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

引言

合肥,位于江淮之间,巢湖之滨,因两河(南淝河与东淝河)均发源于此地而得名,是中国承东启西,贯通南北的重要城市。在两千多年的历史长河里,合肥争天时、获地利、拥人杰,完成了从军事重镇到江淮中枢,从安徽省会到长三角副中心城市,从全国工业城市到全国科学中心的华丽蜕变。近二十年来,我院跟随合肥城市发展的步伐,参与合肥市城乡规划项目近30项,涉及旧城改造、新城开发、乡镇总规、特色小镇、中心区营造、综合开发等多种类型规划项目,有幸参与并见证了这座城市三个重要的跨越时代。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

清嘉庆合肥县傅城郭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3)

民国时期合肥市区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4)

80年代合肥市区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5)

1959年合肥市区鸟瞰图

团城时代

经典的风扇状空间结构

在 “团城时代”,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可以划分为“团城-风扇-大团城”三个阶段,以“环城公园 三叶片”的风扇状结构曾是教科书式的城市规划经典。九十年代初期,处于工业化快速推进的合肥面临“老城中心不堪重负”的现实压力,城市结构优化与老城中心重构迫在眉睫。2005年我院受委托参与合肥老城改造更新策划,深度剖析“小心脏、大城区”格局下老城区呈现出的种种“城市病”,从用地功能、空间容量、交通优化等多个方面为合肥老城寻求精准的更新策略与发展路径,助推合肥完成城市新老交替的历史使命。

环湖时代

滨湖新城与特色小镇们

2006年底合肥成立滨湖新区,正式迈入“滨湖时代”。城市进入增量扩张快车道,滨湖新城的启动建设以及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扩容升级使合肥城市规模迅猛扩大。随着2011年行政区划调整,合肥城市总体结构从“141”调整为“1331”,整个巢湖尽揽城中,环湖十二个特色小镇的规划成为环湖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工作,至此合肥进入环湖发展的“大城小镇”的发展时期。在此期间,我院参与了滨湖新区与多个城市区块的规划设计、环湖特色小镇系列规划项目,为合肥谱写“大城小镇”特色发展的历史新篇。

科创时代

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建设

在中国创新驱动战略版图中,合肥一直占据着极为重要的角色。2011年后在“大湖名城、创新高地”战略目标指引下,合肥在城市精细营造与产业创新驱动方面持续发力。在此期间我院参与了合肥高新区、经开区、少荃湖产业园等三大国家级开发区的核心区规划,围绕吸聚科技人才、提升城市创新服务能级的核心目标,深入探索并践行产城融合发展理念,促进城市公共服务产品全面升级,助力合肥创新发展战略全面实施。2018年合肥滨湖科学城获批并纳入国家战略,正式迈入“科创时代”,一座汇集先进科创要素的国际化创新之都呼之欲出。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6)

团城时代——经典的风扇状城市空间结构

01. 团城时代的城市蜕变

合肥是一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城市,北倚江淮分水岭,南临巢湖,因南淝河与东淝河均发源于此地而得名,美誉为“三国故地、包拯家乡”。优越的地理区位、良好的自然条件、深厚的江淮文化孕育了这座地杰人灵的城市。合肥自古就是“吴楚要冲、中原之喉”,在合肥漫长的城建历史中,重要的军事战略意义奠定了合肥以“团城”为基本特征的城市格局,而这种特质一直延续到上世纪80年代。

回顾建国后到上世纪末期,合肥城市空间形态的演变历程可以概括为“团城-风扇-大团城”三个阶段。

在建国之初,合肥城市规模较小,合肥城墙内的老城区面积为5.2平方公里,人口不足5万人,城市基本上在现有环城河绿带内发展,对外联系依赖水运,城市处于缓慢的自然发展状态,呈现为典型的小团城结构。

