊天赞圣敬皇后”——张氏,明孝宗朱佑樘之原配,明武宗朱厚照之嫡母,明世宗朱厚熜之伯母,明代历史上唯一一位“一夫一妻制“的皇后。
孝康敬皇后张氏 像
封建王朝的一个女人可以幸福到什么程度?位居正宫,独占帝宠,子嗣继统,娘家兴盛;那又可以不幸到什么程度?三十丧夫,五十丧子,位尊权虚,晚景凄凉。以上所有,张氏都亲身经历过。
我眼中的张氏,是一个被宠坏的女人。她本有不俗的政治嗅觉,却因为常年的傲慢而不愿妥协;她本可以积攒豪华的人脉,却因为自身的偏执而渐行渐远;你会惊叹于她的眼光,也会无语于她的愚蠢。而这样的女人,可读性是很高的。
故宫
张家有女梦成真,皇城少年觅佳人张氏出生于成化七年,父亲张峦是国子监的生员,强调一点,张峦是以乡贡进入国子监。所谓乡贡,在明代就是贡监,指地方推荐到国子监学习的人。
明代中期以来,特别是景泰年以后,朝廷对国子监入学生员的条件一再放宽,以致于出现了所谓的例监。就是朝廷缺钱了,你花点银子就能从国子监买个学籍。
贡监虽然不似例监这般明目张胆,明码标价,但在成化年的时候,地方推举上来的生员,一般都是年纪较长,学识一般,却在地方有点小钱小人脉的主。
国子监
这种生员,一般也经历过科考,但绝大多数止步于秀才。进入国子监呢,也就是希望能混个学籍或者运气好弄个不入流的职位。
我认为,张峦就属于这种类型。因为张氏成为太子妃的那年,张峦已经43岁了。我为什么要把张峦的情况讲得这么细致?为的是引出张氏的性格。
张家只能算是小康之家,张峦也算是读书人,却并不入流。想到京城来谋发展,却迟迟不得志。张氏在这样的环境中成长,虽能够保证基本的启蒙教育,也能学得知书达礼,但在性情上,难免会沾惹到一些“小家子气”。
明代市井图
比如护短,比如虚荣,比如好名,比如贪财。我并没有瞧不起张家的意思,只是小户人家的这种市井习气,放到了皇亲国戚的位置上,总会显得“吃相”不怎么好看。这点从后来父亲张峦,母亲金氏,弟弟张鹤龄、张延龄等人的身上,都能得到佐证。
成化二十三年,礼部张罗太子朱佑樘的大婚。按照明太祖朱元璋的祖训,朱家子孙的妻妾要从良善平民家庭中选择。此举可以规避皇室后妃的娘家势力过大,防止外戚干政。
虚龄17岁的张氏,杀出重围,成为了太子朱佑樘的太子妃。张家人的好日子,也终于要开始了。
明代仕女图
我一直很奇怪,明代为皇子皇孙大婚选妃,一般都是直接三个起选的,即一个正妃,两个侧妃。而朱佑樘大婚的时候,为什么只有张氏一个正妃?
如果真的只是选择了一个太子妃,并无其他侧妃,那么这到底是朱佑樘个人的主意还是父亲明宪宗朱见深的意思,甚至是朱佑樘祖母周太后的决定?
