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级生物下册复习提纲

第一章 人的由来

1、进化论的创始人达尔文提出,人类起源于森林古猿。现代类人猿和人类的共同祖先是森林古猿。

2、在人类发展和进化中的重大事件有:直立行走—制造和使用工具—大脑进一步发达—语言的产生。直立行走是进化发展的基础。

3、现代类人猿包括:大猩猩、黑猩猩、长臂猿和猩猩。

4、“事实”就是有确实证据的事情。例如:古人类化石“露西”是在非洲发现的。“观点”则是没有确实证据的、推测的事情,例如:人是由神创造的。

5、男性和女性生殖系统的结构和功能:(1)睾丸产生精子和分泌雄性激素,是男性最重要的生殖器官。

(2)卵巢产生卵细胞和分泌雌性激素,是女性重要的生殖器官。

形成受精卵的场所是输卵管

胎儿发育的部位是子宫。

睾丸产生的精子和卵巢产生的卵细胞都是生殖细胞。

6、发育:指从受精卵形成胚胎并且长成为性成熟个体的过程。

7、受精卵在移入子宫的过程中,不断分裂发育成胚泡。移入子宫以后,植入子宫内膜,这个过程称为怀孕;

8、胚胎发育:怀孕后8周左右胚泡发育成胎儿(初具人形),胎儿生活在子宫内透明的液体—羊水中,通过胎盘与母体进行物质交换。

9、怀孕到40周时,胎儿基本发育成熟,从母体的阴道排出,这一过程称为分娩。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1)

10、试管婴儿:用人工法,让卵细胞和精子在体外受精,并进行早期胚胎发育,然后移植到母体子宫内发育而诞生的婴儿。

11、青春期的身体变化(1) 身高突增是青春期的一个显著特点,一般女孩开始身高突增的年龄比男孩要早。(2) 性器官迅速发育,出现第二性征:如男孩出现遗精,女孩会来月经。

12、计划生育是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具体要求是:晚婚、晚育,少生、优生。其中少生是控制人口过快增长的关键,优生能避免生出具有遗传病的孩子,有利于提高人口素质。

第二章 人体的营养

1、人体需要的六类营养物质: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无机盐和维生素。其中的供能物质是:糖类、脂肪、蛋白质。水是人体细胞的主要成分之一,约占体重的60%-70%。

2、人体缺铁易患缺铁性贫血;缺钙易患佝偻病、中老年人缺钙易患骨质疏松症;缺碘易患地方性甲状腺肿(俗称“大脖子病”)

3、人体缺乏维生素A:夜盲症(夜晚看不清东西)等。缺乏维生素B1:神经炎、脚气病;缺乏维生素C:坏血病等;缺乏维生素D:佝偻病、骨质疏松症等。

4、人体消化系统的组成。

消化系统是由消化道和消化腺组成的。

消化道由上到下依次是:

1)口腔—牙齿的咀嚼磨碎食物,舌的搅拌使食物和唾液混合,初步消化淀粉。

2)咽和食道—食物的通道,没有消化作用。

3)胃—通过蠕动,使食物和胃液混合,并初步消化蛋白质

4)小肠—消化和吸收的主要场所(小肠的起始部位为十二指肠)

5)大肠—使食物残渣推向肛门(大肠的起始部位为盲肠)

6)肛门

(2)消化腺

1)唾液腺—分泌唾液,唾液淀粉酶能初步消化淀粉(淀粉 麦芽糖)

2)胃腺——分泌胃液,能初步消化蛋白质

3)肠腺——分泌肠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4)胰腺——分泌胰液,能消化糖类、蛋白质和脂肪

5)肝脏——分泌胆汁,不含消化酶,能乳化脂肪。肝脏是最大的消化腺。

5、食物的消化

蛋白质:消化始于胃,最终被消化成氨基酸

糖类: 消化始于口腔,最终被消化成葡萄糖

脂肪: 消化始于小肠,最终被消化成甘油和脂肪酸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2)

图中,A代表口腔,B代表咽和食道、C代表胃、D代表小肠;曲线甲、乙、丙分别代表的是脂肪、淀粉、蛋白质的消化过程。

6、小肠是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决定这个功能的结构特点是:

1)小肠很长:成人小肠一般有5-6米,是消化道中最长的一段;

2)小肠内有许多皱襞,皱襞上有小肠绒毛,大大增加了小肠的吸收面积。

3)小肠内壁有大量的毛细血管,被吸收后的营养能随即运往全身。

7、设计一份合理的食谱(1) 早、中、晚餐的能量应当分别占30%、40%、30%,三餐应该按时。(2)要合理补充各种人体所必须的五类食物,可以形象比喻成“平衡膳食宝塔”。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3)

第三章 人的呼吸

1、人体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1)呼吸系统具有适合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的结构和功能。

(2)呼吸道由鼻、咽、喉、气管、支气管组成,是气体进出肺的通道。

(3)喉中有声带,是呼吸系统和消化系统的共有结构。

2、呼吸道都有骨或软骨作支架,是保证空气畅通的结构。

3、呼吸道的作用:能对气体进行处理, 使到达肺部的气体变的温暖, 湿润, 清洁

4、哮喘是支气管感染的一种疾病,症状为反复发作性的喘息、呼吸困难、胸闷或咳嗽等症状。

5、肺炎是由细菌、病毒等感染而引起的一种严重的疾病,表现为发烧、胸部疼痛、咳嗽、呼吸急促等

6、尘肺是长期在粉尘比较多的场所工作的人容易患的一类职业病。 患者会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等症状。

7、肺是呼吸系统的主要器官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4)

8、呼吸运动

(1)吸气:肋间肌收缩,肋骨向上向外运动,胸廓前后径增大;膈肌收缩,膈顶部下降,胸廓的上下径增大。胸腔容积扩大,肺便扩张,肺内气压缩小,外界空气进入肺。(2)呼气:肋间肌舒张,肋骨向下向内运动,胸廓前后径缩小;膈肌舒张,膈顶部回升,胸廓的上下径缩小。胸腔容积缩小,肺便收缩,肺内气压增大,肺内气体被排出。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5)

9、根据图(模拟膈肌的运动示意图)

(1)该模型此时模拟的状态是吸气

(2)图中A表示气管,图中B表示的是支气管,图中C表示的是肺。 图中D表示的是胸廓,图中示的是膈肌。

(3)用手下拉E,小气球变大,表示吸气过程,说明肺内气压小于大气压。

(4)用手上推E,小气球变小,表示呼气。

(5)此模型不能演示胸廓的前后径的变化,因此不能完全演示呼吸运动。

10、肺泡壁和毛细血管壁都是一层扁平的上皮细胞,肺泡外面包绕着丰富的毛细血管。

11、肺泡与血液的气体交换:

吸入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增加,二氧化碳的含量减少。

呼出的气体中,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加。

第四章 人体内物质的运输

1、血液的成分和功能:血液是由血浆和血细胞组成的。

2、组成:上层是血浆,下层是红细胞,中间一薄层是白细胞和血小板

(1)血浆形态:血液分层后,上层淡黄色的透明液体。 功能:运载血细胞,运输维持人体生命活动所需的物质和体内产生的废物等。

(2)血细胞:包括红细胞、白细胞和血小板。

A.红细胞成熟的红细胞无细胞核。呈两面凹圆饼状,数量最多。(特性)它富含血红蛋白,在氧含量高的地方容易与氧结合,在氧含量低的地方容易与氧分离。 (功能):有运输氧的功能。

B.白细胞:(形态):有细胞核,体积最大,数量最少。功能:防御和保护作用

C.血小板:形态:形状不规则,无细胞核,体积最小。 功能:止血和加速凝血的作用。

3、三种血管的结构和功能:(1)动脉是把血液从心脏输送到身体各部分去的血管,管壁厚,弹性大,管内血液流速快

(2)静脉是把血液从身体各部分输送到心脏去的血管,管壁薄,弹性小,管内血液流速慢。有防止血液倒流的静脉瓣。

(3)毛细血管是连通于最小的动脉与静脉之间的血管, 管壁薄,由一层上皮细胞构成,管内血液流速最慢。它是血液和细胞间物质交换的场所。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6)