从50年代初,合肥成为安徽省会城市后,城市建设开始逐渐突破城墙限制,城市向东、北、西南三个方向沿对外交通线向外发展,建设了东部工业企业、北部工业仓库区、西南部的文教科研区和工业区,并很快发展为超过50万人口的大城市。直到90年代以前,合肥市城市格局呈现为老城为核心、三翼发展的风扇状结构,生态绿楔自然嵌入城中,成为中国城市规划教科书式的经典。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7)

1958 年版合肥市总体规划示意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8)

1979 年版合肥市总体规划示意图

在90年代后,合肥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在工业化驱动下多个产业经济园区相继成立,城市规模迅速扩大,与此同时三翼之间的平衡逐渐被打破,随着二、三环路的建设,三翼之间的楔形绿地也逐渐被填充,原有的风扇形布局形态无法再维持下去。十年高速发展中合肥的城市规模、人口数量、经济总量均取得较大提升,但也出现环境质量下降、城市交通堵塞、土地使用低效、基础设施错位、功能结构失调等现实矛盾,究其根本,单中心的城市结构已经难以支撑合肥庞大的城市体量与快速发展诉求。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9)

2011 年版合肥市总体规划示意图

回顾整个团城时代,以“老城为中心、三叶片发展”的城市框架曾在较长时期内主导城市的发展,但工业化的快速推进使合肥城市人口激增,建设用地快速扩张,单中心的城市结构愈发难以支撑合肥的持续发展。在一系列现实问题堆叠之下,合肥面临一个重要的战略抉择:是改造老城,延续以老城为核的单中心结构?还是跳出老城、打造新城,为城市提供更大的空间框架?在世纪之交,这个难题始终在多方争议与博弈中摸索前行。正是在城市新老交替的重要历史时期,针对合肥老城如何更新改造的课题被提上日程,政府与社会各界迫切希望知道合肥老城的未来到底会怎样?

02. 老城故事与城市症结

合肥在春秋战国以前,只是个原始人类依山傍水聚集的小村落,由于社会经济不断发展,人口迅速增长,居民点也随之扩展,正如《史记》所说:“一年而居成聚,二年成邑,三年成都”。合肥在秦朝时开始设县,旧城址无考,汉末筑汉城,三国时筑三国新城,唐代筑金斗城,南宋筑斗梁城,元末在宋城基础上筑城,明代、清代多次修缮,一直沿用到民国时期。解放后,合肥作为安徽省会城市,经历了持续的开发建设与旧城改造。1983年的旧城改造提出“统一规划、合理布局、综合开发、配套建设”十六字方针,曾是全国推广的宝贵经验。进入九十年代末期,随着城市规模的快速扩张,合肥老城作为唯一的“城市心脏”已不堪重负,难以支撑日益庞大的城市体量,同时老城各种现实矛盾也愈发突出,老城的全面更新已迫在眉睫。

首先是老城区发展定位的不确定性,在城市外扩拓展和发展诉求多元化态势下,合肥已开始尝试对城市结构作出重大调整,老城作为曾经的城市中心如何转变功能定位是首当其冲的战略问题。其次在多年发展积累下,环城公园所包裹的老城区汇集了合肥最优质的的公共服务设施,大量的行政管理机构、学校、医院、商业网点都集中在6.5平方公里的老城区内,功能高度叠合给有限的空间造成沉重压力,也不利于对外围城区的服务支撑。第三从交通体系来看,老城区相对封闭的路网体系与较低的通行效率导致交通拥堵日益突出,必须从全市交通总体框架角度对其进行优化升级;第四是老城区的复杂用地权属造成空间整合的障碍,过去高密度、低质量的建设也降低了老城区的土地价值。

面对错综复杂的现实格局,如何确定老城区的价值定位和发展目标、如何制定既兼顾远近又切实可行的老城区旧城改造策略、如何使改造策略和规划方案落实到规划管理与操作层面成为三个值得关切的问题。

