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

在8月19日第五个“中国医师节”来临之际

北京市卫生健康委向全社会发布

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及提名奖获得者名单

此次提名奖获得者都有谁?

他们深耕哪个领域?

快来跟随小编一起去认识他们!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

第八届“首都十大健康卫士”

提名奖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3)

栗光明:

用肝移植为患者“换”来新生

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主任栗光明教授自毕业起就专攻肝脏移植技术。2000年5月,他完成了第一例肝移植手术。患者因肝癌由栗光明主刀做过两次手术,第三次复发时依然找到栗光明要求做肝移植,并表示,这条命是栗光明给的,如果手术失败就捐献遗体为医学事业做贡献。栗光明说“为了不负患者的信任必将全力以赴!”手术成功,栗光明用精湛医术为患者“换”来了新生。

栗光明是北京最早开展活体肝移植、减体积肝移植的专家之一,是北京少数可以开展自体肝移植、肝肾联合移植及肝癌两步切除法的专家之一。迄今为止,独立完成肝移植手术超过1200例次,肝癌手术3000例次。手术患者年龄最小仅15个月,最大70多岁,他们当中的许多人都驰骋在世界移植运动会的赛场上。他带领北京佑安医院肝胆外科团队开展亲体、劈离、自体、二次肝移植等多种高难度肝脏外科手术,成为北京市最大的肝脏移植中心。

从医30年,栗光明在无影灯下,为了更多生命的重生续写肝胆相照的感人篇章。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4)

齐文升:

中医抗疫“灭火队长”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中国中医科学院广安门医院急诊科主任齐文升作为首批国家高级别中医专家组成员紧急飞赴武汉。看到当地急需医护人员和医疗资源,他心急如焚。回京后连夜总结武汉疫情,并于大年初一以首批国家中医医疗队组长的身份带领团队再次赴鄂,正式开启高风险、高强度的一线防疫工作。

齐文升先后九次奔赴武汉、喀什、满洲里等七省区七地以及海外,全年无休地执行抗疫任务,“灭火队长”的称号也由此而来。他坚持中西医并重,确定“营地方舱、单间隔离、分类辨治、个体给药”等关键性举措和综合防治方案,一次次验证中医药在缓解新冠肺炎症状、阻断轻症向重型发展、提高治愈率、降低病死率、促进机体康复等方面具有无可替代的巨大优势。

白衣为甲,逆行抗疫,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急诊科重点专科负责人、中国中医科学院急重症学学科带头人、北京中医药学会急诊专委会主委,齐文升始终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急诊中医人的使命和担当。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5)

王玉光:

追着疫情走的中医人

庚子除夕,北京中医医院呼吸科主任王玉光作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高级别专家指导组成员,抵达武汉,深入一线,完善第一版新型冠状病毒肺炎的中医药诊疗方案,实现一升两降,即提升本病的治愈率,降低重症和危重症的发生率,以及病死率。

大年初一清晨,王玉光一行来到金银潭医院,听取救治概况,随后进入危重病区,连续会诊27例确诊病例。紧接着,他来到武汉市中医医院,对11名病例进行现场诊治。随后,他提出了对新冠病因病机的新观点,即本病病因属于“湿”邪,性质疠气,病位初期在上焦膜原,随后多湿从热化,存在正局与变局的演变,需要调整治则治法与方药,此观点被张伯礼院士高度认可,并应用于后续治疗方案中。

机遇永远留给有准备的人,在2003年SARS,2008年手足口病,2009年甲型H1N1、禽流感,2015年中东呼吸综合征(MERS)以及登革热等诸多新发、突发传染病疫情中,王玉光的足迹遍布全国。从“追疫人”到“逆行者”,他时刻准备着,为守护人民健康冲在一线。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6)

朱俊明:

中国主动脉疾病“战神”