4、心脏的结构和功能

(1) 心脏壁主要由心肌构成,心脏有左心房、右心房和左心室、右心室四个腔,只有同侧的心房和心室相通

(2)主动脉连左心室,肺动脉连右心室,同侧的心房和心室之间,以及心室和动脉之间都有瓣膜,这些瓣膜单向开放的,只能沿一定的方向(心房→心室)流动,而不能倒流。房室瓣只能朝向心室开,动脉瓣只能朝向动脉开。

5、人体的体循环和肺循环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7)

(1)体循环:(血液)左心室→主动脉→全身的动脉→毛细血管→静脉→右心房。作用:为全身细胞运输气和营养物质,还把细胞产生的二氧化碳等废物带走。这样,血液就由含氧较多、鲜红的动脉血变成含氧较少、暗红的静脉血。

(2)肺循环:(血液)右心室→肺动脉→肺部的毛细血管网→左心房。作用:血液中的二氧化碳进入肺泡,肺泡中的氧进入血液,与血红蛋白结合,血液就由含氧较少、暗红的静脉血变成含氧较多、鲜红的动脉血。

6、区别动脉血和静脉血

动脉血:含氧丰富,颜色鲜红。

静脉血:含氧较少,颜色暗红。

7、ABO血型有A型、B型、AB型和O型

8、一次失血超过1200-1500毫升时,会发生生命危险;输血时,应以输入同型血为原则;万能输血者—O型,万能受血者—AB型。

9、从1998年起,我国实行无偿献血制度,提倡18-55周岁的健康公民自愿献血。健康成年人每次献血200-300毫升不会影响身体。

第五章 人体内废物的排出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8)

1、人体泌尿系统的组成:肾脏、输尿管、膀胱和尿道组成。

肾脏是形成尿液的器官。输尿管、膀胱和尿管是排尿的通道,而膀胱还有暂时贮存尿液的作用。

2、尿液的形成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9)

(1)构成肾脏的结构和功能单位是肾单位,是由肾小球、肾小管和肾小囊等部分组成的。

(2)尿液的形成:A、尿液的形成主要经过肾小球的过滤和肾小管的重吸收两个连续过程。B、肾小球的过滤作用:当血液流经肾小球和肾小囊壁时,除血细胞和大分子的蛋白质外,血浆中的一部分水、无机盐、葡萄糖和尿素等物质都可以经肾小球过滤到肾小囊中。肾小囊中的液体称为原尿。人体每天形成的原尿大约150升。

C、肾小管的重吸收作用:当原尿流经肾小管时,全部葡萄糖、大部分的水和部分无机盐等被肾小管重新吸收回到血液,而剩下的水和无机盐、尿素等就形成了尿液。人体每天排出的尿液约为1.5升。

3、肾单位的血液循环特点肾动脉→入球小动脉→肾小球→出球小动脉→肾小管周围的毛细血管网→肾静脉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10)

4、尿的排出:(1)尿的排出途径:肾脏中形成的尿液经输尿管流入膀胱暂时储存,当膀胱内的尿液储存到一定量人就会产生尿意,进行排尿,尿液经尿道排出体外。(2)排尿的意义:排尿不仅可以排出废物,还对调节体内水和无机盐的平衡,维持组织细胞的正常生理功能有作用。

第六章 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

初一下册生物必背知识点整理(初一生物下册知识点)(11)

1、眼球的结构:

角膜:无色,透明,可以透过光线

巩膜:白色,坚固,保护内部结

虹膜:有色素,中央的小孔叫瞳孔(黑眼珠)

视网膜:有许多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能感觉光的刺激

脉络膜:使眼球内部形成暗室

晶状体:像双凸透镜,能折射光线

玻璃体:透明胶状物质,折射光线。

2、视觉的形成:外界物体反射来的光线,经角膜、瞳孔、晶状体和玻璃体,并经过晶状体等的折射,最终落在视网膜上形成一个物像。视网膜上有对光线敏感的细胞,这些细胞将图像信息通过视觉神经传给大脑皮层的视觉中枢,就形成了视觉。

视觉形成部位:大脑的一定区域(视觉中枢)