03. 老城更新的范式探索

2005年,我院受合肥市规划局委托,承接《合肥老城区的改造更新策略研究》这一重大项目,旨在对老城区改造更新的可行性做出综合性预判与研究。在本次项目中,我院围绕城市总体战略诉求与老城现实矛盾,从多个维度提出老城改造的综合性策略,在规划方案建构中尝试应用一系列创新的研究技术手段,为处于城市战略结构调整期的合肥提供了极为重要的决策参考。

在规划中,我们提出坚持高端化方向、传统风貌的延续、务实的改造模式的三大改造模式,试图将合肥老城区打造成传统风貌与现代气息兼顾、城园交融环境宜人、具有强大吸引力的区域级商务中心。并提出一系列规划子目标:在功能更新方面建构安徽省的高档次商务金融与商业中心、科技旅游与信息交流的平台、和谐宜人的居住环境、高标准的公共配套设施体系。在空间提升方面有机组织城市主要功能安排,落实各项用地,形成紧凑、协调的空间肌理,充分挖掘历史人文与自然景观特色,实现“绿水环都、园城互染”的独特风貌。在支撑系统方面建立顺畅的交通体系、城绿交融的公共空间体系、高标准的市政基础设施体系,保障城市的高效运行。在老城区更新目标的指导下,我们提出四大改造更新策略:

用地更新策略——依据改造可行性和改造必要性评价,将老城区划分为综合改善区、控制建设区和引导建设区三类分区,提出土地权属变更的使用原则。在整体空间格局上打破院落割据的组织结构,完善街坊式布局形态。针对老城区院落割据的特点,在城市发展与更新过程中需要打破这种各自为政的格局,在土地权属进行局部调整的基础上形成街坊式的空间形态,以利于城市整体风貌的建设和交通组织的顺畅。合理利用行政机关搬迁后留下的土地资源。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0)

合肥老城区土地利用现状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1)

合肥老城区用地更新规划图

功能发展策略——首先是疏解老城区部分功能,对老城区存量建设用地进行理性筛选,对与老城未来目标不匹配的部分行政办公用地、高教用地、工业仓储、低端商业等用地进行转移与清退;二是优势资源扩散,对老城区的优质学校、医院等公共服务设施进行向外扩散,解决现状众多学校面积不足、设施陈旧等现实问题,也对优化全市公共服务设施体系提供有力支撑;(按照国家标准,中学生均用地面积13-16平方米,当时十三所中学仅一中、三中、四中、六中、实验学校基本符合标准,其余学校都面临用地紧张的问题);三是商业及商务办公功能提升,在老城区沿长江中路形成城市商务走廊,并构建商业步行街、商务办公圈、特色风貌街区、社区服务中心的综合商业服务体系;四是加强科技信息、休闲娱乐功能的引进强化,充分挖掘合肥老城历史资源、开辟历史游览轴线、整合公共开放空间、增强公园开放性并完善配套设施,将旅游、休闲、娱乐与商业、商务、居住等功能有机结合,营造老城区休闲购物、休闲商务、城园交融的活力氛围。

交通发展策略——在与城市大交通体系的充分对接基础上,强调城市快速交通体系完善,以现有一环、二环为基础迅速启动全市快速交通建设,使城市交通得到本质的扭转,老城区的干道则可以通过接入一环线迅速疏解。保障干道线性畅通、出口畅通、支路体系的建立与完善、强化公共交通体系,将公交引入居住集中的支路上,研究轨道交通走线、结合公共交通站点,建立完整的步行体系。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2)

合肥老城区道路交通规划图

建设容量策略——老城区主要问题是高建设密度、低容积率,呈现为“满铺式”建设状态,规划在老城区发展目标的判定基础上,重点针对商业性设施用地、公共配套设施用地、道路广场用地、绿化水体、居住用地五大主导用地类型进行建设容量管控优化,基本原则是“降低整体建设密度、适度提升部分用地容积率”,通过立体开发思维对改造更新成本进行空间上的综合平衡分配,提高重点城市节点与界面的开发强度,在保障老城区总体建设容量前提下,尽可能增加公共性质的用地空间。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3)

