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州开发区工业园区规划(从一条路到一个园)(1)

五年蹒跚起步,十年快速建设,十五年厚积薄发。从一条路,到一个园,再到一座城,港城工业园区已然成长为江北区乃至全市具有鲜明特色的产业园区。

“十三五”期间,园区企业经营性总收入从2015年的360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500亿元,年均增长6.8%,其中,工业总产值年均增长2.4%,2020年达到275亿元,商品销售额、服务业营业收入年均增长均在10%以上,2020年分别达到180亿元、20亿元,园区税收从2015年的18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23亿元,年均增长5.0%。

坚持创新驱动

增强内生发展动力

年关降至,海尔工业园内仍是一片繁忙的场景。1月29日,海尔重庆滚筒互联工厂掀开了历史新页,重庆滚筒1000万台洗衣机正式下线,这也创造了海尔重庆白色家电洗衣机生产领域内的一项新的纪录。

“十三五”期间,重庆海尔工业园累计投资7.5亿元对现有生产线进行了大刀阔斧的智能化改造,有效降低了生产成本,并提高了生产效率,年产白色家电由1000万台套提高到了1800万台套。在效率越来越快的同时,品质也日趋完美。目前,重庆海尔工业园为海尔集团除青岛本部外白色家电产品线最齐全、规模最大的生产制造基地,主打产品全面由低端向中高端转变,冷凝器、蒸发器、电脑板的等家电关键零部件在园区布局生产。

改造提升传统制造业,是提升园区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关键。“十三五”期间,园区坚持项目改造,突出提质增效。企业通过机器人、智能系统等先进设备和技术广泛应用,生产方式向集成化、智能化转变;企业生产成本总体降低25%,生产效率总体提升35%。

通过大力宣传国家、市、区支持企业智能化改造升级相关政策,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先行先试,溯联塑胶等2个项目成功入选重庆2019年工业互联网试点示范项目,平伟中高端汽车仪表板生产车间2020年被认定为市级数字化车间。五年来,重庆海尔、平伟科技、登康公司等30家电子电器制造、汽车零部件传统制造企业先后完成投资10亿元实施了智能化改造。

坚持招优选强

提升园区发展后劲

2020年3月20日,重庆市举行2020年首轮工业投资项目集中开工视频连线活动。作为当天重庆市集中开工的10个工业投资项目之一,由莱芯半导体牵头的半导体晶圆代工中段制程与芯片封装测试项目落户港城工业园区。

据莱芯半导体(重庆)有限公司负责人姚俊纲介绍,此次开工项目达产后,将填补国内半导体产业空白。

经济要发展,项目是支撑,招商是关键。“十三五”时期,港城工业园进一步梳理自身区位优势和要素禀赋,精准“出好牌”,有针对性地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变招商引资为招商选资,更加注重招才引智。

拟定招商引资目标,围绕“智能”进一步夯实园区电子电器和汽车零部件两大主导产业,集聚研发企业助推其成果转换,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五年来,园区累计引进项目350余个,合同引资额达170亿元,其中工业项目70余个,预计达产后实现工业产值100亿元。

打破传统的招引模式,实施“双招双引”着力招商引资与招才引智并举。实施委托招商,引入大石创投等专业运营商对高层次人才创业园、园区产业楼宇开展招商运营。实施以智招商,引进了中国科学院阎锡蕴院士团队(康巨全弘项目),重庆医科大学黄爱龙团队(博奥赛斯项目)等。

聚焦产业发展

推动园区转型升级

“十三五”以来,港城工业园围绕市、区发展规划,结合实际,科学规划建设五个发展平台,聚集发展智能制造、生物医药、大数据等新兴产业,全面推进产业升级、功能配套、形象提升、管理服务、新区开发“五大工程”,推动园区“二次嬗变”。

截至目前,园区各类市场主体达821户(四上企业98户),较2015年末增长约60%(新增“四上”企业28户),形成了大企业“顶天立地”、小企业“铺天盖地”,以大带小、以小促大,大中小企业全面发展新格局,促进了经济结构由工业一枝独秀演变到商贸业、生产性服务业初具规模,战略性新兴产业初具雏形的发展态势。

电子电器、汽车零部件两大优势产业集群效应、主导地位进一步凸显,2020年实现工业总产值210亿元,占园区工业总产值76.4%,生物医药产业初具雏形并纳入全市规划,成功创建2020年重庆基因工程与医疗器械产业园(建设基地),已建成投产生物医药类项目12个,2020年实现产值5亿元;商贸业、生产性服务业初具规模,2020年园区商贸企业发展到190余户,实现商品销售180亿元;生产性服务业发展到340余户,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

来源:江北区融媒体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