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告出品方/作者:招商证券,余俊,梁程加,孙嘉擎)

一、聚焦企业统一通信终端领域,业务遍布全球

1、高效企业通信终端设备和统一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

亿联网络聚焦企业统一通信终端领域,产品和服务满足客户不同场景下多样化需求。公司成立于 2001 年,2017 年 3 月 17 日深交所创业板上市,是全球领先的通信解决方案提供商。公司的桌面通信终端、会议产品、云办公终端三大 业务对应企业用户个人桌面办公、会议室办公、个人远程移动办公三大场景的通信需求,通过亿联融合通信视频会议 平台 YMS、亿联会议、音视频融合通信平台 UME 三大平台搭配终端智能硬件--“云 端”满足部署需求。公司的业 务处理能力包括音频、视频、数据等,并不断将人工智能、云架构应用于产品中。

公司主要客户及合作伙伴遍布全球。公司深耕海外市场,通过每年 50 余起通讯行业展会发展经销商客户,建立起覆 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分销体系,服务英国电信、Verizon、AT&T、沃达丰等全球知名运营商;2018 年起,公司与 微软 Teams、Zoom、腾讯等企业达成合作,成为唯一获这三大平台巨头认证的终端厂商。除了针对全球教育、医疗、 建筑、金融等行业的方案设计,公司正对准国内政企发展政务解决方案,降低群众使用门槛,协助智慧党建、政协。 随着全球基建通信的完善,企业通信部署逐渐从私有化向依托公网的公有化转移,市场得以下沉,规模增加,公司客 户群也从中小型延伸至中大型企业。

公司发展顺应行业需求,明确三条业务曲线,不断推陈出新: 2001-2004 年:业务初创阶段,定位企业 VolP 终端市场,入局国际市场。亿联网络于 2004 年成功研发基于 USB 的 Skype 电话终端而进入国际市场,奠定了公司网络通信终端的研发方向。 2005-2009 年:业务成长阶段,定位基于 SIP 协议的终端市场,初步建立自主品牌。公司提前布局基于 SIP 通 信协议的 VolP 终端研发、市场拓展,专注产品开发、上下游厂商协作。2010-2014 年:业务发展阶段,以技术创新为主,初步完成全球销售渠道的建设。

公司积极研发千兆系列产品, 适时推出视频电话及 DECT 无线终端,VolP 终端设备的市场份额持续扩大。 2015-2019 年:业务转型阶段,打造统一通信生态链,积极与头部科技公司合作。公司构建 VCS、软件终端及 云服务平台,相继推出 YMS、亿联会议、UME 平台,满足多元办公通信方式。 2020 年-至今:业务拓展阶段,推出云办公终端业务线和智慧会议室。新冠疫情催化了混合办公的发展,公司与 头部科技公司的合作落地,构建“平台 智能硬件终端”解决方案。(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

2、立足通信终端研发,结合云架构打造平台与终端融合方案

(1)桌面通信终端主要产品为 IP 通信的终端产品

公司桌面通信终端的主要产品为 IP 通信的终端产品,包括 SIP 话机、DECT 话机和 Teams 话机。产品凭借着广泛的 兼容性、稳定的质量,取得了系统集成商、运营商的青睐,并逐步形成自身的业务壁垒。 SIP:主要包括 T3、T4、T5 系列,针对运营商、呼叫中心、中小企业、中大企业、高端企业等不同市场形成差 异化的产品解决方案。公司 SIP 话机始终保持着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 DECT:主要满足固定场所特定范围内的无线通信需求,主要定位于商场、仓库、酒店及其他大型空间等对移动 办公通信需求较高的应用场景。 Teams:已成为微软在语音通信与智能视频领域的全球战略合作伙伴,与微软在音视频领域已达成深度合作,通 过一站式音视频产品共同为全球用户提供高质量、高效率的协同办公模式。

(2)会议产品为客户提供音视频“云 端”协同的一站式解决方案

亿联网络会议产品于 2020 年由公司先前的 VSC 高清视频业务发展而来,包括了云平台、软端到硬件终端,为客户提供音视频“云 端”协同的一站式解决方案。自 2018 年起,公司推出了亿联融合通信视频会议平台 YMS(Yealink Meeting Server)、亿联会议(Yealink Meeting)以及音视频融合通信平台 UME;搭配覆盖大、中、小型等不同会 议场景的智能会议室视讯终端 Meeting Eye 系列及等视频会议硬件终端;并于 2021 年推出了智慧会议室解决方案。 形成了更加多元、灵活、多方兼容的视讯方案,以服务更多的用户群体。全套解决方案均由公司自主研发,能够全面 保障整体解决方案的调优性能,确保更好的用户体验。

(3)云办公终端主要产品包括商务耳麦、便携式会议电话和个人移动办公摄像头

2020 年公司正式成立单独的云办公终端业务线,从研发、供应链、营销等环节全面加快对该产品线的投入。移动端 的 UME 或亿联会议可与公司的云办公终端设备对接,实现远程的快速、高效交流协作。商务耳麦兼具企业用户与个 人用户的双重属性,侧重双向沟通质量的保障及与统一通信平台的适配性,销售渠道中传统的“经销商-系统集成商” 的模式仍为主流渠道 2021 年公司已基本完善了 UH3X 系列有线耳机、WH6X 系列无线耳机等产品系列,并于 2022 年 1 月正式发布 BH7X 系列蓝牙耳机,进一步拓展了该业务线的产品品类和产品形态。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2)

3、公司治理情况

(1)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子公司布局清晰

创始人吴仲毅、陈智松、周继伟、卢荣富一致行动人构成公司实际控股股东,共持有公司总股本的约 52.5%,其中 董事长陈智松持有 17.29%的股份。总经理张联昌持有 7.87%的股份。公司拥有四家全资子公司,业务性质皆为统一 通讯终端的销售等。其中,截止 2021 年 12 月 31 日,Yealink USA 和 Yealink(Europe)为公司在海外投资建立的子公 司,对准国际业务,仅 Yealink USA 有 20 万美元的注资;亿联软件和亿联通讯技术于 2019 年底投资建立,分别有 7000 万和 4500 万人民币的注资。此外,公司对于凯泰亿联投资管理有限公司与亿联凯泰人工智能创业投资合伙企业 有 30%和 35%的持股。2021 年报告期内未有子公司营收报告。