我个人是倾向朱佑樘自己的主意。成化二十三年,朱佑樘已经虚龄18岁了,有自己独立的个人见解。成化二十三年春天,明宪宗朱见深的万贵妃病逝。悲痛欲绝的宪宗身体状况急转直下,并于当年九月驾崩。
孝肃皇后周氏 像
这个时候的宪宗,是不会在太子要娶几个老婆这件事情上投入太多精力的。而周太后作为朱佑樘的奶奶,自然是希望多子多福,不会刻意去缩减东宫嫔妃数量。那么只能是朱佑樘自己只想娶张氏一人。
其实我是能理解的朱佑樘的。父亲宪宗,几十年专宠万贞儿,闹得后宫人心不稳,琐事繁多。朱佑樘和母亲纪氏,说到底也是这些事情的受害者。所以朱佑樘并不想走父亲的老路,因为女人一多就会很麻烦。
同时,父亲对万贞儿的痴情也影响到了朱佑樘的婚姻观。
明宪宗朱见深 像
我之前说过,明代皇帝从成化年开始隐隐进入一个痴情的阶段。朱佑樘的母亲纪氏虽然并不得父亲宠爱,但朱佑樘却见过宪宗和万贞儿之间炙热的情感。那种情真意切场面,自然也会触动到朱佑樘。
不想女人多,又想得到真爱,那么最好的方式,就是好好守着一个女人,好好培养感情。那么这个女人,必然只能是正房妻子了。
成化二十三年,太子朱佑樘大婚,张氏成为了太子妃。同年九月,明宪宗朱见深驾崩,朱佑樘登基继位,即明孝宗,改次年为弘治,册立张氏为皇后。一段帝后的千古佳话,自此上演。
故宫
纵是性情有天别,金风玉露总相宜一个女人,和自己的丈夫在婚前并没有太多的感情基础,在丈夫随时能得到无数美女的前提下,婚后依旧能够牢牢把控住丈夫的心,我相信绝大多数的女人,都做不到。但张氏可以。
张氏长得美,这点毋庸置疑,我们现在还能看到张氏的画像,仍能依稀看出她年轻时的姿色不凡。张氏知书达礼,懂琴棋书画,这得益于她小知识分子的家庭背景。
当然,以上两点放在寻常百姓家,已足以为傲,但进了皇家大院,这种女子也是一抓一大把。张氏身上一定有不同寻常的特质,深深吸引了朱佑樘。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有,开朗与善妒。
张氏性情开朗。我们知道,这种性格的人一般都有很强的感染力,能够影响身边的人。再说直白点,张氏刚刚入宫的时候,可能表现得没心没肺,有小女孩的天真烂漫,整天都是乐呵呵的。
那么朱佑樘呢?不论当年万贵妃迫害朱佑樘和纪氏这对母子的情况是否属实,朱佑樘的童年生活应该过得并不快乐。我一直觉得朱佑樘这个人,有些压抑。张氏的来到,自然会给朱佑樘有些阴霾的生活,投射进几许明媚的阳光,而这正是朱佑樘一直欠缺的。
故宫
但同时张氏又是一个妒忌心非常强的人。按照我们的话说,叫占有欲强。占有欲强的人,在很多小事情上,总会显得有些“无理取闹”,让人很难理解。
有一次,皇帝和皇后在逗年幼的皇子朱厚照。朱佑樘怂恿儿子去拍打一下张氏,朱厚照做了;接着又让朱厚照去拍打一下他的乳娘,小孩子迟疑了。于是第二天,这个乳娘就被张氏赶出了宫。
小孩子和乳娘感情好,这个我们都能理解,但张氏就因为这件小事容不得乳娘。连小孩子的事情张氏都有这么强的占有欲,那么丈夫朱佑樘要是宠幸别的女人,张氏还不把醋坛子打翻到天上去?
