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作蓝天救援队最近救援事件(紧急救援紧急出动)(1)

焦作蓝天救援队最近救援事件(紧急救援紧急出动)(2)

《焦作晚报》7月16日03版

他们

直面危险艰辛

不图任何回报

用信念和行动诠释了

“心中有大爱,凡人亦英雄”

的真谛

7月12日凌晨,洪峰过境温县。

夜色深沉的沁河大堤上,手电光柱摇曳,十几名身穿统一蓝色队服的救援队员依然坚守在抢险一线。

胸口标记姓名和编号,纪律严明,配合默契……训练有素的队员们不惧疲惫、拼劲十足。

让很多人想不到的是,当抢险行动结束,脱下队服的他们,便是建筑工人、挖掘机司机、手机店老板……

尤其让人感动的是,他们不但没有工资、补助,甚至连行动消耗的车辆油费和餐费等也是大伙儿分摊。

他们,来自温县蓝天救援队。这个非赢利性的民间救援机构,成立3年来共行动200余次。

他们,直面危险艰辛,不图任何回报,用信念和行动诠释了“心中有大爱,凡人亦英雄”的真谛。

焦作蓝天救援队最近救援事件(紧急救援紧急出动)(3)

“蓝色之心”

不图回报为奉献

7月12日一大早,今年42岁的牛景胜打开了温县古温大街旁蓝天救援队志愿服务中心的房门。

这里,就是温县蓝天救援队的大本营。

说是大本营,其实只有两间加起来不到50平方米的简易房。屋内没有高档办公设备,甚至没有一台空调,最显眼的是一面面锦旗、一张张奖状和各种抢险救援设备。

“这间房子是一个健身房老板赞助的,我们已经很知足了……”牛景胜说。

牛景胜是温县蓝天救援队副队长,也是这支队伍的发起人之一。

没多久,一批队员赶到大本营。包括牛景胜在内,其中多人当天凌晨还在沁河大堤值守,一晚上基本没怎么休息。

一支半军事化管理的队伍,没人在乎屋内的闷热,也没人讨论凌晨坚守沁河大堤的苦累,大家聚在一起,忙着安排当天的抢险任务。

这样的时刻,对于温县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来说,只是3年中极为平常的一幕。

焦作蓝天救援队最近救援事件(紧急救援紧急出动)(4)

自2018年6月成立以来,经过3年的发展,温县蓝天救援队如今有30多名队员和百余名志愿者,设置有机动组、水域组、通信组等,队员由政企工作人员、个体商人、退伍军人等热心公益事业的爱心人士组成,致力于山野救援、水域救援、自然灾害救援、意外事故救援和防灾减灾培训、大型群众活动保障等。

每当任务来临,队员们谁有时间谁出动,谁出动谁承担费用。即便如此,大伙儿从来没有丝毫犹豫,上班的利用假期去,个体老板停下生意抢着去……遇到重大抢险任务,队员们更是主动请战。

不穿队服,他们是各行各业普通的百姓;穿上队服,他们是心存大爱的救援勇士。

就在这间狭小的大本营里,他们酝酿着一个又一个救人抢险的方案,一次又一次向着险情出发……

“很多对公益事业不太了解的人,总喜欢询问我们的工资。在蓝天救援队,我们真的没有工资概念。”一位队员笑着说。

“队伍运转的费用基本靠队员捐赠。通俗地说,干这项事业,既要出力,还得出钱……”牛景胜说。

那么,大家为什么还如此执着,又为什么能坚持下去?贴在蓝天救援队志愿服务中心墙上的一条标语,就是这些问题的答案:“奉献是不计报酬的给予,是一种无私的爱心。”

焦作蓝天救援队最近救援事件(紧急救援紧急出动)(5)

“蓝色之力”

无惧艰险解危机

不图回报,甚至别人主动送上的感谢礼金,温县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也不收。

很多人觉得,这种行为有点难以理解。

正是在这种难以理解中,这支队伍默默无言、坚持奉献。

“奉献”两个字,说起来简单,谁又能看到他们背后的艰辛和付出?