3、眼球的晶状体相当于照相机的镜头、

瞳孔相当于照相机的光圈、

视网膜相当于照相机的胶卷

脉络膜相当于照相机暗室的壁。

4、近视:晶状体的曲度过大或者眼球的前后径过长,远处的物体反射来的光线通过晶状体等折射形成的物像,落在视网膜的前方。可以配戴凹透镜加以矫正。

5、耳的结构

A、外耳:由耳廓(收集声波)和外耳道(传导声波) 组成。

B、中耳:包括鼓膜、听小骨和鼓室,鼓膜能产生振动,经听小骨传到内耳。

C、内耳:由半规管、前庭和耳蜗组成。前庭和半规管:感受头部位置变动的情况,与维持身体平衡有关,耳蜗:有听觉感受器,感受刺激产生神经冲动。

6、听觉的形成:外界的声波经过外耳道传到鼓膜,鼓膜的振动通过听小骨传到内耳,刺激了耳蜗内声波敏感的感觉细胞,这些细胞就将声音信息通过听觉神经传给大脑的一定区域(听觉中枢),产生听觉。

7、系统由脑、脊髓和它们发出的神经组成。

(1)、脑和脊髓组成中枢神经系统;脑神经和脊神经组成周围神经系统。

(2)、大脑:包括左右两个大脑半球,表面是大脑皮层,具有感觉、运动、语言等多种生命活动的功能区——神经中枢。(包括躯体运动中枢、躯体感觉中枢、视觉中枢、听觉中枢、语言中枢)其中语言中枢是人类特有的。

(3)、小脑:使运动协调、准确、维持身体平衡。

(4)脑干:有些部位专门调节心跳、呼吸、血压等人体基本的生命活动。

(5)脊髓:具有反射和传导的功能。

(6)神经:由脊髓发出的神经叫神经元:又叫神经细胞,包括细胞体和突起两部分,是构成神经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

9、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反射弧

(1)反射:人体通过神经系统,对外界或内部的各种刺激所发生的有规律的反应。如:膝跳反射、缩手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吮吸反射、吃梅止渴等属于简单反射,望梅止渴、谈梅止渴、谈虎色变等属于复杂反射。

(2)简单反射是人生来就有的。

复杂反射是人出生后的通过生活经验获得的,人类所特有的反射是对抽象的语言文字建立的复杂的反射。

(3)反射弧是参与反射的神经结构,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 、传出神经、效应器组成。人的手偶然触到很烫的馒头,出现的现象是先缩手后感到疼。膝跳反射的反射弧:膝盖处的韧带(感受器)→传入神经→脊髓(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大腿肌肉(效应器)。

10、激素由内分泌腺分泌,直接进入到腺体内的毛细血管,并随着血液循环输送到全身各部。

11、人体内几种内分泌腺分泌的激素类型及其作用

(1)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促进生物的生长和发育。异常:幼年生长激素过多,巨人症;幼年生长激素过少,侏儒症。

(2)甲状腺:分泌甲状腺激素,促进生物的发育。 异常:幼年甲状腺激素不足,发育迟缓,呆小症;成年甲状腺激素过少,导致大脖子病。缺乏时可以通过食用含碘的食物来治疗。如海带。

(3)胰岛:分布于胰腺中,分泌胰岛素等,能调节糖在体内的吸收和消化等。缺乏胰岛素会导致糖尿病。可以通过注射胰岛素制剂来治疗。

(4)卵巢: 分泌雌性激素。

(5)睾丸: 分泌雄性激素。

12、人体生命活动的调节的主要受神经系统调节,同时也受激素调节的影响。

13、人类活动对生物的影响:(1) 乱砍滥伐,开垦草原,使生态环境遭受严重破坏,水土流失加重,还会引起沙尘暴。(2) 空气污染:排放过多的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到大气中,容易导致酸雨。酸雨被称为“空中死神”。控制酸酸雨的根本措施是应净化装置,减少煤、石油等燃料中污染物的排放,开发新能源等。(3) “温室效应”是指由于全球二氧化碳等气体的排放不断增加,导致地球平均气温不断上升的现象。(4) 外来物种入侵会严重危害本地生物。

(5)人为排放过多的废水废料到湖水中,会导致水体“富营养化”而使藻类等浮游植物疯长,形成“赤潮”等,影响水中其他生物的生存;象废电池等含有汞、银、镉的固体废弃物和工业废水,会引发各种疾病:如汞污染会导致水俣病、镉污染会导致痛痛病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