明孝宗朱佑樘 像
但你猜怎么着,朱佑樘偏偏就喜欢张氏的占有欲。
如果你说朱佑樘是贱骨头,这个解释也成立,但我们换个角度看,张氏近乎病态的占有欲,在朱佑樘的眼中会不会产生一种强烈的归属感?一种被需要的归属感?我们再次结合朱佑樘幼年丧母的经历,能不能体会到朱佑樘骨子里缺乏的安全感?而张氏恰好能给他这种安全感。
所以张氏和朱佑樘,两个人在性情上截然相异,却又契合互补,简直就是天造地设的一对。
明代仕女图
朱佑樘怕不怕张氏?我的看法是,怕。这是一位惧内的君主。但这个怕,更多的是迁就,是宠溺,而不是心理上的惧怕。
张氏生了口疮,心情郁躁。有一次宫女喂她吃药,张氏大发雷霆,当着朱佑樘的面把碗打翻了。朱佑樘就重新端过一碗药,亲自喂,还是那种吹凉了送进张氏嘴里的。哄完张氏入睡,忽然想咳嗽,急忙远离床榻,以免吵醒张氏。
这简直就是万千女性心中的模范丈夫啊,朱佑樘的杀伤力比起只会让姑娘们多喝热水的现在男人,不知道要强几千几万倍。
明代宫廷人物 剧照
再举个例子,有人举报张氏的两个弟弟在外面胡作非为。既然事情捅了出去,面子上总要走个过场,朱佑樘就让人去查。之后回复,说举报属实。不巧的是,汇报工作时,张氏也在场。张氏当时就爆发了,对着这名查案的宦官一顿大骂。朱佑樘呢?皇帝居然和张氏一起骂,直到张氏离开,才劝慰这名宦官。
于是乎,我们发现了事情的不对劲,因为明孝宗朱佑樘对张氏的宠溺,显然已经有点过火了,甚至到了影响朝局的程度。
那么张氏作为明孝宗名义上唯一的女人,对大明的时局到底产生过怎么样的影响呢?
故宫
智谋宫廷保尊位,恃宠而骄铺凄凉聊完儿女情长,我们说政治。
先讲一个八卦,关于明武宗朱厚照,到底是不是张氏的亲生儿子。在账面上,张氏生过两儿一女。弘治四年,生长子朱厚照;弘治七年正月,生女朱秀荣;弘治七年十二月,生次子朱厚炜。
女儿和次子,先后夭折,这对姐弟应该是张氏所出无疑。但长子朱厚照却值得怀疑。为什么?因为朱厚照出生的时候,正好赶上朝臣闹着要孝宗扩充后宫。
明代官员
皇帝生孩子,这是一项政治任务。这项艰巨的任务能否顺利完成,一个重要因素就是皇帝要临幸足够多的女子。朱佑樘登基后,天天守着张氏,甚至违背了规矩,与张氏共同起居,生活得俨然像民间夫妇。而张氏的肚子却一直没见响动。
明代朝臣本着要把皇帝闺房之事管到底的精神,就埋怨皇帝后宫妃嫔太少,不,是没有,要孝宗扩充后宫,早固国本。
张氏感受到了来自外朝的压力。多处史料说,张氏这个时候抱养了一个宫人所生的儿子,冒充己出,来堵朝臣的嘴。同时也可以稳固自己的地位。
明武宗朱厚照 像
这里需要明确两点。第一,孝宗所谓的“一夫一妻制”,并不是说孝宗不临幸别的女人,而是没有高阶的妃嫔;第二,宫人所出,也是孝宗的亲儿子,不是随便抱来的野种。
我个人是倾向于朱厚照是宫人所出的说法。原因很简单,明武宗朱厚照与张氏的关系并不好。
朱厚照登基后,权势稍一稳固,马上便营造豹房,从宫里搬出去。其中有厌倦大内繁琐规矩,想要自由无束的原因,但也有不待见张氏的成分在;朱厚照在南巡时落水,从落水生病到回京治病,我们全程都没有看到张氏的身影,甚至朱厚照驾崩的时候,身边仅仅陪着几个太监。
朱厚照 剧照
没有一个做母亲的会如此不在乎自己的亲生儿子。我甚至想说,朱厚照最后能够成功登基,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弟弟朱厚炜早夭。如果弟弟还活着,张氏会不会允许长子朱厚照顺利登基,都是两说的。
但如果朱厚照真的是张氏抱养而来,那么弘治四年的张氏,已经表现出了她的不俗的手腕与控场能力。
