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理解他的心情,他的儿子可不让他省心。
1、父亲都希望儿子“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常常以自己被底板,寻求让孩子超越的办法。
很多做父亲的人,希望自己的儿子像“蛇蜕皮”一样的始终继承自己,但儿子大部分希望像蝉蜕壳似的裂变。
来源:视觉中国
大多数父亲认为“男主外,女主内”,生育和养育的角色都扔给母亲,偶然逗逗孩子寻个开心。殊不知,儿子可能继承了父亲的相貌,也可能继承了父亲的脾性…
70年代以前出生的很多人,觉得父亲像座山,遥远的山,无法靠近。
一位爷爷说,自己最遗憾的是,没有好好陪伴儿子,忙于生计,疏忽了孩子的成长过程,期待现在加倍爱孙子,获得释然。
2、寻求儿子“蝶变”的出路,却“冷漠”旁观着,与孩子越来越陌生。
大多数父亲,陪伴儿子走过了人生的大多数时光,心里知道儿子不贴心,还到处吹嘘儿子撑门面,不管怎么说对得起祖先,继承了“衣钵”。所以,很多父亲,做很可笑的事情,愚蠢的,心甘情愿的把所有财产给儿子,明明知道儿子不会孝顺,然后让女儿照顾自己。
想起朱自清的《背景》中这样描述父亲:
我看见他戴着黑布小帽,穿着黑布大马褂,深青布棉袍,蹒跚地走到铁道边,慢慢探身下去,尚不大难。可是他穿过铁道,要爬上那边月台,就不容易了。他用两手攀着上面,两脚再向上缩;他肥胖的身子向左微倾,显出努力的样子。这时我看见他的背影,我的泪很快地流下来了。我赶紧拭干了泪。怕他看见,也怕别人看见。
父爱,没有缺席;但很难察觉,儿子又很多大线条,错失了很多父子温馨的时刻。
3、父亲是儿子熟悉又陌生的男人,而儿子是父亲想亲近又疏远的男人。
来源:视觉中国
很多家庭中,父亲一般经济能力强,在家庭中有绝对权威。成绩不好、调皮的男孩,都讨厌父亲。中国传统的育儿观念:严父慈母。儿子犯错,往往一句“慈母多败儿”,父亲轻易的推卸了自己的责任,让长期在家庭教育里扮演“黑脸”的父亲,越来越“陌生”。
大多数的中国父亲,放不下身架子,展示父爱和退让。男孩越大,父亲越不表达亲昵,认为儿女情长“为大丈夫所不齿”,认为这样教育和表达,儿子才男人。
母亲,往往与父亲的感觉不同,觉得儿子像军大衣一样温暖而依靠!小时候,和母亲一起看秦腔戏“三娘教子”,每每落泪。三娘织布缝衣,辛苦供养儿子读书,可是因为被同学嘲笑,逆反惹怒母亲,拿刀砍断织布机,让儿子回头,劝儿过程更是催人泪下。还有三迁的孟母,更是为了儿子的生活环境和氛围,被千古传诵。
中国人历来重男轻女,认为儿子不能光宗耀祖,也能撑起门楣,不会像女儿出嫁后留下空屋。我的母亲的解释是,有男孩7岁就可以撑起门户,保护母亲不被欺负,而女儿再多不顶事。
1、在中国母亲心里,儿子是依靠,只在极其寒冷的时候用,抗风、挡雪御风寒的军大衣,女儿这样的“小棉袄”往往不顶事。
来源:视觉中国
养儿防老,是中国人的美好愿望。有些母亲生了儿子,家里位置才基本就稳固了,也有了话语权。
2、大多数母亲认为:儿子更能承担家庭责任,和女儿是一样,都好。
女儿嫁人了,生了孩子随女婿姓,过年过节好不容易盼回来,没半天有走了…
当你年迈的时候,女儿不在身边,看着别人儿孙满堂,而自己却孤苦伶仃,得是伤感…
一位年轻妈妈幸福的说:我的儿子4岁开始就帮我拎重的东西,满头大汗还担心妈妈拎不动。
一位中年妈妈伤感的说:自从儿子大了,自己再也没有被家暴,那年护着我的儿子才10岁。
一位年近六旬的妈妈诚恳的说:儿子很少打电话,没女儿贴心,但遇事,都是儿子出钱出力,很有依靠感!
...
来源:视觉中国
其实我更喜欢这样比喻:
生个儿子,像玩游戏一样,苦思个拉风的名字建了号,砸了钱升级,最后装备老厉害了,被一个叫儿媳妇的给盗号了。
生个女儿,就像养花,小心翼翼,百般呵护,晴天怕晒,雨天怕浇,夏畏酷暑,冬畏严寒,操碎了心,盼酸了眼,好不容易花开惊艳了,却被一个叫女婿的人连盆儿端走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