合肥老城区容积率评价图

由于老城改造更新的复杂性,规划在以上四大策略指导下,制定了高、中、低三种不同情境下规划应对方案,并为规划主管部门提供了详细的近期实施行动计划,为合肥老城区改造更新提供了扎实有效的规划技术支撑。

小结

在团城时代后期,合肥老城改造并非孤立的事件,当时合肥老城呈现的种种问题,本质上是“小心脏、大城区”的空间格局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之间矛盾的集中体现。

但在当时的社会经济背景下,老城的改造依然步履艰难,其根本原因在于更新阻力巨大(多方主体之间的利益矛盾)和疏解动力不足(固化的单中心城市结构与发展意识,新的战略平台尚未形成)。我院一方面从全市战略高度提出新城、老城联动发展思路,注重老城功能的有机疏解与滨湖新城的错位发展,另一方面以创新务实的态度对老城进行改造适宜性综合评价,围绕老城用地功能、开发强度、交通组织、形态风貌、权属主体等要素进行综合加权分析,从而识别老城区差异化的改造类型及空间,并提出一系列创新方法与发展策略,受到规划主管部门与市政府的高度评价,同时也让合肥更加坚定跳出老城、另造中心的战略决心。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4)

合肥老城区更新规划总平面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5)

合肥老城区更新规划鸟瞰图

环湖时代——滨湖新城与特色小镇们

01. 城镇与大湖的紧密接触

巢湖,中国第五大淡水湖,也是勾连江淮水系的重要水体。这里风光旖旎、历史深厚,曾诞生众多名人达士,孕育了绚烂多彩的江淮文化。然而在2000年以前,合肥与巢湖始终保持着“一步之遥”,城市未曾真正实现与大湖的直接接触,环湖区域众多乡镇仍保持传统的格局与风貌。

从2002年至2011年,在两次行政区划调整与城市规模持续扩张下,合肥与巢湖已经不再疏远。2006年合肥市总体规划提出“141”空间发展战略,同年10月,安徽省第八次党代会明确提出:“要把合肥市建设成为现代化滨湖大城市,建设成为辐射全省、崛起中部、承东启西,促进我国东中西部互动协调发展的区域性中心城市”。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成立滨湖新区,打造滨湖城市成为这一时期合肥最为关切的发展任务。随着2011年合肥的再次行政区划调整,合肥将整个巢湖纳入全市管辖,着力于巢湖生态的全面整治与环湖十二镇的特色发展,至此拉开了合肥环湖“大城小镇”发展格局的时代序幕。

02. 滨湖新城的扬帆起航

2006年,196平方公里的滨湖新区概念性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方案开始面向全球招标,在全球110多家规划团队报名、8家顶级规划团队方案竞标中,我院脱颖而出成为最终规划整合单位,并在随后参与了滨湖新区核心区部分控制性详细规划等工作,也见证滨湖新城从最初的规划设想开始进入真正实施阶段。

合肥滨湖地区坐拥巢湖广阔水面,走向巢湖、建设滨湖新区,是合肥提升城市品质与形象,形成特色竞争力的重大战略举措,标志合肥将从团城时代进入滨湖时代。滨湖新区规划人口70万,建设用地规模90平方公里,是集商务文化、研发创意、旅游服务、综合居住于一体的合肥形象门户区。滨湖新区坚持生态优先原则,引湖入城、以水为脉、以绿为魂,创造“城”、“水”、“绿”交通的独特城市风貌。构建滨湖新区生态安全格局,珍惜湿地资源,积极保护和恢复原生湿地生态系统,创造城市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想境界。城市主要生态廊道沿河展开,指状楔入城市,并以此为线索生长出下一层次绿化走廊,结合公共绿地及生态保护区,形成层次分明的绿地景观结构。重点打造滨水核心区,强调滨水城市景观特色,注重人的活动空间感受,突出滨湖城市独有魅力。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6)