(2)股权激励

公司上市以来分别在 2018 年 6 月和 2020 年 10 月年实行了两次股权激励。 2018 年 6 月公司实行了第一次股权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 109 万股,约占公告时公司股本 总额的 0.3649%。激励对象 86 人,包括两名公司高管以及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及公司董事会认为应当激 励的其他员工。 2020 年 10 月公司实行了第二次股权激励计划,拟向激励对象授予限制性股票数量 312.75 万股,约占公告时公司 股本总额的 0.5218%。激励对象 113 人,包括两名公司高管以及其他 111 名公司核心技术(业务)人员。

公司实施事业合伙人激励基金计划,以高目标牵引高层人员,推动公司长期健康持续发展。公司于 2021 年 6 月宣布 实行事业合伙人激励基金计划,激励计划的第一个运作周期为 2021 年-2025 年五个会计年度,激励对象为公司总监 或高级工程师及以上人员。具体激励形式为当公司年度经审计的合并报表营业收入同比增长率不低于 30%(含本数); 2022 年 6 月公司举行了第一次持有人会议,代表持股计划份额 2400 万份(2400 万元),持有人 9 人。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3)

4、财务分析

(1)营收和净利润实现快速增长

公司 2021 年实现营收 36.84 亿元,同比增长 33.76%,归母净利润 16.16 亿元,同比增长 26.38%。2017-2021 年, 公司营收 CAGR 达 27.64%,归母净利润 CAGR 达 28.59%。其中 2020 年受新冠疫情和美元汇率波动的影响,公司 业绩出现短期的波动,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同比有所下滑,其余年份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均保持较高增速。

随着全球新冠 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缓和,公司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业务开拓策略积极有效,取得了市场竞争力的持续提升、保持了 较高的盈利能力。 公司现有业务从桌面通信终端到智慧会议室再到云办公终端,满足企业用户个人桌面办公、会议室办公、个人远程移动办公三类场景的通信需求,以系统平台提供优质的使用体验,形成了不同办公场景下的智能硬件终端与系统平台相 适配的企业通信解决方案。报告期内,各业务线在新品推出和产品迭代升级方面均有所突破,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

分产品来看,2021 年公司桌面通信终端实现营业收入 25.47 亿元,同比增长 21.22%。2017 年至今,公司的产品 SIP 话机始终保持着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的位置,最新(2020 年)市场占有率为 34.3%。会议产品是公司目前第二大业 务线,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9.13 亿元,同比增长 72.77%,公司还新推出了面向未来协同办公的智慧会议室解决方 案。云办公终端 2021 年实现营业收入 2.21 亿元,同比增长 80.35%,完善了耳机产品品类。随着通信设施和技术的 发展以及疫情导致混合办公成为新趋势,未来会议产品和云办公终端业务领域将为公司构筑第二增长曲线。

分地区来看,公司在国外营收占比超过 80%,其中美洲营收占比 44.51%,欧洲营收占比 37.07%;此外,亚洲地区 也贡献了 18.42%的营收。公司 2017-2021 年营收地区占比基本维持稳定,亚洲占比 20%左右,美洲和欧洲占比约 80%。公司目前客户已遍布全球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位列全球前十大的电信运营商如美国的 Verizon、英国电 信、德国电信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4)

(2)毛利率高于行业平均水平

2017 年-2021 年公司毛利率均超过 60%,公司以产品设计及研发投入为核心,采取了轻资产的运营模式,将人力密 集型的产品生产环节外包给外协加工厂。同时,由于公司建设自主品牌、产品面向全球企业通信市场,因此,公司选 择更加高效的运营模式,即产品以面向通用市场的标准品为主,并采取经销商模式。以上因素,均使得公司拥有较高 的利润率水平。2021 年为 61.55%,同比下降 4.47pct,系原材料供应紧张及价格上涨、汇率波动等因素。 公司费用管控良好,拥有完善的管理体系和销售能力。2021 年销售费用率为 5.15%,管理费用率 2.63%,财务费用 率 0.58%,三项期间费用率均维持在较低水平且近几年波动不大。2021 年公司研发费用率高达 9.90%,持续保持高 研发投入。

公司保持长期高研发投入,构筑产品竞争力。2021 年,公司研发投入 3.65 亿元,同比增长 23.27%;研发人员数量 同比增长 25.18%,在公司总人数的占比为 50.12%。自上市以来,公司研发投入呈不断上升趋势,研发人员数量也 在持续扩大。

公司毛利率显著高于同行业平均水平。2021 年公司综合毛利率为 61.55%,高毛利率主要来源于 CT 搭载的软件、强 大的经销网络和外协加工的生产模式。可比公司毛利率方面,亿联网络(61.55%)和Cisco(64.02%)处于行业领先地位, 高于苏州科达(57.63%),会畅通讯(42.39%)和 Plantronics(44.95%)。

CT 研发驱动,高毛利率的软件占比较高,软硬结合实现统一通信生态。公司通过 SIP、DECT、VCS 等硬件 终端搭载各类软件终端及云服务平台的统一部署,建立统一通信生态系统。公司厦门研发中心分为研发管理 部、硬件研发部、软件研发部和测试部;其中软件研发部门下设六个团队,多于硬件部门的三个团队。公司 的桌面终端和会议产品都需要搭载硬件驱动程序、音视频算法、应用软件和协议;其中,(1)SIP 话机、DECT 无线终端硬件驱动与音频编解码为授权使用,协议、应用、编解码以外的音频处理为自主研发;(2)VCS 视频会议除操作系统 Linux 以外全部自主研发。公司投入大量资金研发出自己的音频引擎和视频引擎,为便 捷实现软件移植和平台切换打下良好基础。

公司产品销售以海外市场为主,拥有强大的经销网络。2021 年度公司的销售收入中欧洲和美洲市场的收入占 比 80%以上。在公司海外市场开拓过程中,经过多年积累已经建立起覆盖全球 100 多个国家的分销体系,主 要经销商与公司形成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是公司的核心竞争力之一; 公司坚持轻资产运营,将人力密集型生产部分外包,委托给外协加工工厂。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5)

(3)公司负债率较低,经营性现金流持续攀升

公司偿债能力强, 2021 年,公司流动比率 8.08,速动比率 7.04,资产负债率 10.89%,均处于行业领先水平。可比 公司资产负债率方面,2021 年,亿联网络资产负债率(10.89%)为可比公司最低水平,低于会畅通讯(14.44%),显著 低于苏州科达(47.66%)、Cisco(57.67%)和 Plantronics(103.03%)。公司拥有稳健的资本结构,有助于保持经营、扩 产和研发活动的顺利推进。

