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是同义词吗?,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你有被人孤立过吗?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你有被人孤立过吗(你被别人歧视过吗)

你有被人孤立过吗

我们要考虑一个问题,稀缺、选择、区别对待和歧视是同义词吗?

稀缺

经济学的大厦不是建立在"理性人"上,也不是建立在"人性自私"上

而是建立在"稀缺"上

1.稀缺是一个基本事实

稀缺的原因有:

A.你想要的东西别人也想要

B.人的需求在不断变化,不断升级

你最喜欢的东西很贵,因为别人也喜欢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吃野菜的时候想吃馒头、吃馒头的时候想吃肉喝酒、吃肉喝酒还想欣赏艺术

荣誉也是稀缺的,如果你开直升飞机登上珠峰,那会被亲自爬上来的人破嘴指责

人在满足基本需求之后,会创造新的无尽的需求

2.稀缺的宽广含义

稀缺可以是无形的,如铁、矿、水和木材等,也可以是无形的如美景、新鲜空气

时间也是稀缺的、生命也是稀缺的、地理位置同样是稀缺的

人与人之间的信任是稀缺的、更好的生活条件是稀缺的、人会不断创造新的需求

3.人的需求永无止境

比如人做手术治病,会要求痛苦越少、后遗症越少的技术手段

人们知道的疾病越来越多,是因为人们对健康的标准越来越高!

当政府普及基础医疗,我们会要求更好的药和包含更多的疾病

经济学的基础不是"理性人"、也不是"人性自私",而是稀缺这个基础的事实。稀缺的原因有

A.你觉得好的别人也觉得好

B.人的需求是无限的

如果现代人的劳动都由机器人替代,那人们会产生更多的需求。

如更好的汽车、更多的精神享受、更多的交际等


选择和歧视

东西不够->做出选择->有选择的标准->区别对待->歧视

1.歧视不可避免

稀缺、选择、区别对待、歧视这四个概念其实都是一个意思

我们要讨论的是:人在什么时候歧视、歧视的条件是什么、谁来歧视、以及歧视的后果是什么

A.资源有限,一块木材用来做铅笔就不能盖房子

B.时间有限,现在看电影就不能出去玩

C.金钱有限,买了手机就不能买电脑

只要稀缺是不可避免,选择就不可避免,区别对待就不可以避免,歧视也就不可避免

2.歧视和逆向歧视

很多国家有反歧视的法律,反歧视的法律也是一种逆向歧视

国内高考少数民族加分政策是不是一种逆向歧视?

为了消除歧视,产生了新的歧视,我们称之为逆向歧视

3.不准明晃晃亏待白人,只能静悄悄照顾黑人

美国最高院案例法说要照顾弱势群体可以,但是不能公然、有指标、定量的、有配额的推行平权运动

这个案例法最有意思之处在于法官没明白:由于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必然实施歧视,必然要区别对待

4.歧视不是问题,如何歧视才是问题

A.资源是稀缺的,所以学校招生就必然要对学生进行选择,有选择就有歧视,歧视是不可避免的

B.学校是招生的主体,所以学校有权制定任何歧视性的招生标准;学校要承担这个歧视的后果

稀缺必然会导致歧视,我们关心的是应该如何歧视

"不赞成结果平等,主张机会平等"的意义:

机会是稀缺资源,只能尽量做到相对机会平等

结果平等是低效的,抑制人的进取心;机会平等能够极大调动人的积极性以及生存本能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

加里.贝克尔在<歧视经济学>中说其实别人的人,自己也得付代价

1.歧视的起源

歧视有两个最根本的起源:

A.偏好。比如喜欢看英语电影而不是法语电影

B.信息不对称。比如看到蛇会离得远远的,而不是考虑它是否会咬人

我说你不能用对蛇的一般印象来判断这条蛇,你说时间紧、了解不起、风险太高

这说明人们经常以偏概全去做判断是不得已的,信息成本比较高。即使判断发生错误,跟他所付出的成本比较还是值得的

2.对人歧视越多,自己代价越大

很多人有地域歧视的倾向,这是一种以偏概全的视角。因为信息不对称,这样做比较省事

我们不能忽视的是当你以偏概全的时候,要为之付出代价。比如马云说的当年你对我爱理不理,现在让你高攀不起

从这个角度出发可以看出,歧视造成的后果越严重,我们越有积极性去减少歧视。歧视带来的后果不太严重,我们就会任意歧视别人

当你不需要支付多少代价的时候,你会纵容自己歧视的习惯;当你要付出很高代价的时候,就会节制自己歧视的习惯

3.市场竞争让人心胸宽广

北上广深和小县城相比,小县城的歧视会严重很多

在小县城歧视别人不会有多大损失,在北上广深歧视别人会蒙受巨大损失。人的心胸是在竞争中慢慢变得宽广的

不同行业歧视程度也会不同。如同性恋、纹身、耳环、留长发等在国企的压力会比私企大很多。因为私企更看中的是工作能力

市场竞争越激烈,越能做到豁达开放、兼容并包;越是少数派的避风港。如果你一身毛病但是挣钱能力极强,遇到一个唯利是图、只想多挣钱的老板是绝对的好事

4.总结

凡歧视必得付代价。歧视的起源有两个,人的偏好和信息不对称。只要歧视所付出的代价越高,人们越会努力去减少不必要的歧视

5.思考

人们的歧视行为在选总统还是选伴侣的时候更严重?

