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到君子,在古代最早的含义是贵族专属用词,指身份高贵的贵族,同样小人指的是身份地位的卑贱之人。但是到了今天,提到君子我们都知道是指道德高深、知识渊博的人,而小人则成了道德败坏、品行不端的人。之所以会发生如此大的变化,是因为有人为君子、小人赋予了新的含义,这个人就是孔子。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1)

我们都说人是需要目标的,否则浑浑噩噩的一辈子,怎么说都是索然乏味的。但是这个目标是什么呢?对于大多数人来说可能立刻会联想到权力、地位、金钱等等。确实这些都是人的欲望,趋利避害是人的本性,这一点我们不能去无视而言去接受。那么除了这些之外,人还有什么目标和追求呢?让我们回到孔子所处的时代,看看那个时代人们的基本需求,说的直接一点:活下去。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2)

对于孔子来讲,他不需要为了最基本的生存权力而担忧,他想要做的是用自己的才学去让鲁国获得大治。但在哪个时代,孔子在政治上的主张,和时局相比较,显得有点格格不入。礼崩乐坏的时代,诸侯们关心的是自己的地盘,关心的是自己的霸业。

孔子把君子这个词,赋予了新的含义,他让所有人都可以在道德层面确立一个切实可行的目标:修身养德,做一个君子。

一、忧道不忧贫

那具体来说如何做君子呢?简单来讲,这是一个道德的概念,道德修养高,就可以成为君子。从这时候起,国人心目中的君子的含义就发生了改变,君子主要指道德君子,与是否是贵族的身份脱离了关系,有位之人难称君子,有德之人方为君子。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已。”——《论语·学而篇第一》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3)

按照孔子的说法,君子不看重吃什么,住的怎么样?而是把精力主要放在工作上,谨慎的说话,不夸夸其谈,只务实求是。跟随有道德的人,让自己也获得提升,提升自己的道德水平也是学习的一部分,有才有德者方为君子。

子曰:“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论语·学而篇第一》

别人不了解你,你不用着急,因为你无法改变别人,应该关注的事是自己是否了解他人,沟通的前提是了解,如果对方不了解你,你能了解对方,也是有沟通的前提和可能的,这也叫主动作为,不求人了解我,我可以去努力了解他人。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论语·学而篇第一》

君子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书,学到的知识也不会巩固。要以忠和信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子曰:“君子不器。”——《论语·为政篇第二》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4)

君子不是只有一种用途,孔子认为除了德行之外,君子还要博学,尽管有人借此机会讽刺孔子所说的会让人之所学杂而不精。但是从积极的角度来看,不要局限于一个领域,不断的扩展自己的知识面,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到触类旁通也是很有必要的。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论语·为政篇第二》

先把事情做好,之后再说出来,而不是先把要做的事情说出来,那样就很难达成目标了,说得多做得少是大忌。往往那些夸夸其谈的人,缺少实际的行动力,是做不成什么大事的。

二、胸怀像大海

我想我是海,我们每个人都想有海一样的胸怀,海一样的胸襟,海一样的气魄,海一样的博大。君子心胸开阔,坦坦荡荡,小人心胸狭窄,忧忧戚戚。君子就要摒弃小人的狭隘,而做到胸怀宽广,就像大海一样包容万物。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人处于世间,无非是做事和待人两面。遭遇困境是误解的时候,君子和小人的做法截然不同。在遭遇困境时,君子不会愁眉苦脸,因为他们知道自己已经尽力而为,则无愧于心,自己的一片赤诚之心,可对天地,可对人心。所以君子会坦然接受命运的安排,而不会自弃自哀。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5)

小人则不同,他们没有高远的人生目标,没有精神寄托,心中唯一的挂念就是名利。一旦遭遇困难就患得患失,愁眉苦脸。遭到别人误解时,君子胸怀坦荡,因为他们知道错误不在自己,只是别人还没有弄清事情的真相,所以君子不记仇,不打击报复。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论语·学而篇第一》

别人不了解我,我也不去怨恨,不也是君子吗?孔子用反问的语气说明君子是不需要别人去认可的,别人不了解我,我并不会因此而产生怨恨之情,这就是心静而平,修身以静心,有道德之人的基本。很多时候我们太需要得到别人的认同,而忽视了认同的第一步是获得自己的认同。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6)

小人则不同,他们一旦遭到误解便一肚子牢骚,觉得全世界人都亏欠自己,甚至心中暗中嫉恨,借机打击报复,将自己的幸福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论语·为政篇第二》

君子是团结,而不是勾结;小人是勾结,而不是团结。君子们走到一起,往往是因为德行和学识,因为共同的目标;而小人们在一起往往是因为利益和权力,因为各自的利益,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三、君子有三戒

君子有所为有所不为,前面提了有所为,那么究竟什么是有所不为呢?孔子提到了君子的三戒,指出了在人生不同阶段,应该慎戒的事情。

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气血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论语·季氏》