公司 2021 年经营活动现金流净额 11.07 亿元,持续维持高位;存货周转率 2.63 次,应收账款周转率 6.16 次,应付 账款周转率 3.93 次。公司现金流充裕,存货周转较快,账龄较短,营运能力优秀。公司股利支付率维持高位,公司 2021 年归母净利润 16.16 亿元,现金分红 7.22 亿元,股利支付率 44.67%,每股股 利 0.8 元。公司近五年净利润持续增长,盈利能力强,股利支付率始终维持在 40%以上,股利回报丰富,我们认为有 助于公司保持营收、净利润和股价持续增长的良性循环。

公司致力为股东持续创造价值。公司 2017 年首发上市,募资总额为 16.66 亿元;2017-2021 年,公司各年度均实施 现金分红,且分红额度持续增长,截至 2021 年末,公司现金分红总额达 24.74 亿元。上市以来,公司总计分红规模 大于融资规模,两者之比达到 1.5 倍。公司持续提高盈利能力,同时积极向股东派发红利,致力于不断为股东创造价 值。

二、SIP 话机行业规模稳步增长,公司出货量份额持续提升

1、IP 话机替代传统话机,SIP 协议更具优势,市场空间稳步增长

基于分组交换技术的 IP 数据网络电话以便捷性和廉价的特点逐渐取代了基于电路交换的传统电话,托管电话市场空 间扩大,行业需求稳定发展。IP 电话泛指采用 VoIP 协议的电话,VoIP 协议包括 H.323、SIP、MGCP 和私有厂商协 议。

随着企业通信技术的发展,IP 电话凭借成本低廉的特性成为桌面电话发展的必然趋势。而基于云的托管 VoIP 电 话通过将服务器等设施置于第三方数据中心或服务提供商,降低企业通信的维护与配置成本。 受新冠疫情的催化,企业办公对软件与云端服务的需求高速增长,IP 电话与 IP PBX、Skype 等会议软件及云端 服务的兼容性也驱动其成为商务办公人士的更好选择。由于海内外具有一定文化差异,欧美等发达地区的用户更 加重视个人时间和隐私,因而培养了区分办公通信与个人通信的使用习惯,桌面电话成为重要办公用品。在 IP 话机对传统话机的替代趋势下,行业需求稳定发展。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6)

SIP 协议具备多重优势,SIP 话机终端成为企业网络电话通信的首选。早期的 IP 通信协议体系分为 H.323 和 SIP 两 大阵营。前者侧重将 IP 电话作为传统的电信电话,协议较为封闭,系统自由度较小,而后者侧重将 IP 电话作为因特 网的一个应用,具有多重优势:

① 可扩展性强,SIP 服务提供商可以随意选择标准组件,开发者能使用通用的编程语言(如 Java)来创建应用程序, 且网络中基于 SIP 的旧设备不会妨碍新服务; ② 会话管理灵活,SIP 支持多设备进行功能调整,并能对多个会话参与方进行协商; ③ 开放性强和应用广,SIP 可以用于众多应用与服务中,包括交互式游戏、音乐和视频点播及语音、视频和 Web 会 议; ④ 易读取,由于 SIP 消息基于文本,因而易于读取和调适。SIP 电话主要厂商包括 Polycom、Cisco、Yealink、Snom、 Grandstream 等,其中 Cisco 的部分话机同时采用私有的 SCCP 协议,Avaya 早期话机也支持 H.323 协议。而 得益于 SIP 话机的多重优势,各主要厂商推出的产品趋向于以支持 SIP 协议为主。(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2、市占率提升和高端化是主要驱动力

公司从中小企业市场切入 SIP 话机赛道,经过十余年的海外市场开拓与品牌建设,市场份额占据全球第一。公司在 进入统一通信行业之初,Cisco、Avaya、Polycom、华为等占据大部分高端市场份额,而公司作为新品牌无法快速获 得市场认可,因而选择对价格敏感度较高的中小企业作为目标客户群体。这一定位与在位头部厂商形成了一定市场区 分,从而有助于公司在整个市场站稳脚跟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公司的各系列产品已获得欧盟 CE、美国 FCC、澳洲 RCM、巴西 Anatel 认证等多项产品准入强制认证。公司亦逐渐跻身头部厂商行列并在行业及企业消费群体中形成强 大的品牌效应。

越来越多的行业经销商、电信运营商如 AT&T、Verizon、英国电信、德国电信、法国电信等,以及 Broadsoft、Microsoft Teams 等统一通信系统平台商均愿意提供相应合作机会。公司通过积累大量客户资源,构建了其独有的竞争力。自 2017 年以来,公司以销售量计的市场份额持续位居全球第一,2020 年市占率从 19 年的 29.5% 大幅提升至 34.3%,yealink SIP 话机市占率(出货量)有望持续稳步提升。

(1)缤特力收购宝利通整合不及预期,亿联网络有望抢占高端市场份额

宝利通(Polycom):通讯行业巨头的陨落。宝利通(Polycom)成立于 1990 年,1996 年 4 月 29 日在纽约纳斯达 克上市,是全球一体化协作通讯的领导者。1992 年,宝利通推出了全球首款会议电话,1998 年通过收购 Viavideo 进入视频市场,2002 年宝利通中国部署了全球最大的 IP 视频通信网络,并在 2010 年前后与微软、HP 达成战略合 作。宝利通的传统客户以运营商及大型企业客户为主,且市场占有率较高,提升空间有限。宝利通的业务中心为视频 会议系统, 2010-2015 年间统一通信集团设备(包括会议电话、RealPresense 办公会议解决方案、全景式远程视频 解决方案)占其销售收入的 60%以上。

2015 年,宝利通以 21.7%和 30.6%的全球 SIP 电话终端市场销售量和销售额份额稳居双榜首。虽然彼时宝利通的市 场份额依然领先,但在大型企业市场,宝利通面临华为、思科等企业科技转型的巨大市场竞争压力;在较为饱和的中 小型企业市场,宝利通的高价格高成本部署及让其缺乏竞争力。2011-2015 财年,宝利通的营收以-2.5%的 CAGR 持 续下降,净利润以-15.1%的 CAGR 下降。2019 年,宝利通在 SIP 话机市场的份额仅为 17.5%,而亿联网络则增至 29.5%。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7)

Poly:缤特力并购宝利通,持续整合,净利润尚未转正。2016 年,由于高债务和现金流压力,宝利通寻求资金支持, 终止了与加拿大电讯供应商 Mitel Networks 的合并交易后,被 Siris Capital 以 20 亿美元的价格收购。 2018 年 7 月 2 日,全球耳机领导厂商缤特力(Plantronics)在净利润持续下降时斥资 20 亿美元收购了宝利通,合并后新公司名 为 Poly。2016 年起,办公产品开始搭载内置蓝牙,导致缤特力的传统办公电子用品需求减少;缤特力希望通过此次 收购提升在 UC&C 市场中的市场份额,专注于用户在多场景下的语音、视频、内容和云解决方案。收购后,Poly 的 主要营收驱动来自于宝利通的服务、语音、视频产品。但本次合并结果不如预期,2018-2021 年期间 Poly 的业绩持 续亏损。2022 年 3 月 18 日,惠普(HP)宣布以 33 亿美元收购 Poly,以增强其在混合办公领域的竞争力,目前仍 处于整合阶段。

