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在文章中说过古人的一个奇想,只要哼一声,鼻孔就会放出一道白光,将敌人杀于无形自媒体时代,这种武器似乎已经诞生,网友吐槽挑错,只要哼一声,历史剧的日子就不大好过,下面我们就来说一说关于古剧的穿帮镜头?我们一起去了解并探讨一下这个问题吧!

古剧的穿帮镜头(为什么我们的历史剧总是穿帮)

古剧的穿帮镜头

鲁迅在文章中说过古人的一个奇想,只要哼一声,鼻孔就会放出一道白光,将敌人杀于无形。自媒体时代,这种武器似乎已经诞生,网友吐槽挑错,只要哼一声,历史剧的日子就不大好过。

如曾热播的《楚汉传奇》中,称赵高为“太监”,而宦官被称“太监”是隋唐后的事;有人向赵高汇报:“陈胜、吴广在大泽乡起义了。”对此,网友笑称在任何朝代,当政者都不会把造反称为起义。《楚汉传奇》还有私塾教孩童们读《三字经》的镜头,而《三字经》大概成书于北宋后。据说《楚汉传奇》中这类穿帮细节很多,如出现了“驸马”、秦末的阿拉伯数字、韩信不拿汉简读纸书等。对剧本注水与剪辑混乱的评价也很多。这些砖头,确实会影响到收视率与观众的选择,作为当年的开年大戏,《楚汉传奇》据说遭遇了收视滑铁卢。该剧号称投资了2.4亿,又有陈道明、何润东等大腕儿助阵,引发的竟然是全民拍砖与找茬热,确实让人扼腕长叹。

虽说历史史实与历史剧是两回事,谁也不会把历史剧当历史教材,但这些明显的硬伤还是应当避免,因为有历史素养的观众比比皆是,得照顾到这类观众的感受。历史剧经过这些年的热播,已形成较固定的几种模式,有历史正说剧、名著改编剧、戏说剧。人们对历史正说剧和名著改编剧,往往要求较高,不仅要它们至少在大事件上忠实于史实或原著,还要求这些历史剧能学会用现代理性思维去反思历史。

如今观众并不会要求历史正说剧一定得为史学买单,也不会要求它们与一些历史记载完全相符,因历史记载带有作者的主观认知,并不等同于历史事实。观众清醒地认识到,历史真实与艺术真实不是一回事,观众要求的只是在编剧假定的历史情境中,具备历史发展的可能性、符合事物逻辑。如果拘泥于历史真实,也就丧失了历史剧的观赏性与艺术想象力。运用历史题材,表达对现实社会的理解,往往是历史剧创作者的使命,也就是常说的借古鉴今。历史剧的创作者,并不必为历史事实所束缚,他完全可以重新阐释一些历史史实,并进行合理的虚构与想象。但创作者需熟悉历史,只有这样才能把古人的世界展现得更逼真。

艺术与人文科学不同,历史学家对史料的掌握是越多越好,因为越多就越接近真实,但历史剧的创作者却可不受此限制,可更形象化地展示那些有价值的史实,使之有趣味,让现代人真正理解古人的精神。历史剧虽不必拘泥于历史细节,但在大的史实或小的细节上却需认真对待,不能完全不顾历史真实。大的史实除非有真正的研究垫底,才可翻案。小的细节,要注意当时的社会、语言、风俗、地域的真实,一些小细节如《三字经》这类史实的张冠李戴或刘邦满嘴现代语汇,都会让观众感觉失真。所以历史剧创作者,时刻需在真实与虚构之间寻找平衡。如在展现古人的心理方面,历史剧就比史学更有优势,可以通过各种艺术手段,来还原当时的历史情境和面貌。人们看历史剧,倒不是想成为历史学家,而是想弄清人在过去的所作所为,以此来判定自己应该有的作为。历史剧说的无非是过去的人与事,知道了哪些人做过哪些事,就会明白自己该成为哪种人、该做哪些事,所以历史剧也能帮助人们自我认知。

创作历史剧,应当多问历史何以如此,不要只想历史应当怎样。思想是人的思想,只有知人才能懂史。找寻历史背后思想的流变,需要历史剧创作者用心去体验,他的人文情怀和人生体验,决定了他对历史的认识、理解与表达的深浅。历史剧首先要唤醒的是创作者本人,然后它才能为观众唤醒历史,他要有对历史的敬畏心,并一直在严密的历史考证与合理的艺术想象之间走钢丝,一旦疏忽,在这个人人可以发言的时代,下场就可能很惨。

永远别低估观众的水平,永远要对历史怀有敬畏心,这样才可能从令人眼花缭乱的历史细节中,重新赋予那些古老的史实以鲜活的面孔和生命。人们喜爱历史剧,是因为它们能启迪当下、昭示未来。(作者/叶匡政 《羊城晚报》2013年2月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