朱俊明,北京安贞医院成人心脏外科中心主任,被同行誉为中国主动脉疾病“战神”,从医35年来,他一直冲锋在主动脉外科的“生死场”。

人体主动脉承担着向全身各部输送血液、确保器官正常运行的重要使命,一旦破裂患者会瞬间死亡。作为世界性难题,动脉手术一直以技术难度大、用血量多、并发症和死亡率高著称。每次与死神交手,朱俊明从不放弃任何一线生机,经过20余年的努力,他带领的团队使我国主动脉夹层外科手术死亡率由20%下降至5%。他创建的主动脉夹层绿色通道每年接诊800例急性主动脉夹层患者,从接诊到手术最快2小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他不断优化、创新外科手术策略,参与完成我国首部主动脉外科专著编写,主持和参与我国心血管外科所有四部主动脉疾病诊断与治疗中国专家共识的制定,拥有迄今全球最大一组妊娠合并主动脉夹层诊疗的单中心队列研究,将主动脉外科诊疗技术推广至国内外,为世界同行提供了“中国经验”。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7)

姜良铎:

抗疫有“方”的国医名师

姜良铎教授是首都国医名师、全国老中医药专家学术经验继承指导老师,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重点学科带头人。从医53年,在热病、急危重症、呼吸疾病、老年病及疑难病诊疗方面经验丰富且疗效突出。

作为中医疫病学专家,哪里有疫情,哪里就有姜良铎忙碌的身影。2003年SARS肆虐,姜良铎亲临一线,组织编写中医药防治方案,科研成果获得北京市科学技术奖三等奖,为中医药治疗急性传染病开拓了新的篇章。2008年安徽阜阳手足口病暴发,姜良铎为患儿制定中医治疗方案,指导一线医生进行治疗,贡献突出。2009年姜良铎投身于甲型H1N1流感的预防及治疗,参与研制了“金花清感方”。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姜良铎第一时间投入抗疫工作,掌握第一手资料,分析新冠肺炎临床特征和演变规律,揭示病因病机特点,设计预防和治疗方药。作为北京市中医指导组组长制定一至五版“北京方案”,为降低病亡率、提高治愈率作出突出贡献,被评为“2020年首都中医榜样人物”。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8)

邵兵:

首都舌尖安全的守门人

“食品安全大于天”,他立足三尺实验台,幕后躬耕二十余载,运用科技手段当好首都数千万市民舌尖安全的守门人,他就是北京市食品安全领域首席公共卫生专家、北京市疾控中心中心实验室主任邵兵教授。

他牵头建立了食物中毒非靶向技术,极大缩短了化学性食物中毒的检测时间,在处理不明原因中毒事件的生死时速中,为及时溯源和救治患者赢得了宝贵时间;他前移关口,主动连续监测母婴、儿童等敏感人群体内物质,在“毒性”未发作前尽早发现,弄清化学品与疾病的潜在关系,为政府制定环境卫生和食品安全标准提供了科学依据,为市民健康加上一道锁。他建立的食品兴奋剂检测方法,为2008年北京奥运会成功举办作出重要贡献;他“一槌定音”,成功解密“怀柔山吧可乐定”等食物中毒事件……

作为北京市战略科技人才,他所在实验室被认定为食物中毒诊断溯源技术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持多项国家级课题,多项研究结果成为国家标准,为业内广泛推广运用。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9)

赵兴山:

援非抗疫 医者无疆

赵兴山,男,汉族,1963年出生,北京积水潭医院副院长、主任医师,北京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

早在2008年,时任北京积水潭医院心内科副主任的赵兴山,被选派为第五批援藏干部,在拉萨市当雄县人民医院开展为期一年的对口支援,完成了大量的临床、下乡、会诊等工作,为西藏各民族兄弟解决病痛。