亿联网络开发产品进军高端市场,抢占 Poly 高端份额。统一通信最初定位于高端市场,宝利通、Cisco、华为等公司 为高端市场主要代表。随着市场不断下沉,宝利通高售价、高成本、专注于技术解决方案和附加值服务的业务模式让 Poly 难以进入低售价需求的中小型企业市场。亿联网络则拥有价格优势,并于 2018 年起先后与微软、Zoom 等企业 成为战略伙伴并落地服务方案,针对高端企业推出 T5、T4 系列话机。此外,Poly 优势产品商务耳麦的营收减少、市 场份额减小,2020 年营收同比降低 15%;而亿联网络自 2020 年进入商务耳麦市场,以商务耳麦为主的云办公终端 业务线营收持续增速,2021 年实现营收 2.21 亿元,同比增长 80.35%。

(2)高端话机系列推动 SIP 毛利率持续提升

公司高端 SIP 话机产品系列推动产品销售结构的改善和毛利率的提升。T2 与 T3 系列 SIP 话机对标中小企业,为客 户打造高性价比的极致商务通话体验,公司也不断推出音质更好、附带功能更多的新产品以巩固中小企业市场。公司 于 2018 年推出的 T5 系列话机与 T4 系列话机服务于高端市场,其中 VP59 作为亿联旗舰级智能视频电话,配备高分 辨率大尺寸触控显示屏和即插即用式摄像头,构筑全新协作环境、丰富用户需求场景,提供个性化工作体验,在音视 频性能上也足以媲美 Polycom、Cisco 等头部厂商的高端产品。

近年来,T5 与 T4 系列话机的销售占比逐渐提升,有效推动了公司产品的销售结构与毛利水平的改善。 2019 年,T5 系列产品销量达到 36.32 万台,收入占比自产品推出以来提升至 12%,SIP 话机业务毛利率达 64.89%, 同 2018 年相比增加 4.33pct;2020 年毛利率水平进一步提高至 65.84%;21 年公司 SIP 话机业务毛利率虽然下 降 3.44 个百分点至 62.40%,但仍维持在高毛利水平。 毛利率下降原因系公司报告期内经营受到原材料供应紧张及价格上涨、汇率波动等外部不利因素的挑战,但公司 采取了各项措施积极应对,例如积极寻找、筛选更多的供应商提供原材料并研发产品替代方案以适配不同的原材 料。扎实的整体研发能力和各部门完善的协调配合能力使公司在复杂的宏观环境下仍然取得了市场竞争力的持续 提升、保持了较高的盈利能力。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8)

(3)海外 SIP 话机行业具备独有的进入门槛

技术门槛:音视频相关的消噪、传输等技术需要持续多年、高度专注的研发积累,公司自主研发而掌握了基础音 视频处理技术,避免了对上游专用芯片厂商的依赖,从而具备一定技术和成本优势; 品牌认知度及忠诚度:企业通信系统对于产品的稳定性和运行效率有较高要求,因而企业用户更倾向于富有经验 且知名度较高的 SIP 话机制造商。此外,由于企业通信产品需要系统与终端的兼容与适配,针对扩容或周期替换 需求,企业用户也更愿意选择既有品牌。因而龙头厂商具有更高的品牌认知度与客户忠诚度;

产品认证及准入资质(强大的销售网络):通信产品的认证与销售具有一定壁垒:一方面其性能要符合行业通用 的技术标准,另一方面,终端厂商将产品销往不同国家及地区时需要满足其对公司运营模式和股权结构的相应要 求,这将极大地增加新进入者的时间与资金成本。

厂商还需具备个性化的客户服务能力,对销售体系进行精细化管理才能准确把握客户需求以获得供应权。因 此要进入该行业,不仅需要产品与技术的积累,更要有布局广泛、规模化、系统化的营销网络并获得与各大 平台、运营商的合作机会;2007 年公司建立自主品牌 Yealink,开启海外拓展之路。目前海外已成为其主要 销售市场,份额达 90%,通过 20 余年在全球建立起包括代理经销商、技术合作伙伴、运营商平台在内的生 态伙伴体系,在 140 多个国家和地区发展核心代理商超过 100 家,多款产品获得微软、Zoom 等领先平台商 认证并达成战略合作。

成本效率与竞争:SIP 电话终端提供商之间的持续价格竞争将压低整个行业的利润率水平,降低新进入者的进入 意愿,因此对于新进入者来说,投资回收期过长、利润率较低及难以增加市场份额将成为其面临的主要门槛与挑 战。(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9)

三、VCS 借势云视讯平台高速成长

1、行业层面:云视频是未来,软硬一体是趋势

视频会议系统主要分为传统视频会议与云视频会议,其中,传统视频会议系统包括硬件视频会议与软件视频会议系统, 需要配置网络和 MCU(多点控制单元)、摄像机、终端等硬件设备,更加契合专业会议室需求;随着云服务的发展, 大部分客户更偏好部署成本与维护费低、易拓展、覆盖终端形式更多的云视频会议系统。

疫情爆发后全球居家办公的需求迅速上升,因疫情催化带来的刺激,视频会议的需求提前爆发增长,且增速愈发 大,推动整个视频会议行业的发展,云视频会议厂商核心受益。疫情期间,云视频会议平台抓住机遇,以免付费 迅速积累客户,加速中小企业用户基础建立。微软 Teams 在中国市场面向企事业单位提供为期 6 个月的全球版 免费服务;Zoom 疫情期间免费提供不限时长版本;腾讯会议疫情期间免费支持 300 人不限时会议。从用户数来 看,微软 Teams 21 年月平均日活用户达到 2.5 亿人次;腾讯会议于 2019 年 12 月 25 日上线,上线 245 天后用 户数突破一亿,成为最快超过 1 亿用户的视频会议用品。

疫情 技术迭代催化云视频会议产品向中小企业渗透。视频会议在欧美大型企业和大型集团的普及率较高,但是 价格比较昂贵、部署比较复杂。不过随着生产工艺逐渐改良,在生产成本降低的基础上,视频会议将会一步步地 向中小企业渗透,视频会议依然存在巨大的发展潜力。