我在讲明世宗朱厚熜(嘉靖帝)的时候说过,早在世宗还在安陆州做藩王的时候,张氏已经表现出了对世宗的“另眼相看”。
明世宗朱厚熜 像
正德十四年,老兴王(嘉靖父亲)过世,世宗袭承王位。张氏身为太后,便向世宗发来庆贺,并给予一应封赏。赏赐很丰厚,超过了平时的规格。之后在一年之内,张氏连续以各种理由对世宗及世宗生母蒋氏进行赏赐。而此时,明武宗朱厚照刚刚开始南巡。
我们知道,朱厚照驾崩之后,因为没有子嗣,张氏和内阁首辅杨廷和最后是选择了世宗来入继大统的。但起码在一年之前,张氏就已经开始向远在安陆州的世宗示好,这不得不让人有毛骨悚然的感觉。
包括朱厚照落水后回京,在京郊硬是拖延了好一阵子,才敢进城。那在朱厚照的死和世宗继位这两件事情上,张氏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
故宫
如果张氏在正德十四年就已经开始为皇位继承人的选择开始布局,那么张氏的眼界和谋略,足以让人胆寒。
但如此深谙权斗的张氏,却也经常会做出让人颇为不解的事情。
比如在弘治和正德年间,张氏肆意包庇自己的兄弟。张鹤龄、张延龄两兄弟,贪赃枉法,侵占民财,干涉朝政,侮辱官员,倒卖官盐,掠夺经济,几乎能做的都做了。
不是没有人去告发他们,但架不住他们是外戚的身份,张氏又是出了名的“扶弟魔”,只要有人把状告到孝宗这,张氏就是一通吵闹,甚至差点为此杀了上疏弹劾的官员。
明代官员
明武宗朱厚照呢?朱厚照那是没办法,那是名义上自己的舅舅。大明崇尚以孝治国,朱厚照对付舅舅,就是恶心自己老妈。这事情传出去没法说。于是后世史家就说了,大明外戚最猖狂的时代,就是张家兄弟横行的时候。这句话的背后意思就是,孝宗和武宗,你俩吃干饭的?
但凡张氏要是脑子清醒点,起码也得偷偷庇护,明代皇后往前数,有一个算一个,你见过直接和朝臣对着来,亲自下场撸起袖子护短的皇后吗?话要说得漂亮,事可以偷偷做,张氏是真的被孝宗宠坏了,连这点戏都懒得演。
张延龄 像
张氏晚年凄凉,最大的败笔就是对于世宗和世宗生母的“不敬”。
本来嘛,一朝天子一朝臣,自己的侄子做了皇帝,按理说张氏应该收敛点,对人家客气些。再加上世宗做皇帝,张氏是出了大力气的,只要面子上过得去,按理说世宗不会为难张氏。
张氏呢?世宗一来京,就为了世宗生父政治地位的问题闹了一场“大议礼”。我们是没看到张氏掺和这件事情,但谁都知道,张氏是在看戏,想看世宗的笑话。
明代皇帝出巡图
世宗生母入宫后,也被尊礼为太后。张氏感到自己的权威受到挑战,处处和蒋氏不对付。后来闹得凶的时候,直接导致了大明内宫的东西分裂。世宗义无反顾地站在自己生母这,张氏完美落败,连寿诞都没过成。
按理说张氏经历这教训应该收敛了吧?没有。张家两兄弟还是在外无法无天,丝毫没有变天的觉悟。世宗早忍不住了,趁机拿下张家兄弟。然后张氏又想闹,世宗就不见她。搞得最后连求情的机会都没有。
以上种种,张氏每一步都走得非常愚蠢,让人无法理解,完全没有发挥她正常的政治头脑。正如我在开篇的时候说,张氏是一个矛盾的结合体。
故宫
结言张氏在明代所有的皇后中,是独特的存在。一方面,她几乎独占了孝宗,成就了一段传奇佳话;另一方面,她恃宠而骄,放纵外戚,为自己日后的悲剧埋下了伏笔。她有眼界,有手腕,有政治嗅觉,却也过分高估自己的能量,屡屡落下败子。
在我看来,张氏的标签很简单:被自己丈夫宠坏的女人。不论最后结果如何,与孝宗在一起的那段日子里,张氏无疑是世上最幸福的女人。
一家之言,聊以解闷。
朝史暮想,独家原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