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么近 那么美 周末到河北##带你乐享河北##河北惠民演出季#

杜彬村属于信都区路罗镇管辖,毗邻323省道,距离邢汾高速路罗道口仅一公里,交通十分便利。全村有127户,357人,有耕地面积500亩,山场5000余亩。据村口石碑记载,明朝万历年间安文亮兄弟四人自念儿沟迁徙此定居,人口繁衍,渐成村落,因村子靠近路罗川河道,百年前曾有一渡口,原名为“渡滨”,日后,后因村周围多杜梨树,“渡滨”渐称为“杜滨”;再后来,村中读书人多了,受儒家“彬彬有礼”之说的影响,遂渐称“杜彬”至今。

济源郑坪古村 太行古村落路罗川(1)

杜彬村鸟瞰图

小桥流水

在信都区摩天岭山脉中段北麓,从鸡冠寨的头、身、尾部发端的大南沟梁、门前垴岭、担仗岭等三道山梁向北延伸,三道山梁环抱聚首处地势相对平缓,杜彬村就坐落于此处。

济源郑坪古村 太行古村落路罗川(2)

小桥流水人家

从邢左公路、平涉公路和邢汾高速下道口交汇处,沿邢左公路向东行驶500米,右拐跨过路罗川大桥,沿青山绿水间的乡道蜿蜒行驶2华里,就进了杜彬村。抬眼望去,四面低山环绕,林木郁郁葱葱,两条溪流(后沟和西沟)从山间缓缓流淌而出,交汇于村口。十七座古石桥横卧于人字形溪流之上,造型不一,古朴简约,沟通院落联系,便利村民上山劳作和运输货物,座座石桥把杜彬村装点得像是江南古村,颇有小桥流水人家的韵味。

民居院落

因为路罗川的存在,这里明清时期曾是沟通顺德府和晋中地区商贸的古商道,杜彬村先民耕作兼经商,杜彬村成为当时的富裕村。清末洋务运动时期,同治光绪两朝推行休养生息政策,鼓励经商办企业,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出现第二次萌芽,村里有头脑的人走出山外,搭上时代的顺风车,往来冀晋之间,贩运山货粮食和毛皮,有不少人摆脱了贫困, 还出了一些财大气粗的“大户”,这为杜彬村的民居院落向高端发展奠定了财富基础。历代村民依山就势,因地定型,历经世代积累,建起了座座古朴民居和深宅大院。杜彬民居用青石和褐色石块砌筑墙体,木架起脊,石板盖顶;山墙上部(山脊)留有通风口,通风口有十字形、中字形,还有的仅用三块石板巧妙地支撑为两个相依托的直角三角形。后沟两岸民居建筑年代较早,大多为同治光緖之前的民居院落,墙体石材大小、颜色不一,石缝宽窄不同,房屋错落,形状不一,显然是因为财力人力所限,方便实用是首先考虑的建筑理念,不可能追求不切实际的建筑标准。同治光緖时期所建院落分布在西沟南岸,墙体所用石块较大,雕刻规整,基本是清一色的青石,石缝平直而严密。这里的院落一般为四合院,上房坐落于青石台级之上,有的是三明两暗的抱厦房屋,笔直的木柱直立在圆鼓形石柱础上,支撑起厦檐横梁;木窗宽大,窗花富于变化,二楼窗户是传统的拱券形状,上半部扇形木板部位雕刻石榴图案,寓意多子多福的生活理念。

济源郑坪古村 太行古村落路罗川(3)

后沟岸边古民居

济源郑坪古村 太行古村落路罗川(4)

杜彬民居用青石和褐色石块砌筑墙体

济源郑坪古村 太行古村落路罗川(5)

三名两暗带抱厦的上堂屋

两河夹角地带正南是观音堂,堂背后的安氏大宅是杜彬村古院落的亮点,这组经典石砌院落正是同光时期建造。院落的前方有两条小山梁将庭院环抱,小山梁前是两条溪水交汇,溪流北侧更有两条大山梁怀抱——藏于山后无寒风,走出庭院闻水声,登上大山观商路,能够占据“双山双水”的地理位置,它曾经的主人自然是村内的首富。村民传说,早在清朝顺治年间,管家就提前在两条小山梁的北部交汇点修建了一座观音堂,名为佑福一方平安,实际上“是怕老百姓在这个地方修坟”。200年后,东家的后代在后边建起四个连体院落。这组院落的独特之处在于,它是由四个相对独立院落组合而成的四合院,厅堂院落依山势而建,坐南朝北,高低错落。最高处的上院堂屋横开五间,是三明两暗的抱厦房子,木窗宽大,窗花繁复而做工精巧,木枋彩绘体现传统文化的戏曲人物,左右配耳房,庭院下沉;院墙东南、西南角各有一条下山楼梯,通往东院、西院。东院略高,虽建筑残破,院墙颓败,庭院荒芜,仍依稀可辨旧貌;西院较低,房舍完备,保存良好。上院、东院、西院皆有石台阶通往下院,下院的南屋就在上院脚下,北屋为主楼,是三层石楼,体势高大,保存完好。西院西墙外配带一处低矮的院落,村民称之为“下住”,即长工、佣人的居处——主家居东,雇工居西,倒是绝妙地体现了“东家”的含义。

亦文亦武传古今

在近现代史上,杜彬村还有一段与众不同的过往。清末义和拳运动失败后,义和拳在河北、山东、河南等省的边远地区仍然存在很大的社会影响力。辛亥革命后,义和拳在各地分化演变为很多流派,其中一支名为红枪会。1925年秋,邢台西部山区红枪会的发起人曹锡九路过路罗、白岸时开坛授徒发展民间自卫组织。在邢台西部山区红枪会的初创阶段,杜彬村的乡绅对其有过一定的帮助,后来,杜彬村便成为邢西山区红枪会运动的主力村。红枪会活跃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历史上参加过反官府、抗捐税斗争,并曾经于1927年6月在中共顺德临时地委和直(隶)南武装农民运动办事处领导下,攻占了邢台城,在反封建压迫方面起过积极作用。抗日战争爆发后,原头面人物以“打溃兵抗日保家乡”为名恢复了组织,其总部在路罗,下有八个分团,分散在邢台县四道山川和西黄村、皇寺等丘陵地区。后来,红枪会员在桃树坪村西误杀了几名翻山越岭而来的八路军侦查员。1938年4月,八路军129师386旅长陈赓率领部队到邢台太行山区开展抗日工作,采取果断措施,取缔了红枪会。杜彬人从实际对比中认清了认清了共产党才是真心抗日、真心为老百姓求解放的队伍。此后有不少年轻儿郎参加八路军、解放军,有的血洒疆场,有的成长为高级干部,为人民解放做出了贡献。

清朝民国时期,因为经商,杜彬人不得不记账写字,整理账目,传递书信;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一批拿得起笔,写得出一手好字的人。渐渐地,书写成为一种时尚,一种风气,小小的杜彬村出了众多擅长书法的人。于是,写春联送春联就成为一众民俗传承下来。

济源郑坪古村 太行古村落路罗川(6)

古桥、古井、古院落,溪流自古至今静静流淌,鸟儿在山涧跳跃鸣叫,山坡谷地的树木从清翠到金黄,年年为村民捧出丰收的果实。杜彬人,就这样安然地一代代伴随清风明月,在溪流岸边守望着他们的过往和未来。

(来源:邢台市文化、广电和旅游局,作者:李振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