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刷术没有流行之前,古籍的传播主要以“抄书”为主。由于没有统一的标点符号规范,不同的人抄书习惯又不相同,便导致同一本书在不同的流传下,标点符号的位置是不一样的。另外有一种抄书讲究书法上的美感,压根不要标点符号。《道德经》五千多字,一个挨一个,工工整整地抄下来。漂亮是漂亮,但是给后来的读者带来很多麻烦。

在传统的学问中,“章句小楷”是文人士大夫的必修课。小楷就是抄书,抄卷子的本事,人要写的跟机器打印出来一样整齐,比的是这个能耐。在那个时代,没有一手漂亮的毛笔字,都不好意思说自己读过书。章句是要弄清楚古籍分章、分段和语句停顿等问题。很多古书,不下这个功夫,是没办法读的。

怎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关于道可道非常道)(1)

“道可道,非常道”最为八十一章《道德经》第一章的第一句,有着非同寻常的地位,故而很多解读《道德经》 的人都会从这一句着入手。别看只有简简单单的六个字,历来争议却不少,大体上有如下几种意见:

1、道,说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道;名,叫得出的,它就不是永恒的名。(任继愈)

2、道是可以说清楚的,但不是人们一向说的那样;名是可以叫出来的,但不是人们讲的那类名。(郭世明)

3、道可,道非,常道。(曾仕强)

怎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关于道可道非常道)(2)

我们简单的归总一下,一派的解读认为“道是不可言的”,历史上有《淮南子》说:“常道,言深隐幽冥,不可道也。”《关尹子》说:“不可言即道”。《庄子》说:“道不可闻,闻而非也,道不可见,见而非也,道不可言,言而非也”。这一派持“神秘论”,把客观存在的道,描述的深不可识,把修道的人引向神秘主义。

另一派认为:“道是可以说的”,否则《道德经》的价值是什么呢?老子立言于世,就是发现了有一种客观的、规律性的东西,不依靠人的意识而存在,由此阐述了“道”的哲学概念。这一派的人,持“可知论”,道没有那么神秘,后人是可以通过老子的言论而认识“道”的。

怎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关于道可道非常道)(3)

最后这个是一种不学无术的解读,除了标新立异哗众取宠之外,学术界没人认可这种东西,但是在网民之中有一定的传播影响力。随便读两个《道德经》的古本,便能知道这是一种很荒唐的句读。古人标点符合并不是完全没有,只是不系统、不规范使用而已。除了一些古本有明确的标点之外,还有虚词可以帮助后人完成“句读”的工作:“道可道也,非恒道也”。做学问是有规范的,是要尊重客观依据的,而不是信口胡说,这种谬论传播得越广,危害越大。

大体上来说,第一个“道”是老子深刻阐述的哲学概念,这是没有问题的。第二个“道”,是说、讲的意思。第三个“道”并不能单独解读,而是要加上“常”字。“道”和“常道”构成了一个相对的哲学概念。在古本中,“常”有写作“恒”,这是西汉为了避讳刘恒,而改动的。老子在这六个字中,表达了两种“道”的概念,且两种事物是不一样的。

关于“恒道”,或者说是“常道”,又存在争议问题。恒、常互通,都表达长久的意思。其争议点在:是永恒变化的道?还是永恒不变的道?双方在同意“恒道”的共同前提下,争论“变”与“不变”的问题。在学过“辩证法”的人脑子里,这根本不构成问题。“运动”和“静止”是相对的,“变化”和“不变”是相抵的,没有静止,万事万物都没有确定性和稳定性,人就没有办法认识世界。没有运动,世界就死气沉沉,不会有新的事物生成,不会存在发展。所谓的“变”和“不变”,其实就是辩证唯物论的“运动”和“静止”的关系。两者是相对的,但却是统一的,缺一不可的。

怎样理解道可道非常道(关于道可道非常道)(4)

那么再回去看这个争议问题,实际上是在讨论,世界是变化的?还是不变的?万事万物无时无刻都处于不断的变化之中,但是万变之中总有一些东西是相对稳定的,相对不变的。“恒道”是相对稳定的,相对不变的,道是变动不居的。用老子的话来说,“道”连自己的名字都没有,是个勉强起的一个称谓。如果执溺于寻求永恒不变的东西,那边必然会忽略永恒变化的事实。如果认为永恒变化是人力所不能认识的,那么必然掉入神秘主义的陷阱。世界的辩证对立,而又相互统一的,因此老子提出人单独用一种状态是没办法把握世界的矛盾性的,要结合“有欲”和“无欲”两种状态,从“妙”和“徼”两个角度来认识世界。

老子道德经第71章与达克效应

老子其人:老聃?太史儋?老莱子?

老子其书:楚简帛书?河上公?王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