十年后,在遥远的非洲大地上,赵兴山担任中国第27批援几内亚医疗队队长,带领北京积水潭医院19位精兵强将,积极投身医疗工作,为推动几内亚卫生事业发展、巩固两国友谊做出了贡献。作为心内科主任医师,他兢兢业业,挽救生命于危难;作为医疗队队长,他冲锋陷阵,现场指挥各类紧急救治;面对拉沙热和新冠肺炎疫情等突发公共卫生事件,他沉着应对,有序部署,始终坚持“安全为首,抗疫与工作并重”的原则,为当地政府和医院提供了切实有效的“中国方案”。

赵兴山以实际行动兑现了“国虽有界,医者无疆”的承诺,履行了中国医者的使命与责任。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0)

朱军:

一生只做一件事 潜心攻克淋巴瘤

朱军教授是淋巴瘤诊疗领域著名专家,在全国最早开展淋巴瘤的专科化诊疗,他带领的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淋巴瘤科已成为我国最好的淋巴瘤诊治中心和淋巴瘤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中心。

“我这辈子就做一件事,就是要做好诊治淋巴瘤这项工作,为淋巴瘤患者当卫士。”朱军带领其团队每年接诊的新增淋巴瘤患者、以及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淋巴瘤患者数逐年增加,累计达10万人次,在国内都位居前列。

2019年11月15日,朱军作为首席研究者研发的新药泽布替尼获在美国批准上市,这是迄今为止第一款完全由中国企业自主研发,完全是中国患者的临床数据,首次经美国FDA专家在中国现场核查,无异议顺利获准上市的抗癌新药。这既证明了我国开展大型临床试验的实力,也为本土创新药“出海”创出了新路。不仅如此,朱军团队已经促成十余个创新药物在国内成功上市,牵头或参与开展118项国内和国际新药临床试验,占全国淋巴瘤领域临床试验的79%。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1)

翁维良:

活血化瘀治心症的中医大师

翁维良,中国中医科学院西苑医院主任医师,全国名中医,首都国医名师,中国中医科学院首席研究员。潜心中西医结合临床、科研、教学工作59年,是中西医结合现代化的主要推动者。

作为血瘀证与活血化瘀研究项目的主要参与者,翁维良与团队成员揭示了“血瘀证”及“活血化瘀中药”的科学内涵与作用机理,研究成果荣获中医药行业首个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一等奖。翁维良始终坚持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总结出“活血化瘀十二法”,将活血化瘀研究成果广泛应用于各类心血管疾病的治疗中,在重症心衰、病态窦房结综合征、介入术后再狭窄、扩张型心肌病等疑难重症的治疗中不断取得突破。创立了冠心病系列等经验方,制定出多个具有中医特色的优势病种诊疗方案,在实践中不断发展病证结合诊疗模式,为提高中西医结合诊疗心血管疾病的水平做出了突出贡献。如今,耄耋之年的翁维良仍以极高的热情奋战在临床一线,尽心竭力为心血管疾病患者提供中医药服务。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2)

张澍田:

追求卓越的消化内科领军人

张澍田,主任医师,教授,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党委副书记、院长、国家消化系统疾病临床医学研究中心主任。

作为享誉国内外的临床和学术大咖,张澍田从医三十余年来,始终不忘初心,潜心于改变我国消化道疾病多发的问题。2005年,他发起组织“友谊消化直通车万里行”活动,把先进内镜诊疗技术送到基层,走过30个省、自治区、直辖市,109个地级市,行程37万公里,累计培训各地医师一万余人;2016年启动“一带一路友谊消化内镜直通车万里行”系列培训活动,提升了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消化科医生的诊疗水平。

多年来,张澍田注重“医”“教”“研”协同发展,自1997年以来,累计培养硕士56名、博士52名。他倡导建立消化道早癌全链条诊治体系;在国内首创多项治疗理念;牵头制定十余项临床诊疗指南;在国际消化领域各大会议中发声。为我国消化系统疾病诊疗事业的发展贡献了力量,得到了国际同行的广泛认可。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3)

江涛:

脑胶质瘤诊疗的开拓者

江涛,主任医师、医学博士,教授,博士生导师,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五一劳动奖章获得者,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副所长,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天坛医院神经外科副主任。

脑胶质瘤是神经外科领域最难治疗的疾病之一,是青壮年第一位肿瘤死因,由于大脑自身的复杂性,脑胶质瘤在诊疗发展上长期落后于其他系统的肿瘤。江涛从医30余年,日复一日,兢兢业业,为脑胶质瘤患者生命的延长和生活质量的改善不懈努力。他不断创新诊疗方法,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人群的脑功能区胶质瘤手术策略及个体化综合诊疗模式,患者术后长期功能障碍率仅为1.6%,在之前国际最好治疗水平4.8%的基础上降低了2/3;胶质瘤中恶性程度最高的是胶质母细胞瘤,国际上五年生存率不足10%,江涛则将这一数字提升到了15.5%。他凭借着在医道上精益求精的不懈追求和“全心全意为患者”的热诚之心,带领我国胶质瘤诊疗步入世界先进行列,真正实现了让脑胶质瘤患者活得更长更好。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4)

杨慧霞:

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的第一人

杨慧霞,北京大学第一医院妇产科主任、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妊娠期糖尿病诊治的第一人,擅长高危妊娠及产前优生咨询等管理。她自上世纪80年代起,关注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结局的影响,明确了孕期高血糖对母儿存在危害,完善了我国妊娠期糖尿病筛查诊治工作。2005年,牵头成立全国妊娠合并糖尿病协作组,建立全国45家妊娠期糖尿病规范化诊疗培训中心及科研合作平台;2007年,牵头推出我国首部妊娠期糖尿病临床诊治规范草案。探索制定出适合中国人群的妊娠期糖尿病筛查诊断标准,被世界卫生组织及国际妇产科联盟采纳。率先在国内建立了规范化妊娠期糖尿病一日门诊系统化管理模式,并向全国推广。

她作为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产科学组组长,牵头制定20多部产科领域诊治指南,发表中、英文专业论文近650余篇,主编以及主译专业书籍20余部,授权专利10项,荣获多项国际国内奖项。

以技救人,以德育人,是她从医30多年的缩写,更是她树立的医者典范。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5)

贾建平:

中国认知障碍领域的拓荒人

对于认知障碍患者来说,“记忆”是他们最宝贵的财富。而为患者守护这些“财富”的人,正是享誉国内外的著名神经病学专家——贾建平教授。

贾建平牵头制定了中国首部《中国痴呆与认知障碍诊治指南》,填补了我国在该领域的空白。制定26部诊疗规范,使阿尔茨海默病(AD)诊断率提高4.1倍。在他的努力下,中国第一个“记忆门诊”开诊,中国最大的认知障碍研究型病房落成,全国近500家记忆门诊建立。

带着研究的态度看病,在临床中发现问题,通过研究解决问题——这是贾建平总结出的临床和科研结合的“最佳路径”。他发现了中国第一个阿尔茨海默病家系,建立世界最大的阿尔茨海默病家系队列,全面阐释了中国人发生认知障碍的遗传规律;他致力动物模型国产化,探寻AD药物靶点新方向,深耕中药单体研发,开拓了AD研究新方向。他倡导早诊早治,研发诊断新技术、建立风险预测方法、将AD诊断提前5至7年,为中国2.7亿风险基因携带者提供了预警信号。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6)

韩鹏达:

120急救先锋

韩鹏达,北京急救中心通州急救中心站副主任、副主任医师。从医17年,始终保持对急救工作的热爱,为患者解除病痛、排忧解难。

作为一名急救医生,他深知职业的神圣,也深感责任的重大,曾跪地一小时成功抢救猝死患者;在患者家中顺利接生早产婴儿;在高架桥上,解救想要轻生的女子;在飞驰的急救车上对脊髓性肌萎缩症的1岁患儿进行无创呼吸机转运。业余时间,他致力投身急救科普,走进大中小学、养老院、乡村镇等,为百姓义诊,讲授急救知识,累计培训上万人次。

