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王维静夜思?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王维静夜思(一片冰心在玉壶)

王维静夜思

说到王维,有一个地方便不得不提及,那就是他晚年的隐居之所——辋川(陕西蓝田)。

据说,有一次,诗人储光羲来访王维。但王维恰巧外出未归,储光羲不忍离去,于是在辋川四周久久徘徊。

目之所及,但见松竹成片,流水清泉,幽兰丛丛,蝶舞翩翩,好一处清幽高雅的所在!他不禁赞叹道:

山中人不见,云去夕阳过。

浅濑(lài)寒鱼少,丛兰秋蝶多。

“芝兰生于深林,不以无人而不芳”,蕙兰松竹,就有如王维高雅品性的绝妙象征。

1蕙兰松竹,君子品格

在中国传统文化里,兰、松、竹、梅、菊等植物各有高情美韵。中国的文人墨客们,也便多以植物寄托各自情怀品性。

在后人心目中,王维就有如“竹”的化身。

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

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竹里馆》

他种竹、爱竹、画竹且写竹,竹之于王维,就有如菊之于陶渊明,梅之于林和靖(林逋“梅妻鹤子”)。

纤纤(xiān)翠竹,风雨难摧。

王维一生虽经霜历雪,风雨交加,而始终坚韧挺拔。其风骨,非竹不能写尽。

少年王维才华横溢,不仅擅长诗歌,更精于音乐、绘画,这为他跻身仕途提供了很多便利。

15岁时,王维便离开了家乡,在长安及东都洛阳一带奔走,干谒权贵,期望能受到举荐。

据说,有一次王维到友人庾敬休家中做客,看见墙上挂了一幅《按乐图》,上面画了众多乐工正在奏乐。

王维细细看了一会儿,就笑着说:

“这幅画上的乐工,正演奏到《霓裳羽衣曲》第三叠第一拍。”

有好奇的人便当真召集了乐工来演奏检验,结果发现乐工的手指起落、指法,都与王维说的毫无二致。

王维从此更受上层社会达官贵人的喜爱。

他虽常常出入权贵之门,也受到他们的优待,却并不因此卑躬屈膝,沦为阿谀奉承的小人。

《本事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宁王李宪生活奢华荒淫,家中养着数十家妓。有一天,他看见一个卖饼人的妻子长得纤弱白皙,楚楚动人,就设法强抢了过来。

一年后,宴席之上,宁王又把这个女子的丈夫叫了过来,问她:

“你还想念他吗?”

女子一看见丈夫,两行清泪便汩汩而下,有说不出的凄楚。

宁王见此情景,不以为耻,反而更觉畅快,洋洋得意地对在场的数十个文人说:

“你们就根据此事,各自赋诗一首吧!谁写得最好,我有重赏。”

文人们虽都同情女子遭遇,但碍于宁王的权势,无人敢违逆。

只有王维,他内心气愤非常,提笔立就,写下了一首《息夫人》:

莫以今时宠,能忘旧日恩。

看花满眼泪,不共楚王言。

大家一看到王维这首诗,都吓得停下了笔,暗暗为王维捏把汗。

原来,这首诗的题目《息夫人》,其实暗含一个典故:

息夫人是春秋时息侯的夫人,楚文王灭了息国后,就霸占了息夫人。可是息夫人到了楚国后,却一句话都不再说。

楚王问她为什么,她才开口,悲凉道:“像我这样,又有什么可说的呢?”

卖饼人的妻子与息夫人的遭遇相似,王维便借这个典故,暗暗讽刺宁王,表达自己的不满。

宁王岂会不懂得王维的深意,他自觉没趣,最终让女子和丈夫得以团聚,破镜重圆。

“历冰霜、不变好风姿,温如玉”,竹有品格,人有品性,哪怕冰霜也不能摧折。

2孝悌友爱,一往情深

公元701年,王维生在天下五大望族之一的太原王氏,母亲则出身另一大望族博陵崔氏。

自汉代起,王氏家族便代代为官,家世不可谓不赫赫。

可惜的是,到唐太宗时期,这个家族便已走向没落。王维9岁那年,父亲更因病去世,从此一家人的生活更为艰辛。

王维是家中长子,往下还有四个弟弟,一个妹妹。

长久的相依为命,让他极为看重孝悌手足之情。

他原是天性极为洒脱、旷达的性子,于功名利禄、荣辱得失,虽有所寄托,却不萦绕于心。唯独对待情感,深挚不移,一往而深。

约在17岁时,此时王维尚在帝都为功名奔波。适逢重阳佳节,他想念起了远在蒲州的兄弟姊妹,写下了有名的思乡怀亲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道出了人间最朴实又最深厚的亲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偶然作》中,王维言说自己“几回欲奋飞,踟蹰(chí chú)复相顾”的原因,乃是“小妹日成长,兄弟未有娶”。

