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道德经第11-20章全文及译文 中华经典名著老子道德经全文解释(1)

《道德经》,又称《道德真经》、《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国古代先秦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为其时诸子所共仰,传说是春秋时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写,是道家哲学思想的重要来源。道德经分上下两篇,原文上篇《德经》、下篇《道经》,不分章,后改为《道经》37章在前,第38章之后为《德经》,并分为81章。是中国历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学著作,思想内容微言大义,一语万端。被华夏先辈誉为万经之王。《道德经》是除了《圣经》以外被译成外国文字发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老子道德经第11-20章全文及译文 中华经典名著老子道德经全文解释(2)

《老子》是一本道家的哲理书﹐书中用”道“来说明宇宙万物的演变,提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观点,认为”道“是”夫莫之命(命令)而常自然“的,所以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道“可以解释为客观自然规律,同时又有着”独立不改,周行而不殆“的永恒绝对的本体的意义。认为一切事物的生成变化都是有和无的统一(”有无相生“),所以说:”天下万物生于有,有生于无。”强调无视更基本的。可谓博大精深。涉及面很广,包括政治经济、教育、军事,都体现着道家的哲学思想。另外还涉及到美学、历史、文学、宇宙学、人体科学等。它具有一定的文学性﹐对后世文学的影响不小。它主要阐述自然无为思想﹐其中包含了不少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观点。

老子道德经第11-20章全文及译文 中华经典名著老子道德经全文解释(3)

上篇 第十五章 (修身)

古之善为士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识。夫唯不可识,故强为之容:

兮,若冬涉川;犹兮,若畏四邻;俨兮,其若客;

涣兮,其若凌释;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

混兮,其若浊;澹dan兮,其若海;飂liu兮,若无止。[36]

孰能浊以静之徐清?孰能安以动之徐生?

保此道者,不欲盈。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 [37]

【注释】

[36] 不言而喻,“古之士”,即善为道者。特点是“豫、犹、俨、涣、敦、旷、混、澹、”老子虽然说“深不可识”,但其实已经告诉“今之士者”应该怎么做了。

[37] 这里又出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了:“保此道不欲盈……能蔽而新成”。即所谓“新生事物”都是在旧有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不是凭空而降的。

【译文】

古代善于遵循“道”的人,幽微奥妙、深远而通达,深邃得难以认识。唯有这样难以认识,所以只好勉强地对他加以形容:他缓慢啊像在冬天渡过大河,迟疑不决啊像畏惧四周的邻国进攻,庄重啊像出外作宾客,涣散啊像冰将消融,敦厚啊像未加工的木材,空阔啊像山谷,浑沌啊像浊水。谁能使浊水停止其浊?应当让它静下来慢慢澄清,谁能使安静保持长久?只有继之以动,才能使长久安静慢慢产生。保持这种“道”的人不希望充盈。因为不希望充盈,所以虽然破旧却能取得新的成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