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要说起张廷玉,马上就会想起一句话:清代唯一配享太庙的汉臣。正是有了这一至高荣誉,才得以让张廷玉高其他汉臣一头。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1)

不过在御史看来,张廷玉是不够资格配享太庙的,不仅是张廷玉就是怡亲王允祥,以及后来的兆惠、傅恒、阿桂等人也无配享资格。

配享太庙的条件十分苛刻

功臣附祭帝王的传统由来已久,真正形成制度应该是在曹魏时期,当时配享在太庙中的功臣几乎清一色是开国大将。

其后各朝,大致也沿袭这一做法,将开国功臣配享太庙。典制最成熟的当属明代,朱元璋建国后,于洪武二年将廖永安、俞通海、张德胜、桑世杰、耿再成、胡大海、赵德胜7人配享太庙。洪武三年,又增常遇春,共计8人。

洪武九年,又增徐达、李文忠、邓愈、汤和、沐英5人,同时罢除廖永安,至此洪武一朝共有12人配享太庙。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2)

朱元璋后来杀戮功臣,但并没有将他们的牌位从太庙中移除。这也说明朱元璋尽管有意要除掉他们,但对他们的功绩还是认可的。而这些配享太庙的功臣们,得以继续享受二百多年的皇家烟火。

明成祖朱棣靖难等同于开国,跟随他南征北战的张玉、朱能、王真、姚广孝(文臣)死后,牌位也被供入太庙。

此后一直到正德朝,再无一人享有配享太庙的荣誉。嘉靖朝时,大臣们认为刘基赞襄太祖有大功,建议将其配享太庙;但同时也认为姚广孝乃一僧人,不宜在太庙附祭,嘉靖帝下旨将其牌位移出太庙。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3)

明代配享太庙的17个人中,除了嘉靖朝后期增进的郭英资历略低外,其他16人清一色都是开国功臣或是靖难功臣。永乐朝以后,也曾涌现出像于谦、戚继光等社稷臣,但他们由于不符合配享的标准,故而无缘太庙香火。

这也说明明代功臣配享资格很高,除刘基以外,皆为开国武将。而且这些开国功臣还必须得符合开基创业、拓土平叛、安疆保民、忠心报国这几个硬性条件。

清代配享功臣的标准略低

清代配享太庙的功臣分为两大类,一为东配殿功王总共13人(另有3位福晋),具体名单依次为:

武功郡王礼敦、通达郡王雅尔哈齐、多罗慧哲郡王额尔衮、多罗宣献郡王界勘、礼烈亲王代善、睿忠亲王多尔衮、郑献亲王济尔哈朗、豫通亲王多铎、肃武亲王豪格、克勤郡王岳托、怡贤亲王允祥、超勇亲王策凌、恭忠亲王奕訢。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4)

13功王中策凌算是另类,他是唯一一个不姓爱新觉罗的异姓王爷,本来他是与其他异姓功臣一起被供奉在西配殿的,后来乾隆认为他是额驸功劳也大,才转至东配殿。

按照明代的标准,东配殿功王的前10位是没有异议的,他们都是天命、天聪、崇德、顺治时期的开国功臣,在建立后金与统一中原的过程中立下大功。

而允祥、策凌、奕訢三人配享太庙显然有些牵强,如果他们也能进入太庙,那么像尼堪、福全、杰书等,也该享此荣誉。

第二类是西配殿的13位异姓功臣,名单依次为:费英东、额亦都、扬古利、图尔格、图赖、图海、鄂尔泰、张廷玉、兆惠、傅恒、阿桂、福康安、僧格林沁。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5)

这13人,按明代标准仅有前5位有资格配享,其他都是顺治朝以后的有功大臣,不符合“开国”的先决条件。

鄂尔泰、张廷玉两人与其他人比较起来更显得底气不足。他们毕竟是文臣,又没有刘基、姚广孝那样的定鼎之功。

若是他们都可以配享太庙,那么整个清代至少还能多出几十人,清初中期且不说,仅是晚清时期的曾国藩、左宗棠两人,说什么也能享受太庙中的那块冷猪肉。

雍正开了不好的头,乾隆更是凭意愿行事

雍正朝之前,对于配享功王、功臣还是十分谨慎的,主要还是开国功勋。康熙在位61年,在他手上没有一个宗室王公和异姓贵族进入太庙。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6)

就连平定三藩的功臣图海死后,也没有给予配享的荣誉,这与康熙帝推崇汉文化不无关系。

毕竟功臣牌位进入太庙后,就连皇帝给祖宗祭祀时,也得恭恭敬敬地给他们上一炷香,这地位得有多高。

雍正即位后,下旨将图海配享太庙,开了非开国功臣不入太庙的先例。此后怡亲王允祥死后,当年就入祀太庙;鄂尔泰、张廷玉也是他死后留下遗诏配享太庙的。

老子开了头儿子自然要跟进,乾隆一朝是太庙配享人数最多的,26个功王、功臣中,有一大半都是在乾隆手上完成的。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7)

乾隆四十三年,乾隆皇帝在翻阅国史的时候,不知道哪根筋发生错乱,下了一道极其重要的谕旨,将开国诸王的爵位世袭罔替,并配享太庙。自此,大清才有了“八大铁帽子王”的说法。

可以肯定的是,像代善、多尔衮、济尔哈朗、多铎等功王,他们进入太庙是理所应当的,资格完全也够。

可乾隆步子迈得太大,在异姓功臣的配享上就显得有些想当然了,13位异姓功臣中,有6个都是乾隆朝进入太庙的。

其实还不止,和珅的弟弟和琳死后牌位也被供入太庙(嘉庆撤出),如果和珅死在乾隆前头,恐怕也能享受这一待遇。

其后的嘉庆、道光、咸丰三朝,再无异姓功臣配享太庙,其后仅有僧格林沁一人。

清朝配享太庙待遇 配享太庙有何要求(8)

从清代的情况不难看出,配享太庙已脱离国家礼仪的本质,转而成为政治服务的附庸,与皇帝个人的好恶也有一定关系。而且,清代皇帝嘴上说是满汉一家,实际上存在严重的民族偏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