从成本上看,歧视在选总统中付出成本低,选伴侣付出成本高

从竞争上看,选总统只有两人,选伴侣人数更多,选伴侣竞争更激烈

因此可以看出选总统比选伴侣歧视行为更严重


歧视的作用和限制歧视的恶果

存在稀缺性,必须做出选择,要选择就要有选择的标准,有标准就要区别对待,区别对待就不得不歧视。既然歧视是不可避免,我们要讨论:

A.谁来歧视

B.歧视的后果谁来承担

C.凡是歧视就一定要付出代价

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就可以用歧视解释更复杂的现象,比如:

A.为什么有时候歧视是合理的

B.如果政府禁止合理的歧视会酿成什么恶果

1.东南亚华人的歧视故事

海外的中国人,在博彩业、零售业、金融业等很多行业中国人喜欢自己玩,这看上去是对非华人的歧视

中国人强调用儒家思想计算关系,以此为基础当做信用评级的办法。如何进行信用评级?主要有七个等级:

近亲->远亲->同族或同姓->同村->同方言->非本方言华人->非中国人

做生意的时候每个等级的条款不一样、贷款利息不一样。你可能会问这样不是太狭隘了吗?狭隘是要付出代价的!生意范围缩小赚的钱就会变少

2.歧视行为的效率含义

华人在海外这种歧视是有道理的。这是在异国他乡一种自我保护机制,用等级来区别风险;不仅没有减少收益,反而增加他们的收益

可以看到等级是连续的,当正式法律体系不能保护他们利益的时候,更多的是强调道德约束和声誉等方面

3.平权运动是一场反歧视运动

历史上美国的购房率都比较低,原因是银行家非常审慎不轻易放贷

商业银行迫于竞争,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凡是歧视就要付出代价。如果你真的还得起房贷,银行不给你借钱就是银行的损失。所以在竞争之下,银行是不会随便歧视弱势群体的

从1960年代开始进行轰轰烈烈的"平权运动",支持所谓的弱势群体,鼓励他们买房。1991年银行房贷数据被公开化,数据显示少数族裔、弱势群体拿到贷款的可能性比白人低得多

为了让弱势群体拿到更多贷款,商业银行就得降低他们的放贷标准

4.政府威逼利诱反歧视,酿造次贷危机恶果

商业银行是自私自利的,不会随便放松放贷条件,承担它不应该承担的风险,政府的方法是进行威逼利诱:

A.威逼:如果商业银行被查出来歧视弱势群体将会被集体诉讼,面临巨额罚款

B.利诱:政府成立房地美和房利美收购商业银行的房贷合同,让政府来承担所有的风险

商业银行知道无论如何放贷,风险都是政府兜着,很乐意接受政府的大礼

商业银行不再对买房的人进行严格审查,反而鼓励大家借钱买房

所有银行这样做的结果是房地产市场会有一段繁荣的时间

每个人都花的是别人的钱。审慎的银行知道这些债务有毒,因此把这些债务包来报去、卖来卖去

大家还相信一点,那就是"大而不倒"-欠债多到一定程度政府是不会让你倒的

击鼓传花到最后就是次贷危机

商业银行实施合理的区别对待的时候,政府出于政治原因,强迫他们扭曲区别对待的标准,就会产生严重的后果

5.小结

现实中歧视往往都是有原因的,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歧视往往更有效率,政府基于政治原因逼着商业银行改变歧视的标准就会酿成恶果!

6.思考

社会大多数人认为的不合理歧视,你觉得是合理的?

学校对学生进行分级,更有利提高教学效率;HR更青睐好学校的学生;HR歧视适孕女人;银行的VIP通道;老年人上下班高峰期不免费;飞机票的价格


总结

1.歧视经济学的起源

加里.贝克尔在1955年发表的<种族歧视经济学>

经济学的帝国主义者认为只要有人的地方,就可以用经济学的分析来解释各种现象

2.竞争压力迫使人们减少不适当的歧视

表里如一不算通常意义上的歧视、表里不如一才是歧视

代价越大,就越尽量做出表里如一的选择,减少人们常说的那种歧视

3.歧视的代价

歧视的代价越大,越不会歧视;市场竞争越激烈,越不会歧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