每一面锦旗背后,都是一个可歌可泣的救援故事。翻看一段温县蓝天救援队的工作日常记录,就能说明一切。

7月10日,星期六。

这天的气温“爆表”,很多人选择在家中纳凉休息。

一大早,蓝天救援队得到一条信息:前两日由于大风天气,孟州市某小区一处楼房房顶200多平方米的彩钢瓦被刮落,砸在下面几座三层居民楼的楼顶及周边。彩钢瓦扭曲变形严重,一些钢管扎进屋内,极难排险。

救援无界限,服务无界限。15名队员紧急出动。

烈日当头,队员们必须用专业设备将彩钢瓦切割分解。并不是所有的操作都有合适的落脚点,他们甚至需要系上绳索,在一些楼顶边缘等危险区域作业。

从7时30分到19时30分,奋战12个小时,安全隐患顺利排除。

焦作蓝天救援队最近救援事件(紧急救援紧急出动)(6)

12个小时,队员们到底有多苦?

“不记得喝了多少瓶水,却没去一趟厕所,因为不停地流汗。”“我们的身体素质相对来说还是过硬的,可连续作业让多人出现了恶心等中暑症状……”几名队员朴实的话语给出了答案。

12个小时,到底有多危险?

“一块彩钢瓦正好挂在一根废弃线杆的顶端,线杆有20多米高,必须攀爬上去处理。期间如果彩钢瓦掉落,后果不可估量。最后,我们愣是攀爬至线杆的顶端将危险排除。”回忆起当时的情景,队员们至今心有余悸。

7月10日一天忙碌,次日一大早再次集结。

7月11日早上,一名群众不慎落入河道内,大家紧急救援;返回途中,天降大雨,一辆轿车陷入窑井,大家伸手救助;当天下午,温县城区几处地势低洼处出现积水,大家分头行动排险……

“强降雨造成沁河水位迅速上涨,当天傍晚我们紧急出发,配合相关部门前往河堤值守……”牛景胜说。

高强度运转,越是危险越向前。

2020年年初,新冠肺炎疫情防控的关键时刻,温县蓝天救援队自筹喷雾器等设备,全体队员不顾个人安危,每日穿梭于大街小巷,义务开展消杀等工作。

牛景胜更是写下请战书,在得到相关部门批准后,踏上了赶赴武汉的支援抗疫之路。在武汉坚守近一个月的他,是温县唯一的援鄂青年志愿者。

焦作蓝天救援队最近救援事件(紧急救援紧急出动)(7)

“蓝色之魂”

初心不变勇向前

艰苦,疲劳,危险……这些镜头,或许还有人能看到。

很多人看不到的是,这支队伍从组建之初到日常运转的压力以及队员们舍小家为大家的担当。

温县蓝天救援队的发起人,是队长陈三虎和副队长牛景胜。

陈三虎是温县陈家沟村人,是陈式太极拳第十二代嫡宗传人,平时是一名太极拳教练。牛景胜是一名个体老板,经营一家手机销售店铺。

2018年,两个人自掏腰包,筹集资金20多万元购买设备,成立了温县蓝天救援队。

“招募的队员需要外出进行专业培训,一次少则几百元,多则几千元,都是我们自己出钱……”牛景胜说,“朋友总劝我,这么多钱买车、买房,干啥不行,非要去做公益。我不否认,一路走来有太多困难,但我们还是咬牙挺了过来……”

牛景胜说,救援队成立至今,大伙儿其实都不容易。

王增增参加救援队后,多次遇到危险状况。妻子担心他的安危,下了最后通牒:“为救别人啥都不顾,再这样咱就离婚!”

咋办?王增增笑着说:“我理解妻子的担心,但公益事业还是要做,对家里只报喜不报忧。”

郑世杰以前经营一家饭店,加入救援队后精力分散,饭店生意受到极大的影响。家人多次劝他退出,郑世杰依然选择坚持。

当记者问这样做值不值时,队员们都回答值得。他们知道,和失去的相比,挽回的价值无法估量。

2020年7月的一天,队员王垒在回家途中看到路边发生一起车祸,车上一名临产孕妇受伤,浑身是血,如果抢救不及时,后果不堪设想。万幸的是,王垒的车上有专业的救援设备和急救包。业务精湛的他迅速救治,为孕妇包扎伤口,抢出救命时间。

最终,孕妇和孩子都保住了。

那年8月,孩子平安出生。受救助的女子给王垒打来电话:“孩子的名字准备叫‘蓝天’。”

蓝天,一个永远铭记温暖与爱的名字,也是人民群众对温县蓝天救援队的队员们献身公益事业的肯定。

如今

温县蓝天救援队日益壮大

并获得“温县先进社会志愿服务组织”等

荣誉称号

队员们说

3年只是起步

他们要让“一抹蓝”

永远成为人群中最闪耀的

希望之光

焦作日报全媒体记者 杜挺勇、冯新瑞/文 宋崇飞/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