疫情后时代混合办公增加,云平台搭载硬件终端引来新增长。疫情之后,庞大的视频会议用户群体回流至办公室,据 微软“2021 年工作趋势指数”,受疫情期间对视频会议的认知及需求提升,混合办公成为引领全球现代工作文明变革 的新常态。云视频会议厂商通过搭载 Poly、罗技、亿联网络等终端硬件产品以提高用户的会议体验。微软 Teams、 Zoom、腾讯会议均以认证硬件终端的方式打造一体化视频会议及智能会议室,从摄像头、会议平板、音响到个人办 公终端争做无缝集成,让企业客户在家、会议室、差旅途中都能享受跨空间、跨设备的沟通协作体验。

各大云会议龙 头持续以搭载硬件终端打造混合办公,渗透企业长尾用户,有望在疫情后时代实现二次业绩突破。根据市场调研,截 至 21 年 7 月,会议室内只有 4.8%部署了视频会议功能, 95.2%还是依靠音频会议。我们认为认为亿联网络将会得到 行业上升期时所带来的红利,未来业绩很有可能会上升到一个新的台阶。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0)

视频会议市场过于拥挤,无法仅仅通过应用程序订阅赚钱。保持用户的持续黏性,并获取更多用户,必须通过硬 件提升体验。云视频会议龙头微软 Teams、Zoom 等企业则在疫情开始后快速占据市场,通过认证终端产品打造 完整会议方案,据 Global Market Insights 测算,2020 年占比分别为 14.5%和 12.7%。根据 Owl Labs 2020 年 统计,500 人以上的企业中,64%选择使用微软,而 500 人以下的企业中,72%选择使用 Zoom。

(1)微软 Teams 通过其 Office365 应用引流,完成原始用户积累, 21 年被全球“财富 100 强”企业中的 90 家 采用,用户数超过 1 万人的组织 2700 家。随后,Teams 与 11 家硬件合作伙伴深入合作,推出“Teams 硬件 设备”的 Microsoft Teams Rooms(MTR)智能会议室解决方案,在官网供用户按设备或按场景查看具体硬件终 端的合作伙伴与产品,主要包括 Poly、Logitech、亿联、Crestron 等品牌。其中,亿联的 MeetingBar A20 被列 入 Teams 会议室类别下唯一精选产品。

(2)Zoom Meeting 云会议软件拥有丰富的协作功能及低门槛的移动端使用,Zoom Rooms 是基于软件的会议 室解决方案,致力于打造更高效、便捷的办公体验。2020 年 7 月,为了实现更专业的混合办公环境,Zoom 宣 布推出“硬件及服务”(HaaS, Hardware as a Service)产品,建立第三方实验室并合作硬件品牌,在官网进行 认证硬件的推荐,主要包括 DTEN、Logitech、Neat、Poly、亿联等品牌。

市场空间测算:根据 Frost & Sullivan 数据显示,2021 年全球总共有 9000 万间会议室,我们预计 2025 年视频会议 功能的渗透率将增长至 11.5%左右。假设:(1)按 Zoom 的 HaaS 设备大中型及小型月租金;(2)大中型、小型视频 会议室占比 30%与 70%估算,21 年全球视频会议硬件终端市场规模约为 353.1 亿人民币,到 2025 年将提升至 565.3 亿元人民币。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1)

2、公司层面:高性价比硬件配套生态客户快速开拓市场

(1)高产品性能 性价比优势

在海外会议视频会议终端市场,思科、Poly、华为、Avaya 等企业为亿联网络主要竞争对手。

① 思科(Cisco):从硬件终端到 Webex 云端应用,适配各类空间会议。思科以硬件设备起家,2007 年收购 Webex 后发展视频会议云系统,与其硬件终端结合,实现视频会议软硬件一体化方案,在政府,教育,金融,政府,医 疗,制造业等领域有运用。思科的视频会议产品系列包括 Webex Desk、Webex Board、一体化会议室方案 Webex Room、TelePresence SX系列等。Webex强大的功能和集成的产品组合和可提供灵活的视频会议通信解决方案, 从个人智慧空间到小中大型会议室,从简易到高端全覆盖。如今,思科与福特合作,将 Webex 的会议系统拓展 至了车载空间,不通过触屏或查看设备也可在车内参与会议。作为行业龙头,思科具有技术优势,思科 TelePresence SX80 是业界首批支持 H.265 的产品。此外,其会议产品基于集成的基于智能网络的端到端架构, 具有高安全性、可靠性。

② Poly:宝利通与缤特力技术结合,多产品获名企认证,但整合不及预期,未来市场仍需持续关注。Poly 的视频 会议业务主要来自于宝利通的硬件终端,同时结合了缤特力的领先降噪技术,实现硬件产品的高性能。Poly 的视 频会议产品系列包括 Poly Studio、Poly G 系列及鹰眼摄像头等附件产品。Poly 的多个视频会议产品被 Zoom 及 微软 Team 认证,并可兼容腾讯会议、GoToMeetings 等云视频会议软件。

③ Avaya:视频会议终端性能优但功能少。Avaya 的 Scopia 视频会议基础架构可与其他基于标准的视频端点实现 可扩展、经济高效的互操作,支持各类会议场景中所用的视频会议室系统、台式机和移动应用程序。但是,Avaya 的视频会议解决方案偏向平台和基本协议,端点设备少且功能不足。

④ 亿联网络:终端产品、渠道构建完善,性价比高,通过微软、Zoom 认证。亿联的视频会议硬件产品包括 MeetingBoard 会议平板、MeetingEye、VC 系列视讯终端等,多以成套形式提供。此外,公司与微软、Zoom、 腾讯的深度合作已落地,推出专属会议室配套方案。公司在海外市场专注于硬件,搭载 Zoom、微软的云平台产 品打包出售,避免涉足数据及云业务在海外产生安全性隐患。

根据产业调研,目前海外有两种合作模式,一是一 次性付终端费用,然后按月收取服务费;另外一种是直接按月付服务费,约定好付款月数,终端免费。 亿联注重技术研发,具有音视频及图像处理领域的高技术壁垒。2020 年公司研发投入同比增长 53.93%,2021 年研发人员 870 人,数量同比增长 25.18%,占公司总人数 50.12%。公司目前已有厦门、杭州、深圳三大研发 中心,拥有独立的 EMC 实验室、音频实验室、可调混响实验室等国家级声学实验室,获得世界领先音视频及图 像等核心技术专利。