第一,少年戒色。人虽然是道德动物,但仍不能脱离动物的天性,要成为君子就必须努力克服自己的动物天性。年轻人的精力旺盛,但自制力不强,对女色的要求自然强烈,如果不加以克制,纵情沉溺,便会带来不良的后果。轻者而萎靡不振,进而伤害身体,甚至酿成疾病。重则不能自拔,失去奋斗的动力,难以实现远大的理想。

第二,壮年戒斗。壮年人处在年富力强,身体、能力、事业都处于人生的巅峰状态。这个时候,人的自我感觉往往良好,自信心膨胀,所以壮年人经常会和人发生摩擦,争执甚至争斗。因此,孔子认为应该在这个时候保持高度的警惕,戒除好斗之心。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7)

这让我想到了“汉初三杰”之一的韩信,提到韩信和他相关的故事数不胜数,其中就有“胯下之辱”的故事。

淮阴屠中少年有侮信者,曰:“若虽长大,好带刀剑,中情怯耳。”众辱之曰:“信能死,刺我;不能死,出我袴下。”于是信孰视之,俛出袴下,蒲伏。一市人皆笑信,以为怯。——《史记·淮阴侯列传》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8)

韩信能忍胯下之辱,不是因为他懦弱,而是因为他在权衡利弊之后做出了一种选择,他和这个屠户好勇斗狠的话,就算可以击败对方,但是也可能因此而丧失性命。在韩信看来,这不叫勇敢而叫愚蠢,韩信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去做,还有很多理想没有实现,不做无谓之争,不做无效之谋。韩信的忍“胯下之辱”的做法,为我们树立了典型的壮年戒斗的典范。

第三,老年戒得。人到老年的时候,精力和体力会全面下滑,甚至疾病缠身,开拓进取已经没有可能。所以这个时候,人往往会牢牢抓住既得利益不肯撒手,要给自己留好后路。老年贪得这是一个非常普遍的现象,每个时代每个行业都不乏其人,事实上真的能做个老而不贪的人确实凤毛麟角。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9)

同样作为“汉初三杰”的萧何,在自己成为功臣之首,大汉丞相之后,面对自己所得的一切,萧何居安思危,为保自己的性命采取了刻意污损自己名誉的做法。

客有说相国曰:“君灭族不久矣。夫君位为相国,功第一,可复加哉?然君初入关中,得百姓心,十馀年矣,皆附君,常复孳孳得民和。上所为数问君者,畏君倾动关中。今君胡不多买田地,贱贳贷以自污?上心乃安。”于是相国从其计,上乃大说。——《史记·萧丞相世家》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10)

萧何污损自己的名誉,实际上就是舍得之道的典型代表,果然刘邦知道了萧何“贪污”后非常高兴,认为萧何贪财无志,如果不这样做,恐怕刘邦的屠刀就会砍向他这个功勋之臣的头上。最为关键的点就在于“舍得”之道,有“舍”才能有“得”。

四、胸中有天下

提到胸中有天下,我想到了一个人,这个人就是留侯张良。张良作为韩国贵族后裔,世代的韩国为相,但秦灭六国,毁灭了这位公子哥的美好梦想。本来按照正常的发展途径,张良肯定是韩国丞相的不二人选,但是秦第一个消灭的就是韩国。秦灭韩让他的梦想破灭了,他心中充满了对秦始皇嬴政的仇恨,因此他才雇佣杀手,刺杀秦始皇失败后又四处游荡,成了一个落魄之人。

良年少,未宦事韩。韩破,良家僮三百人,弟死不葬,悉以家财求客刺秦王,为韩报仇,以大父、父五世相韩故。——《史记·留侯世家》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11)

这个时候的张良很难称为君子,更提不上胸中有天下。直到遇到了黄石公,学习了《太公兵法》之后,他的人生发生了很大的转变,对事物的看法也和以前截然不同。是什么原因让张良能发生如此大的变化?因为他把对秦始皇个人的仇恨,转化成了如何消灭秦而建立新王朝的愿望。

所谓君子者必提责任,因为所承担的责任不同,由此引出所谓君子的三重境界:

第一重境界:修己以敬,对自己负责

修养好自己,用一颗敬恭的心来面对世界,人有了恭敬之心,气质就会发生变化,把自己修养成文明人,这是对自己负责。

第二重境界:修己安人,对他人负责。

人是什么呢?人指和我们有一定关系的人,通常指百姓,人总要安顿好自己的父母,给他们一个幸福的晚年;人总要安顿好自己的爱人,给他们一个幸福的生活;人总要安顿好自己的子女,给他们一个光明的未来。人要对亲属朋友有所交代,有所关照,有所帮助。人生在世就是要安顿他人,这是对别人负责。

第三重境界:修己安民,对天下负责。

前两种人生境界已经很崇高而难以达到,但这只是孔子弟子的境界,孔子的境界是心中拥有天下,他要安顿天下所有的人,需要通过自己的努力而达到天下大治。为大多数人的幸福而奋斗终生,这是君子的最高境界。

君子的三个特点(从身份地位象征到道德标准用词)(12)

因此,君子的起点是修身,进阶是齐家、治国,终极的目标则是平天下。

一个人的历史,一家之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