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75年秋,杰斐逊参加了在费城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1776年初,他回到家乡1776年5月13日,他当选为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代表,去参加大陆会议十年前,北美独立运动像冰川运动一样缓慢而有力,十年之后会迅猛发展在大西洋西岸,托马斯·潘恩的著作《常识》中的思想早已漂洋过海,在美洲广为传播,彻底唤醒了人们的意识自从列克星敦和查尔斯镇的流血事件以来,法尔茅斯被烧毁,诺福克被炸乔治·华盛顿围攻波士顿取得了胜利,像法兰西人或西班牙人一样,是英国的劲敌,我来为大家讲解一下关于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是?跟着小编一起来看一看吧!

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是(美国独立宣言起草过程)

美国独立宣言的主要起草人是

1775年秋,杰斐逊参加了在费城召开的第二届大陆会议。1776年初,他回到家乡。1776年5月13日,他当选为弗吉尼亚殖民地的代表,去参加大陆会议。十年前,北美独立运动像冰川运动一样缓慢而有力,十年之后会迅猛发展。在大西洋西岸,托马斯·潘恩的著作《常识》中的思想早已漂洋过海,在美洲广为传播,彻底唤醒了人们的意识。自从列克星敦和查尔斯镇的流血事件以来,法尔茅斯被烧毁,诺福克被炸。乔治·华盛顿围攻波士顿取得了胜利,像法兰西人或西班牙人一样,是英国的劲敌。

围攻波士顿

乔治·华盛顿已不是英国的叛逆者,而是彻底与英国决裂,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北美人。如果殖民地不能彻底与英国决裂,那么参加大陆会议的所有人都免不了面对绞刑的绳索。这些时代的佼佼者,无论是军人还是市民,都到了生死关头,要么争取殖民地的独立,要么被绞死。弗吉尼亚代表已向大会提议,宣布“所有殖民地团结起来,争取自由和独立。”1776年6月7日,理查德·亨利·李也向大会提交了同样的提议。1776年6月8日和6月10日的辩论中,杰斐逊说,各殖民地的确“还没到成熟得从母体上脱落下来的程度,但它们正在快速达到那种程度”。为了节省时间,防止争论不休,大会于1776年6月11日成立《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辩论时总得给思想“落后者”一些时间赶上思想“超前者”。为了达成一致,大家一直辩论到1776年7月1日。《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成员按得票总数排名,依次为托马斯·杰斐逊、约翰·亚当斯、本杰明·富兰克林、罗杰·谢尔曼、罗伯特·R.利文斯顿。

本杰明·富兰克林(本图为修复图,禁止转载)

一百多年来,美国人在孩子启蒙教育阶段就告诉他们,《独立宣言》是杰斐逊起草的。《独立宣言》最初的手稿后来存放在美国国务院。除了本杰明·富兰克林和约翰·亚当斯做了几处语言上的修改外,《独立宣言》的内容都出自杰斐逊的手笔。这份宣言的草案最终以杰斐逊所拟为准,提交大陆会议讨论。多年以后,约翰·亚当斯谈起杰斐逊是如何成为这份重要文件的起草者时,说法与杰斐逊本人有点不同。这种小小的差别根本不重要,就像有经验的律师处理案件时,期望从两个诚实的证人证词中发现不一样的地方。有些内容因天长日久而记错了,有些因没有备忘录的帮助想不起来了。杰斐逊的说法似乎更可信,但有待进一步证实,因为叙事者都认为自己说得最准确。

起草《独立宣言》,从左到右分别是本杰明·富兰克林,约翰·亚当斯和杰斐逊(本图为修复图,禁止转载)

杰斐逊说,在委员会会议上,同事们一致同意让他起草宣言。万般无奈之下,他只得担此重任。草案完成之后,杰斐逊又向本杰明·富兰克林博士和约翰·亚当斯先生征求修改意见。他们“只做了两三处语言上的改动”,“修改意见就写在字里行间”。《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通过了该草案。杰斐逊又照原文抄了一份,提交大陆会议。

五人起草小组向大陆会议提交《独立宣言》(本图为修复图,禁止转载)

还有一个更有趣的问题值得商榷。为什么《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名单上杰斐逊的名字排在第一,而没有理查德·亨利·李的名字?理查德·亨利·李是决议的最初倡导者。按照大会礼仪,他应该担任大会主席。对此有很多说法,其中有的是讲述者根据自己的嗜好杜撰的。不过,可以肯定的是,当时杰斐逊没有政敌,所以是完成这份特殊而艰巨的起草任务的最佳人选。激烈的争辩中,杰斐逊能很好地调控情绪,从来不发怒,也不激怒别人。

当时杰斐逊所在的著名集体内派系林立。各派不乏阴谋诡计,少不了拌嘴斗舌,充溢着人类不和谐的因素,时常让人心痛不已。其中就有反对乔治·华盛顿的派系。人们都怀疑是约翰·亚当斯和弗吉尼亚贵族气十足的利斯在从中作梗,和自己的同胞唱对台戏。约翰·亚当斯坦率地说,自己不太受人欢迎,理查德·亨利·李根本不可能与自己做朋友。反对乔治·华盛顿的只是派系小圈子内的人,根本算不上什么党派,但数目不小。约翰·杰伊与理查德·亨利·李之间也有个人恩怨。理查德·亨利·李的妻子正在这个节骨眼上生病了,他便以此为借口溜之大吉。杰斐逊在《独立宣言》起草委员会中排在第一的位置,自然要承担大量的工作。一方面能者多劳,另一方面如此重要的工作容不得掺杂半点个人恩怨。