(1)硬件性能方面,亿联的 MeetingEye 视讯终端集成人脸检测、声源定位、语音追踪等多 项 AI 技术,逐渐向高端市场进发。(2)价格方面,亿联的 MeetingBar A20(小型会议室)、A30(中型会议室) 对标同样获微软 Teams、Zoom、腾讯会议认证的 Poly Studio X30、X50 产品,搭载 Zoom 使用一月的价格较 Poly 低 6%-20%、6-30 美元(约合 38.6-192.9 元人民币)。

此外,亿联网络当前所采取的是来料加工的外协生产模式,简单来说就是仅仅只需要支付原材料采购费用以及外 协加工费用,这样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亿联网络的成本。最为重要的是亿联网络与合作公司的地理位置较近, 不但可以节约运输成本,还对外协厂商的管控十分有利。同时,就生产环节上面,公司会派遣与之相关人员到现 场进行监管生产,让外协厂商产出的合格率超过 98%,将材料的用料节省下来。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2)

(2)微软、Zoom、腾讯依次切入

公司与微软、腾讯、Zoom 等云巨头加紧合作,硬件产品有望搭载主流云视频会议供应商打开长期快速增长态势。目 前公司海外视频会议产品的主要收入都来自于 Teams,未来伴随着 Teams、Zoom 搭载硬件终端的解决方案在线下会 议室渗透率的持续提升,公司视频会议产品的收入规模将迎来较大发展空间。

1、微软(Microsoft):混合办公的倡导者和实践者

微软借助 Microsoft Teams 协作平台专注研发软件和打造标准化会议室, 强调云平台软件和视频会议应用需要通过认 证硬件终端制造厂商形成完整生态。截止 2021 年末,Teams 全球月活用户总量可达 2.5 亿人次。微软 1993 年开始 提供视频通话服务,2011 年打造 Skype for Business。2016 年微软以 Skype for Business 为基础,集合 Office 365 功能,推出高集成度云协作平台 Microsoft Teams,该软件能与 Microsoft 其他办公软件结合,如:可通过一键将 outlook 中日程会议加入 teams 中,提升办公效率。2019 年 7 月微软宣布 2022 年停用 Skype for Business,将用户逐步 转移到功能类似的 Teams。 Yealink 自 2015 年切入微软生态,同微软深度合作开发 Teams 音视频硬件设备,目前公司海外视频会议产品主要收 入均来自于 Teams:

2015 年亿联成功研发适用于 Microsoft Skype for Business 平台的系列产品,2016 年亿联 T4 系列全话机通过 Skype for Business 认证,成为 Skype for Business IP Phone 市场唯四通过认证厂商之一(其他三家为宝利通、 Audiocodes 和 Crestron)。经过长周期且高壁垒的认证体系,2018 年公司正式进入微软 Teams 体系,携手发 布智能语音协作和智能视频会议设备,成为微软全球音视频战略合作伙伴。目前公司是微软最高级别硬件合作伙 伴,是唯一一家在桌面电话机、会议电话机、会议室系统、耳机、扬声器及摄像头六个板块均达到 Teams 认证 要求且覆盖 Teams 全产业链的公司,为微软打造专属 Teams 视频会议解决方案 MVC 系列。

收入规模测算:随着微软生态的搭建,Teams 月活人数持续上升,19-20 年受到疫情影响,公司订阅用户数量从 2018 年的 6000 万日活高速增长至 2021 年 7 月的 2.5 亿户月活;伴随着订阅用户数的高速增长,Teams 产品所 覆盖的机构数量也持续提升,从 2018 年的 30 万家增长到 2021 年的 65.5 万家,因此对应的会议室规模也同步 实现了快速增长,预计 21 年达到 786 万间;21 年亿联会议产品收入规模为 9.1 亿元,假设 60%来自于海外市 场,其中 95%来自于 Teams,对应 5.19 亿搭载 Teams 的硬件产品的收入;根据产业调研,亿联单套会议室设备 价格从 4000~40000 不等,A20-A30 设备均价在 20000 元人民币,对应 2021 年亿联所覆盖的会议室数量仅为 2.6 万间,较 Teams 所覆盖的百万级别的会议室数量仍有较大发展空间。(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3)

2、Zoom:疫情下云视频会议平台后起之秀

与 Microsoft 类似,Zoom 同样专注平台软件开发以及需要和硬件供应商合作打造生态。不同之处是,相比 Teams, Zoom 通过聚焦中小企业和特色背景进行差异化竞争,截止 2020 年 4 月,据统计 Zoom 是使用度最高的线上视频会 议软件,每日参会人数可达 3 亿人次。 Yealink2019 年切入 Zoom 合作,2020 年认证成为 HaaS 服务供应商,目前 Zoom 侧收入体量较小,未来伴随着 Zoom 对中小型企业会议室渗透率的提升,ZVC 系列产品收入有较大提升空间。

2019 年,Zoom 和亿联共同合作打造智能硬件服务,2020 年 7 月 Zoom 推出 Hardware as a Service(硬件即服务),认证亿联成为所有 Zoom 硬 件及服务产品供应商(其他三家为 DTEN、Neat、Poly)。根据 Zoom 的官方介绍,客户可以通过订阅,来部署会议 室的各种“硬件”,付费方式是固定月租价格。用户通过电话和会议室的选项,可以进行订阅服务。价格上,Zoom Phone 计划为每月 5.99-60 美元;Zoom Rooms 的硬件服务费是每月 75-200 美元。目前亿联为 Zoom 打造专属 Zoom 的会议 室解决方案硬件组合 ZVC 系列。

3、腾讯会议:国内云视频会议平台龙头,助力快速升级会议室

腾讯会议作为 SaaS 领域重量级“选手”,通过将硬端的高清视讯体验与软端的弹性服务方式认证互通,形成满足不 同场景应用需求的解决方案。目前腾讯会议用户超 2 亿,全年会议次数高达 40 亿次。 亿联与腾讯会议合作,打造腾讯专用款会议室解决方案,其中内置腾讯会议原生软件,实现腾讯软件 亿联硬件一体 化。同时,双方还于 2021 年 7 月 22 日年推出视频会议一体机解决方案 A20/A30,结合腾讯会议软件平台连接、协 作优势与亿联硬件设备优势,推动“云端协同”,以满足企业中小型会议室的协作需求。用户可通过腾讯会议官网租用、 根据官网提供的经销商购买相关认证亿联产品。

(3)优秀的供应链管理和风控能力

① 从上游芯片供应来看,海外芯片短缺成为全球市场困境;亿联网络积极采取“广开源”的芯片采购策略,自研技 术搭载国产芯片。Intel、德州仪器、高通等海外芯片厂商为海外视频会议企业的主要供应商,其均从去年起提示 全球芯片需求高但供应停滞。2022 年 4 月底,Intel CEO 表示,芯片短缺将会持续到 2024 年;主要搭载 Intel 芯片的Poly也于2021年上半年提出关于芯片短缺的警告,并表示虽会在短期内缓解,全球供应链也会持续紧张。 华为作为被多国政策限制的中国厂商,在国际市场中的芯片供应、数据存储方面面临更大困难。为避免全球芯片 压力,亿联网络加大研发投入开发国产芯片,执行不同地区、不同产品多芯片的策略,而非简单的国产化替代。