身为家中长兄,他自觉地担负起了照顾弟妹的责任,曾写下多首诗作,如《山中寄诸弟妹》、《林园即事寄舍弟紞(dǎn)》等表达自己的殷殷之意。

对待母亲,王维更是以孝子至情,垂于史籍。

《旧唐书》记载王维“事母崔氏以孝闻”,“居母丧,柴毁骨立,殆不胜丧”,王维死后,葬于母亲身边。

在王维今存诗作中,送别诗有七十余诗,占全部诗作的五分之一还多。

王维待朋友纯真磊落,一片真情,以至于有友人曾说,“绝无人与王维为敌”。

他交游广泛,朋友遍及各个社会阶层,而其送别诗尤能看出他与人的情谊。

《送沈子福归江东》里,“惟有相思似春色,江南江北送君归”,春色愈浓,相思愈深;

《送梓州李使君》里,“万壑树参天,千山响杜鹃”,辛弃疾对这两句诗有极恰当的一句注解——“细听青山杜宇啼,一声声是送行诗”;

《相思》里,“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红豆”从此成为人们相思情感中最精美传神的意象。

最著名的一首送别诗《送元二使安西》,更是被谱成“阳关三叠”,成为千古绝唱。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大约在王维30岁时,他的妻子去世。王维从此孤居三十年,不再娶,且禁肉食,绝彩衣。房间中除了茶档、茶臼、经案、绳床,此外一无所有。

让许多人费解的是,王维这样一位大诗人,却没有写过一首哀悼妻子的诗歌。

但我想,有一些沉痛是无法用语言来言说的,有一些挚爱也许更适合埋藏心底。

说出来大写特写的未必就是真爱,那些没有说出的,往往才最深情。

因着王维写下了许多禅意诗,人们赠予了他“诗佛”的称号。佛家讲出世,绝情绝爱,可王维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牵念的仍是自己的亲人、友人。

《旧唐书》中记载:“临终之际,以缙(王缙,王维的弟弟)在凤翔,忽索笔作别缙书,又与平生亲故作别书数幅,……舍笔而绝。”

挚于爱,深于情,这样的人是无法真正成佛的。他不成佛,而有大情大爱。

3光风霁月,澄澈冰心

儒学大师马一浮曾写过这样一句诗——“已识乾坤大,犹怜草木深”。

意思是说,一个人即便历经世事沉浮,阅尽人事沧桑,当他俯下身子看到草木生发,春风又绿,仍会生出怜惜之意。

在许多人看来,生活的重担已令人不堪负荷,又有什么心力去关心草木荣枯、春秋轮换。

但,也许恰恰是那份“草木之心”,让我们还葆有一颗敏感的心灵,以真善美的目光去看世界,发现生命中无数的小小的欢喜。

在王维那里,自然界的一花一木,一泉一石,飞禽走兽,云霞烟霭,目光所及处一切有生与无生,都在他的爱意里葱茏。

于是,在他的笔下,大千世界都生动活泼,自在自得。

他写“青苔石上净,细草松下软。窗外鸟声闲,阶前虎心善”;

他写“人鸟不相乱,见兽皆相亲。云霞成伴侣,虚白待衣巾”;

他写“飒飒秋雨中,浅浅石榴泻。跳波自相溅,白鹭惊复下”;

他写“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在王维的诗作里,你很轻易就能发现生活的美好、祥和,感到内心的平静、安定。

“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天宝十四载(755)十一月,安史之乱爆发。

世积乱离,人人的命运都不由自己。“七绝圣手”王昌龄在还乡之时,被刺史闾丘晓所杀。他的挚友李白,也为永王李璘胁迫,加入幕府。

杜甫在长安陷落之际,成为叛军俘虏,因官阶低,而侥幸逃脱;同样被困长安的王维,却因为当时官正五品上阶,被作为要员押送至洛阳,在安禄山的强迫下接受了伪职。

因为这件事,王维被后世人诟病,说他“贪生恶(wù)死,临难不能尽节”。然而真正的史实又是如何呢?

《旧唐书·王维传》里记载:“禄山陷两都,玄宗出幸,(王)维扈从不及,为贼所得。(王)维服药取痢,伪称暗疾。禄山素怜之,遣人迎置洛阳,拘于普施寺,迫以伪署”。

王维在自述中,也说“伪疾将遁,以猜见囚。勺饮不人者一旬,秽溺不离者十月”。

可见,王维在陷贼之时,曾经伪装生病,准备出逃。囚禁过程中,又故意不吃不喝。

“一病缘明主,三年独此心”,王维从未丧失过应有的节气与操守。他曾写下一首七绝,诗作中满是对沦陷的悲痛和恢复河山的梦想。

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官何日再朝天。

秋槐叶落空宫里,凝碧池头奏管弦。

——《菩提寺禁裴迪来相看说逆贼等凝碧池上作音乐供奉人等举声便一时泪下私成口号诵示裴迪》

王维身兼儒释道三家哲学,将一生的哀乐悲辛与之浑融。

作为人臣,他不惧权贵,正直敢言,身当国难,亦不失臣子贞节;

待亲友爱人,他深挚不移,一往而深;

对天地万物,他怀揣大情大爱,用诗作发掘生命中的美好,光风霁月,澄澈冰心。

《诗经·淇奥》中以“瞻彼淇奥,绿竹猗猗。有匪君子,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来形容君子的玉壶冰心,王维当可企及。

参考文献

王祥《中国文学史话——隋唐五代卷》

李亮伟《王维性情之美与大雅人格》王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