趣味介绍苏轼(原来是苏轼说的)(1)

苏轼在诸城修建了超然台

苏轼在密州有一首唱和诗名为《和文与可洋川园池三十首 筼筜谷》。“汉川修竹贱如蓬,斤斧何曾赦箨龙。料得清贫馋太守,渭滨千亩在胸中”,如果单纯就诗论诗,大概不能有何深意,但若从历史的角度来品读这首诗,却不失为一篇典故佳话,因为这不仅是胸有成竹这一成语的典故所在,其中还蕴含着另外一个故事。

文与可即文同,是苏轼的表哥。熙宁八年,文同出任洋州太守,期间曾在筼筜谷筑亭,并时常在此谷品尝美味的筼筜竹笋,欣赏“竹海波涛”,因而画竹益精。《筼筜谷偃竹图》就是在这个时候画了送给苏轼的。当苏轼在密州收到和诗和画作之时,幽默的诗人,想到表哥,不禁写上上作。

趣味介绍苏轼(原来是苏轼说的)(2)

苏东坡像

汉江修长的竹子长得到处都是,贱得如同茅草,你的刀斧何曾饶过筼筜谷里的箨龙(即竹笋)。料想你这既清贫又嘴馋的太守,巴不得将渭水之滨千亩竹林里的竹笋都烧成美味吃到肚子里去呢。

文同太守收到苏东坡的唱和诗信时,正携夫人在筼筜谷赏竹,而且恰巧是烧了美味的筼筜竹笋正吃着晚饭。差人呈上信来,文同太守读信,夫妇俩笑得前仰后合,把嘴里的饭都笑喷了一桌。“笑得喷饭”的典故就是这么来的。

趣味介绍苏轼(原来是苏轼说的)(3)

元丰二年(1079)七月,也就是“乌台诗案”发生之前,苏东坡在湖州晾晒书画时,发现已故表哥可送给自己的一幅《偃竹图》,睹物生情,写就了《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这篇散文。文章即以此画为线索,叙述作者和文与可诚挚与深厚的友谊,写得情真意切,令人动容。

趣味介绍苏轼(原来是苏轼说的)(4)

“与可是日与其妻游谷中,烧笋晚食,发函得诗,失笑喷饭满案。元丰二年正月二十日,与可没于陈州。是岁七月七日,予在湖州曝书画,见此竹,废卷而哭失声。昔曹孟德祭桥公文,有“车过““腹痛“之语。而予亦载与可畴昔戏笑之言者,以见与可于予亲厚无间如此也。”

以上为《文与可画筼筜谷偃竹记》一段。

文/诸城 超然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