在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中,作为一名经验丰富的“老战士”,韩鹏达主动请缨。在院前一线转运组,他凭借规范高效的心电监护、静脉输液、经气切连接管吸氧等操作技术,平安将一名气管切开的新冠肺炎确诊重症患者转送至指定医院;在首都机场转运组,他负责特殊旅客转运的整体组织、协调和救护车辆调派工作,持续处于应激状态,每天仅能维持2-3个小时的睡眠时间。他说:莫问苦与累,只为守护一方平安!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7)

杨晓欧:

社区居民健康的“守门人”

杨晓欧,男,1973年8月出生,农工党员。现任东城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王家园卫生站全科副主任医师。

杨晓欧从事社区医生工作二十余年,秉持“以人为中心”的全科理念服务辖区百姓。视病患如家人的服务态度、精益求精的服务质量,为他赢得了辖区居民的信任与广泛赞誉。不断学习,勤于实践,他凭借过硬的专业能力,多次代表东城区参加国家、北京市基层医生业务知识与技能竞赛并屡获殊荣。

位卑未敢忘忧国,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暴发,杨晓欧主动报名请战。2月6日,他随国家卫健委基层司奔赴武汉,指导当地社区疫情防控工作,始终战斗在社区防控一线。直到4月20日才作为最后一批撤离武汉的医务人员返京。2021年,他又作为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社区防控专家,先后赴黑龙江、广东、江苏、甘肃四省九市参与疫情处置工作,为各地快速有效地防控疫情发挥了积极作用。

在平凡的岗位创造不平凡的业绩,他是一名甘于奉献、百姓信赖的“健康守门人”!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8)

徐哲:

传染病防控战线的“尖兵”

徐哲,解放军总医院感染病医学部生物损伤救治科主任,主任医师,从事传染病工作近30年。

徐哲发现并救治北京市第一例新冠肺炎患者,为首都疫情防控贡献了重要力量。此后他积极投入新冠肺炎患者批量收治,完成全球首例新冠肺炎病理穿刺,结果发表在《柳叶刀》子刊,被引用近7000次,为全球新冠肺炎患者救治提供了循证医学证据。在首都疫情稳定后,徐哲作为军队前方联合专家组成员,请命赴武汉火神山医院,在全球率先开展“人间充质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应急科研攻关,成功救治200余例重症患者。他作为全军新冠联防联控机制咨询专家,长期为驻地和全军提供防疫指导。

徐哲曾两次赴非洲开展医疗援助。2014年,他深入塞拉利昂疫区抗击埃博拉,被国家七部委表彰为“埃博拉出血热疫情防控先进个人”。2018年,他作为专家组组长率队再赴非洲执行援助任务,荣立三等功。

徐哲先后执行新中国成立七十周年阅兵、建党百年庆祝活动以及每年两会等重大活动期间生物安保任务,为首都人民的健康保驾护航。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19)

马弘:

危机阴霾下的“补心人”

马弘,1957年10月出生,民盟盟员,北京大学第六医院主任医师,国家卫生健康委疾控局疾病预防控制专家。曾任中国疾控中心精卫中心常务副主任、副主任,国家精神卫生项目办公室副主任。

马弘是中国首批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员,多次任国家卫生健康委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医疗队队长及承担联合国各组织灾后精神卫生项目负责人,多次参与我国心理危机干预相关政策出台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后,马弘主动请缨,按照国家卫生健康委要求开展防控抗疫工作,承担各项心理危机干预任务。2020年3月,她从北京出发夜赴武汉,指导当地开展新冠肺炎防控心理援助和心理危机干预工作,协助建立武汉市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心理疏导与危机干预工作领导小组心理专班、探索心理应急体系“三专网”的建设、参与武汉市社会心理服务体系建设试点增设工作,在当地开展以社区为基础的灾后心理重建,为武汉重焕生机贡献心灵力量,获评“北京市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个人”。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0)