② 从厂房布局来看,海外企业多地厂房生产存在海运和成本压力;亿联网络集中于厦门。根据 Poly 2021 财年年报, 作为美国公司,其主要的生产遍布墨西哥与亚太地区的多家工厂,分发中心遍布墨西哥、中国、泰国等 5 个国家, 成本损耗增加。疫情与国际贸易争端之下,公司面临多地持续高昂的运输、燃油、员工费用及海运压力。 亿联 以产品设计及研发投入为核心,轻资产运营,将人力密集型的产品生产环节外包给厦门本地的外协加工厂。公司 的生产研发业务位于中国境内,货物从厦门港发货。

③ 从下游经销商来看,海外厂商对下游政策变化较大,亿联对于下游经销商的管理稳定。收购宝利通后,Poly 的 产品合并、经销商合并、产品迭代加速均影响了与经销商的合作。根据产业调研,亿联的经销商模式稳定,主要 经销商已经合作十年以上,且前十经销商均与公司签订长期协议。随着综合办公平台的推进,公司经销商未来角 色或不止于垫资和库存。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4)

四、商用耳机有望通过渠道和技术复用打开新空间

(1)商务耳机具备双重属性,云办公终端市场持续扩大

公司于 2019 年推出少量云办公终端产品,2020 年设立云办公终端产品线。其中,商用耳机与消费耳机相比,具有 多种特色,需要兼顾企业用户与个人用户双重属性,应用场景有呼叫中心、办公室、移动场景等。商用耳机与消费耳 机的主要区别在于: ① 适用场景不同:由于商用耳机主要应用于企业办公场景下内外部的高质量通信,同时涉及使用者及通信对象,因 而更注重“全双工”设计,需要保障拾音质量、麦克风降噪及长时间使用的可靠性;而消费耳机主要应用于音乐 娱乐,更注重宽频、听筒降噪等; ② 部署方式不同:商用的云办公终端作为企业通信的组成方案之一,通常搭配统一通信平台共同使用以取得更好的 交互体验,因此,商用产品将注重于与相关平台的认证对接,以便硬件终端直接调取软终端的相关功能,而消费 型产品一般不具备该兼容性。

随着统一通信的发展,与统一通信平台配套使用的云办公终端市场应运而生。1)云会议服务和远程协作办公模式成 为新趋势,新冠疫情进一步催化混合办公需求。企业员工在办公室、家中或差旅途中等灵活场景下对高效的沟通协作 需求加速了企业的数字化转型和商务耳机市场的扩大;2)商务耳机产品功能和应用场景多样,能够满足商务人士在 移动场景、嘈杂环境下的频繁话务需求,且先进的主动减噪、听力保护等技术使商务耳机更具竞争力。据根据 Frost&Sullivan,截至 2020 年全球商务耳机市场规模为 19.8 亿美元(约合 132.8 亿元人民币),预计 2020-2027 年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速为 12.2%,2027 年达到 44.4 亿美元(约合 285.5 亿元人民币), 2020-2027 年出货量的复 合增速将达 15.3%。

(2)寡头格局松动,亿联有望突出重围

两大巨头占据商务耳机市场,竞争格局有所松动。根据 Poly 的官方介绍视频,2018 年,Poly 占据全球商务耳机 48.3% 的市场份额。Plantronics 在 2018 年收购 Polycom 后,由于业务及经销渠道整合不佳,Polycom 经营稳定性受到较 大影响,2019Q4 耳机业务收入与市场份额首次被 Jabra 赶超。据招商证券测算,2019 年两大巨头占据全球商务耳 机市场 90%以上的份额,2020 年这一指标有所下降。公司有望瞄准时机,凭借性价比更优的产品加速开拓市场,有 望占据更多份额。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5)

① 缤特力:深耕商务耳机市场 60 载,受累于 Poly 整合业绩不及预期 公司成立于 1961 年,1994 年 1 月 19 日美国纳斯达克上市,是全球领先的音频通信企业,主要产品分类为商用耳机和 消费类耳机,搭载蓝牙、UC、降噪等技术。缤特力产品获多个主流语音平台认证,包括微软 Teams、Skype for Business、 Zoom、谷歌云等。

收购宝利通,缤特力/Poly 商务耳机业务发展减缓,被 Jabra 反超。合并宝利通后,Poly 专注于用户在多场景下的语 音、视频、内容和云解决方案,其主要业务由宝利通贡献。收购前,FY2014-FY2019 间缤特力商用耳机业务的 CAGR 为 2.5%,但是由于整合过程中经销商的流失、上层管理不当、产品合并的技术性问题,商用耳机于 2019 年首次出现 营收下滑,下降了 0.9%。2020 年,虽然疫情对商用耳机业务的正向影响,据 Frost&Sullivan 统计,整体市场较 2019 年增长 40.2%,但是缤特力商用耳机业务仅增长 14.8%,并于 2021 年同期下降 2.5%。缤特力业绩下滑之际,Jabra 商用耳机业务实现反超,2019Q4 起至今超过缤特力成为行业第一。

② Jabra:跃升耳机行业第一,主营欧美市场 Jabra 专注于音频设备,为客户在不同场景下提供优质的统一通信体验。公司成立于 1983 年,2000 年加入拥有 150 余年历史的大北欧集团(GN Store Nord)成为其音频业务部门(GN Audio)旗下的主要耳机品牌,是音频和通信解 决方案的领导者。公司的有线、无线和真无线耳麦、免提电话和视频会议系统三大产品矩阵满足消费者和企业客户的 不同产品需求。同时,公司根据客户需求个性化定制音频和视频整体解决方案,满足个人远程办公、会议室办公、教 室教学等多种场景下的通信需求。

近五年 Jabra 商用耳机营收规模快速增长。根据测算,2017-2021 年,公司商用耳机营收规模 CAGR 达 27.35%,实现高速增长。2021 年实现商用耳机营业收入约 10.64 亿美元,同比增长 19.70%,增速相较于 2020 年的 40.19%有明显下 降。2021 年增速下降主要是由于 2021 年下半年全球供应形势严峻,影响了部分零部件的供应,由于交付延迟和部分 合同交付解除,对销售收入产生了负面影响,因此进入 2022 年时有大量订单积压。