1776年7月1日,依大会日程安排,大陆会议全休委员会成员重新讨论理查德·亨利·李提出的决议。九个殖民地赞成该决议。南卡罗来纳和宾夕法尼亚投了反对票。特拉华的两位代表意见不合。纽约的代表们表示,就个人而言,他们完全同意该决议,相信纽约的选民们也会同意,但1775年纽约殖民地议会决议认为,与英国和解很有可能,绝不允许任何人阻碍和解。爱德华·拉特里奇宣布休会一天。部分代表本不同意他的决定,但为了全体一致,只得少数服从多数。第二天,南卡罗来纳的两位代表改变了立场,特拉华有代表寄来了信件,同意投票赞成。宾夕法尼亚同样改变了主意。几天后纽约殖民地议会也支持了该决议。

1776年7月2日,大陆会议接受了杰斐逊先生的《独立宣言》草案,作为当日以及接下来几天的议题。辩论一直持续到1776年7月4日下午很晚的时候。在辩论过程中,代表们对草案的语言做了多处修改。大部分修改有助于更加准确地表述。有两三处直接被删去了。删去的部分中,杰斐逊公开指责英王乔治三世支持奴隶贸易。就奴隶贸易而言,北方的贩奴者执意保留,南方的购买者更不愿意停止。英王乔治三世只能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南方殖民地千方百计想通过立法来制止奴隶贸易。英王乔治三世始终不愿意批准禁止奴隶贸易的法案。南方殖民地的努力化为泡影。以此为由来攻击英王乔治三世恐怕有失偏颇。杰斐逊写道,英国在北美招募雇佣军意味着“我们永远失去这些无情的弟兄”,让我们“努力忘却以前曾对他们充满爱意,而像对待其他人那样对待他们。战争中是敌人,和平时是朋友。”在会上,这段话也被删去了,与会代表普遍认为最好不要说任何谴责英国人的话。除了删去的部分外,最终也没有增加新的内容。

辩论的结束完全值得杰斐逊庆贺。三天以来,草案多次受到尖锐的批评。杰斐逊一直非常郁闷。在辩论中,杰斐逊一言不发,或许担心自己在激烈的唇枪舌剑中落败,或许认为“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后,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听到别人刻薄地批评几处内容时,杰斐逊很痛苦。坐在旁边的本杰明·富兰克林博士给杰斐逊讲帽子制造商约翰·汤普森的故事“来安慰他”。杰斐逊很明智地避开了与约翰·亚当斯的辩论。整个辩论中,约翰·亚当斯一往无前。杰斐逊称他是“辩论巨人”。后来每当杰斐逊说起当时的情况,常常会给这庄严的时刻添上一点滑稽可笑的色彩,并以此为乐。杰斐逊说,当时的辩论好像没完没了,不知何年何月才能结束。天气异常闷热,会议室里挤满了各地的代表。会议室旁边是个马厩,饥饿的马蝇成群结队地飞来飞去,落在在代表们的腿上,隔着他们薄薄的丝袜使尽咬。代表们迫不及待地投票赞成后,赶忙到桌子上签了名,迅速离开会场,以避开这些可怕的马蝇,似乎叛国事小,舒适事大。

约翰·汉考克以大家熟悉的大字体签名,并开玩笑地说,那些“约翰牛”不戴眼镜也能看见。然后,他突然严肃起来,强调大家必须“团结一致”。“是的,我们一定要团结一致,否则我们一定会被一个一个地绞死。”本杰明·富兰克林打断了约翰·汉考克的话。本杰明·哈里森接着说:“执行绞刑时,弗吉尼亚雍容华贵的绅士,马萨诸塞的瘦小子埃尔布里奇·格里,都统统往后站。我要先于你们在空中蹬腿而去。无论干什么我都不能落在别人的后面。”那个夏日的黄昏,看到自己亲手执笔起草的、具有重大意义的文件签署通过,杰斐逊的心情隐约有点儿沉重。杰斐逊是殖民地忠诚的“送葬者”,也是美利坚合众国的“接生婆”。

吹毛求疵地批评这份宣言真是多此一举。在五千万同胞心目中,它就像主祷文一样熟悉。文中所谓的瑕疵主要是受到当时的文风和时代精神的影响。杰斐逊勇猛果敢、积极向上。他的精神理智而独立,最能激发人们的行动,但将他的精神写在文章中或直接说出来,就难免有点像在宽泛地夸夸其谈。约翰·亚当斯和蒂莫西·皮克林后来特别憎恨杰斐逊,认为他是政治上的恶魔,指责他的文章没有创造性,每个观点都那么陈腐,一半是别人以前公开讲过的内容。文中的主张既正确又荒谬,同时还有点存心不良。北美殖民地人民争论了好几年,打了好几个月仗,不会不清楚自己信奉什么学说,追求什么目标。有些人偏要鸡蛋里面挑骨头,尽做些荒唐的事情。杰斐逊认为乱哄哄的争论根本不是什么明智之举。面对别人的指责,杰斐逊的回应合理而富有智慧,“有人说我的主张是别人已经提出的观点,可我从来不认为这是对我的指责。”

有人说,人人生而“平等”的说法容易让人误解,可有哪个智力正常的人误解过,除非是故意的。对那些毫无意义的批评要漠然视之。《杰斐逊传》的作者塔克教授公正地评价了《独立宣言》。他说,这篇大作“在美国人的心目中具有神圣的地位,任何赞美之辞都是多余的,任何批评也是徒劳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