滨湖新区方案形成过程图

滨湖新城以政府和会展中心为启动,打通与老城的轴向联系,带动全区发展。滨湖新区分为南、中、北三个相对独立的片区:北部片区为老城区外围居住延伸区,是目前城市建设的热点地区,重点在于交通梳理与设施完善;中部片区为原城市外围产业带的组成部分,规划结合高铁和集装箱码头建设,进行功能提升与整合,布局高新技术产业园区、职业教育园区、物流商贸区、奥林匹克中心等功能;南部片区是滨湖新区的主体,同时也是核心启动区,规划省级行政区、商务中心区、文化娱乐区、研发创意区、旅游服务基地等功能,重点打造合肥门户形象。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7)

合肥滨湖新区土地利用规划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8)

南片区城市设计总体布局图

滨湖新城的建设将使合肥从一个内聚式的传统城市转变为外向型的现代滨湖城市。所有资源将在全市范围内重新分配、整合,中心城区与滨湖新区实现分工与合作,形成“双核并重、双星闪耀”的城市空间结构。

小结

跳出老城、建设新城是当时合肥保持快速发展的必然抉择,也是优化城市框架,实现跨越升级的战略之举。滨湖新城的规划建设作为合肥城市结构发生重大变化的标志性事件,彻底将合肥“单中心”结构转变为“双核”结构,不仅对老城功能的战略性疏解起到支撑作用,更是对未来合肥战略性功能导入提供了优质的空间平台。我院通过滨湖新区概念规划及核心区城市设计整合工作,在多家全球顶级规划团队的方案基础上,为滨湖新区提供了一个生态友好、富有活力、面向未来的框架蓝图,以三重水景、九重洞天、绿带连环为主题的滨湖核心区城市设计,精彩演绎了城市与巢湖水绿交融的篇章。至此,合肥正式告别团城时代,拉开环湖时代的宏伟序幕。

03. 环湖小镇特色塑造

随着2011年合肥行政区划调整,800平方公里的巢湖全部纳入城市行政范围,并提出打造“大湖名城、创新高地”的战略目标。在中国生态文明建设与合肥城市新战略背景下,如何将巢湖的生态保护治理与环湖小城镇的特色发展结合起来,成为环湖时代合肥面临的重任之一。2013年我院承接《肥东县长临河镇总体规划》的编制任务,这也是环湖十二镇中首个编制总体规划的城镇,受到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

在巢湖环湖区域,水是当地乡镇过去赖以发展的重要前提,因而形成了该地区广泛存在、蕴含传统治水智慧的陂塘系统,这种农耕时代产物对本地的生态环境维护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明末清初李鸿章的淮军正是在这样的水系统基础上发展军屯制,形成以“插草为标、九龙攒珠”为特征的村落布局形态。所谓插草为标形成的“一里一村”构成当地村落分布的基本特点,因地制宜的阡陌村道则成为连接各个村落的通道,这种松散有机的形态本身就蕴含了有机生长的城镇发展理论。当地“九龙攒珠”的形态则更为典型,农耕所需平衡旱涝的多条水渠汇集于村子中央的池塘,村宅顺延水渠呈环状布置,空间层次分明、内部交通井然。正是这样的传统乡村格局使得当地农业发展与生态环境有着天然的融合关系。

在规划中,我们围绕“生态为纲、旅游为擎、文化为魂”的发展思路,重点研究生态保护、镇村特色、旅游发展三者之间的关系。在“环湖首镇、生态慢城”为发展目标引领下,围绕创新、特色、持续三个关键词,探索一种适用于环巢湖地区的新型城镇发展模式。

创新发展——在生态底线约束与建设规模紧缩的宏观要求下,作为环湖小城镇群中率先编制总体规划的长临河镇具有深远的示范意义。在规划中我们摒弃了“新城式、摊小饼”的乡镇规划模式,以当地乡村 “九龙攒珠”传统格局为雏形,采用“适度集聚、多点极化”的创新思维引导长临河镇全域空间规划布局,形成“九龙攒珠、五脉通湖”的全域空间发展结构。在整体布局中对大型生态廊道与农田板块予以预控,使当地独有的陂塘系统得以最大限度保留,维系当地生态系统完整性;在镇村发展体系架构上,采用资源价值导向甄别全域发展空间,以镇村联动、有机生长的模式形成网络化特色发展组团,从而引导建设空间与生态基底融合共生,形成镇村有机生长的镇村网络发展体系。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19)