柳洪杰:

战疫一线的社区防控专家

柳洪杰,海淀区马连洼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主任、主任医师。新冠肺炎疫情危急时刻,他主动请战代表海淀区参加国家卫生健康委社区防控专家组,紧急驰援武汉。

在武汉的66天里,他奔走在武汉青山区的社区、村庄、定点医院、方舱医院、集中观察点等地,指导配合当地加强“四类人员”排查和集中收治观察,积极参加社区志愿服务活动,依法科学精准指导社区防控工作,进一步提高收治率、降低风险。用无私奉献的职业精神和疾病防控专业技术,赢得了各方的认可。

随后的一年时间里,他又先后奔赴绥芬河、满洲里、石家庄、瑞丽、扬州、南京、厦门、漳州等地指导基层做好疫情防控工作,圆满完成任务,为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作出首都卫生工作者应有的贡献。他所在的防控组驻武汉市社区防控小分队荣获“全国卫生健康系统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工作先进集体”。他本人获得第十二届“中国医师奖”、全国抗击新冠肺炎先进个人称号。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1)

顾建文:

游刃于颅脑的勇士

手术台上正在接受颅脑肿瘤摘除术的女孩被术中唤醒,歌声音韵婉转;大地震中被埋192小时的矿工,获救后脑内巨大血肿被成功清除;海拔6000米的雪域高原上,脑动脉瘤破裂的基层军官经开颅手术,生命得以挽救;特大烧伤事故中,50多名重度烧伤患者经抢救治疗,全部康复……创造这些医学奇迹的正是战略支援部队特色医学中心主任顾建文。

顾建文30多年来耕耘在显微神经外科、重型颅脑损伤救治,脑、脊髓肿瘤诊治领域,开展显微锁孔神经外科微创手术、脑干及高颈段脊髓肿瘤切除术等高难手术累计6千余例,为颅脑神经治疗探索提供了中国方案。他首次发现中药大黄治疗颅脑外伤的机制,首次提出颅脑创伤后过度兴奋应激理论,创造性研发了经蝶手术定位器械,完成经蝶入路切除颅底肿瘤近千例,成果在国际核心期刊《临床神经病学和神经外科学》发表。一手手术刀,一手钢枪,顾建文护卫着部队官兵和百姓群众的颅脑健康,为中国神经疾病治疗做出了突出贡献。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2)

潘守东:

呵护患儿身心健康的麻醉医生

潘守东,首都儿科研究所麻醉科主任。从医19年来,他经历无数风险挑战,每一次都能敏锐感受到潜在风险,及时组织抢救,使患儿转危为安。这种预判、预警和风险处置的能力,让他成为同事口中的“定海神针”。

儿童的麻醉剂量要求精确到毫克,甚至微克。不同年龄段的儿童,对麻醉药物的代谢和耐受能力各不相同。潘守东带领的麻醉科团队每年完成15000台手术,其中新生儿占到了3%。他们做到了精确的剂量和配比,在保证患儿术中生命体征平稳的同时,最大限度减轻对患儿未来生长发育可能造成的不良影响。2009年,潘守东和同事完成了利用脑电双频指数监测和调控儿童麻醉深度的研究课题,为精准调控不同年龄段儿童麻醉药物剂量提供了客观依据,至今仍在全国儿科麻醉领域广泛应用。

潘守东还大力倡导舒适化医疗,打造“无哭声手术室”,以避免患儿在强制约束下完成检查和治疗而产生的心理和情感创伤。他说:“不仅治疗孩子躯体的疾病,更要呵护孩子心理的健康。”

致敬医者

编辑:panda

首都十大健康卫士观后感,首都十大健康卫士(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