镇域规划结构图

持续发展——为解决当地乡镇持续发展动力匮乏、城镇活力不足、乡村空心化等现实问题,本次规划提出“本地人进镇、外地人入村”的发展思路,发挥长临湖近城、临湖的优势,以旅游休闲产业为主线,激活山水、田园、乡村等优质资源,构建一批滨湖旅游精品项目。在生态底线管控与村落适度归并的双前提下进行全域范围的旅游产业空间引导,结合长临河北部圩区、南部山区、中部镇村的资源分布特征,以滨湖大道为主线索,形成“渔、镇、文、养、乐”五大旅游主题板块,打造长临河镇区、六家畈、四顶山三个精品旅游组团以及多个特色村落,通过滨湖旅游、人文旅游、生态旅游、水上旅游、马拉松赛道五条特色游线串联,构成覆盖全域的综合旅游体系。为增强镇村经济动力、改善镇村配套设施、提高村民收入提供发展路径,从而保障乡镇的持续稳定发展。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0)

镇域旅游发展图

特色发展——为凸显长临河环湖首镇的特色形象,规划中重点围绕镇区风貌塑造、传统村落保护、精品特色线路三个方面,制定综合风貌提升策略。在镇区重点围绕老街风貌整治,提出高度控制、立面提升、功能更新,形成长临河富有活力的城镇客厅;在全域通过大量基础调研,围绕“村庄规模、空置率、特色资源、生态安全”等评价因素甄别村落类型与发展方式,提出村落保护、村落再生、村落拆并等具有针对性的实施策略,重点对“九龙攒珠”典型村落提出保护计划;、为串联长临河丰富但又分散的特色资源,规划提出构建“车行(公共交通)、骑行、步行、舟行”一体化的特色慢行系统,在现状乡村道路基础上结合乡镇集中建设区、特色村落、主要景点进行路径梳理、优化、整合,通过“驿站式”服务节点,形成多条能领略长临河特色风光的精品线路。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1)

长临河镇镇区功能分区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2)

长临河镇镇区土地利用图

小结

巢湖是合肥城市的“绿色心脏”,如何妥善处理巢湖生态治理保护与环湖镇村建设发展的矛盾是合肥高度关切的问题。我院从2013年起,在环巢湖陆续开展了一系列小城镇总体规划工作,包括长临河、三河(国家历史文化名镇)、中庙、白山、严店等众多环湖小城镇。在该地区大量的规划实践中,我们认为环巢湖地区小城镇必须破除过去“无工不富、粗放扩张、千镇一面”的发展桎梏,以扼守生态底线、挖掘资源价值、塑造城镇特色为着力点,在环巢湖地区探索一条城镇与乡村、生态与人文、保护与发展相融并举的持续发展之路。其中《长临河镇的总体规划》获得2015年度全国优秀城乡规划设计一等奖,得到当地政府与社会的一致好评。

科创时代——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建设

三大国家级开发区齐聚合肥

扎实的工业基础与雄厚的科研实力是合肥引以为傲的两大核心竞争力。作为全国少数几个在县城基础上,贫困农业地区环境中成长起来的省会城市,解放后初期的合肥经济基础十分薄弱。在国家大力支持下,众多科研院校、工业项目相继落户合肥,使之成为新中国重要的科教中心城市与工业规模化发展重要基地之一。进入九十年代后,随着合肥高新区、合肥经开区、新站综合开发试验区三大国家级产业平台成立,合肥走上现代化工业发展之路。

2013年后,在国家创新驱动战略引领下,合肥进入经济转型与科创飞跃的发展时期。以合肥经开区、合肥高新区、合肥新站综合改革试验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齐头并进,致力于产业创新升级与科创平台的培育。经过多年谋划与实施,合肥综合性全国科学中心于2018年正式获批,使合肥并肩北京、上海,跻身全国三大科学中心之列。2018年合肥提出建设滨湖科学城(约841平方公里)为载体,自西向东覆盖合肥政策最集聚、要素最优质、基础最优越的空间,并力争创建中国第20个国家级新区,至此合肥进入全新的科创时代,也对这座富有朝气的城市提出更高的规划建设要求。

产城融合的规划实践

在科创时代,如何让城市为科创企业与人才提供更优质的服务和环境是合肥必须面对的核心课题。在合肥迈向国家级科学中心的发展征程中,我院通过在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多年的规划探索与实践,以产城融合的发展思维引导单一的产业空间逐步向更加综合化、人性化、生态化的现代化综合城区转变。

以合肥高新区为例,作为合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之一,合肥高新区在2017年全国357家国家级产业区中综合竞争力排名第5,2017年合肥获批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后,高新区作为其建设的核心区不断升级城市综合创新服务空间体系,2018年获评世界一流高科技园区,在国家级高新区综合排名第八。在合肥高新区的成长过程中,我院持续参与不同层次的规划蓝图制定,其中在2012年《合肥高新区一山两湖城市设计》国际竞赛中获得第一名。规划以一山两湖片区为平台,依托中科院、研究所、国家实验室等优质科学要素资源,加强产城融合与品质提升,并通过西拓预留未来发展空间,为合肥滨湖科学城的全面实施提供有力支撑。

规划在生态环境评价基础上以叠加方式对现状建设用地、在建及拟建项目进行综合评估,将规划区用地划分为保留建设用地、优化建设用地、重新规划用地三大类型,重点对后两类用地空间进行规划设计。在空间选择基础上构建“智谷、金廊、玉环、双湖”的整体发展结构。两大湖区作为大巢湖陂塘系统的组成部分,采用低冲击的建设理念,在“一环双心” 网络结构的生态绿道体系下进行建设控制,维系具有整体性和连续性的生态格局,并以多层次的微绿地系统优化城区公共空间及生态环境。规划在高效的路网体系下组织便捷的城市公交系统,并通过P R模式与轨道站点进行一体化设计。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3)

合肥高新区-山两湖城市设计总平面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4)

高新区城市设计整体鸟瞰图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5)

王咀湖城市片区效果图

慢行系统围绕城市绿道环线与滨水步道展开,串联两大湖区及主要公共开放空间,最终融入全市大绿道系统。在“一山两湖”的整体格局下,创新大道作为创智产业集聚轴,将通过高低错落的空间隆起带构建具有标志性的城市智谷;长江西路作为城市门户大道,以大体量的现代建筑风貌凸显合肥新形象;望江西路作为山湖景观大道,沿线将形成大开大合、疏密有致的空间特色,成为望山观湖的景观主轴。通过本次规划将高新区一山两湖核心区作为中国的创智先锋,提升合肥城市名望,演绎山湖融城经典,助推高新区实现科学中心核心区、新兴产业引领区、创新改革示范区、国际新城先行区的发展定位。

小结

如果说优质的科创资源与雄厚的产业基础是合肥能够成为国家科学中心的关键,那么为科创企业与人才提供良好的城市生境是影响合肥滨湖科学城发展的核心。在合肥成为国家级科学中心后,如何提升产业空间效率、完善城市服务配套、优化城市综合品质成为合肥三大国家级开发区规划工作需共同面对的重要任务。在我院多年的规划跟踪与服务中,我们坚持以“以人为本、科创驱动、产城融合”为指导思想,将生态治理、用地盘整、产业重组、服务补强、品质提升作为主要任务,在传统规划技术方法基础上,积极探索现状企业评判标准、存量工业用地评估、产业清退机制、企业准入门槛等一系列创新工作方法,为合肥产业功能提升与城市综合品质改善提供了综合解决方法与范式

深规院和广东省规划院哪个好(深规院卅年卅城系列)(2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