进军视频协作领域带来强大未来动力。除了传统的企业级耳机市场,GN Audio 正在进军视频协作的高增长市场,2019 年,GN Audio 收购 Altia Systems 并推出首款视频产品 Jabra PanaCast,2021 年 9 月,公司推出全球第一款专为疫 情后的“新常态”时代孕育而生的智能音视频设备 Jabra PanaCast 50。通过结合传统耳机业务和新兴视频业务为客 户提供一体化音视频解决方案,公司有望迎来新的业绩增长点。 此外,Jabra 携手主流通信与网络公司,打造高品质沟通与协作体验。

Microsoft:公司与 Microsoft 密切合作,Jabra 设备已经过 Microsoft Teams 认证,符合 Microsoft 开 放办公的要求。产品无缝集成,专为 Microsoft Teams 线上会议设计的解决方案,提供高质量音频和视频。 Cisco:Cisco 是全球领先的网络解决方案供应商。数十年来,Jabra 携手 Cisco 不断创新,目前已 100%兼 容 Cisco 有线、无线或移动设备,为整个 Cisco 协作组合提供最佳的声音体验。 Avaya:Avaya 在信息处理技术和呼叫中心领域居世界领先地位。Jabra 是“Avaya Dev Connect 认证技术“合 作伙伴,这是 Avaya Dev Connect 计划中的最高级别。Jabra 耳机支持 Avaya 统一通信、视频协作和呼叫中 心解决方案,提供即插即用连接和一流的音频质量。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6)

③ 亿联网络:2019 年切入商务耳机市场,产品矩阵不断丰富 公司的商用耳机产品以价格较低的连线款为主,同时在 2021 年推出蓝牙和无线款耳机以适用移动办公场景和高端商 务人士需求。 与缤特力和 Jabra 两家商务耳机龙头厂商的产品相比,公司的 YHS 与 UH 系列连线款耳机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 且功能齐全,适用于企业办公与呼叫中心客服场景,更受重视性价比的中小企业用户青睐。(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此外,公司于 2021 年到 22 年 1 月推出的高端商用耳机产品 WH6X 系列与 BH7X 系列使公司的商务耳机产品矩 阵臻于完善,弥补了无线和蓝牙耳机的空缺。其中,搭载 Hi-Fi 级别 Qualcomm aptX audio 数字音频算法的 BH76 蓝牙耳机能够使用户获得高清无损的专业音质,真实还原声音细节。此外,BH76 支持四级智能 ANC 降噪(标 准降噪、高级降噪、人声通透、完全通透),用户可根据不同使用场景和需求,自定义最佳降噪体验,相比 Polycom 旗下 Voyager Focus2 系列三个级别的 ANC 降噪,性能更优。此外,长达 40 小时的续航能力也使 BH76 蓝牙耳 麦在满足短途出差、长途旅游或长时间通话等严苛使用需求上更具优势。

(3)公司有望复刻 SIP 话机的技术与渠道经验,打造商务耳机价格优势

统一通信时代催生设备更迭需求,公司商务耳机凭借 SIP 话机音频技术打开新的市场空间。得益于公司在音视频技 术上的研发积累,在平台对接方面经验丰富,且在产品设计上能较好把握市场需求,因而商用耳机可以复用 SIP 话机 的部分音频技术,同时在更小的体积上实现同等优质的通话性能,确保用户在移动办公场景下的高品质通话体验。T4、 T5 系列 SIP 话机的音频处理技术采用公司自研隔音罩技术,能够根据算法形成虚拟的封闭空间,智能屏蔽空间外的 杂音。而 WH 系列 DECT 无线耳机和 BH 系列蓝牙耳机在降噪性能上沿用这一技术,实现精准的自动背噪屏蔽,同 时搭载降噪麦克风和尖端声学技术,实现耳机的回声消除等,提供清晰准确的通话拾音和优质音频体验。

公司的商务耳机其凭借广泛的兼容性有望复刻 SIP 销售渠道。SIP 话机作为成熟业务,公司在全球范围内建立了稳定 的渠道分销体系,覆盖 106 个国家和地区。公司的商务耳机能够满足用户使用不同电话会议平台的需求,其开放性沿 袭 SIP 话机,兼容多个主流云视频会议平台,如微软 Teams、Skype for Business,且耳机部署方式主要通过搭配统 一通信平台实现企业通信,因此其与 SIP 话机相比同样注重与相关平台的认证对接,用户重叠度较高。

而公司是国内 唯一凭借 SIP 话机产品的优质性能获得微软 Teams、Zoom、腾讯会议三大巨头认证的品牌,商用耳机可凭借已有的 强大客户认可度与品牌知名度进行推广,实现对 SIP 话机分销商、平台商和运营商渠道的复用。此外,公司的商务耳 机同样适用于品牌自有的话机,在与公司的 IP 话机连接后可实现深度兼容,甚至达到音频优化和功能强化的效果, 进一步确保优质的通话体验。因此,公司可结合 SIP 话机的稳定的销售渠道及其坚强的销售能力进行商务耳机产品的 推广。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7)

五、不利因素逐步出清,供应链压力和市场需求持续恢复

随着全球新冠疫情带来的影响逐渐缓和,公司市场需求持续恢复,业务开拓策略积极有效。公司三条业务线在产品迭 代升级和新品推出方面均有所突破,产品竞争力不断提升:桌面通信终端持续对产品进行更新换代;会议产品亿 联云视讯全面升级,并新推出了面向未来协同办公的智慧会议室解决方案;云办公终端推出了有线及无线耳机、摄 像头、专业级宽频话务耳机等多款新品,进一步完善了产品矩阵。2021 年,虽然公司经营受到了原材料市场供应 紧张及价格上涨、国内外疫情、汇率波动等客观不利因素的影响,但公司积极加强供应链管理,各项业务稳步推 进,整体经营保持稳健增长。

1、“开源策略”有效应对缺芯,22 年原材料价从高位有降

面对全球性问题-缺芯,公司采取更积极的措施,一是采用“开源策略”,加大研发端投入,将音频技术做到底层, 最大范围可适配仅满足基础运算芯片(公司目前已储备较多国内、国外、主流以及非主流的芯片);二是基于公司的 产品竞争力/品牌影响力,供应商会给公司优先供货。2022 年原材料价格较去年高点有所下降。根据草根调研, 21Q4 原材料价格上涨趋势有所缓解,目前仍有部分小物料供应紧张,大物料供应基本满足,公司在 21 年 5 月和 9 月做了 2 次调价,预判今年原材料的价格会稳中有降。但因消耗库存原材料仍需要一定时间,所以预计原材料价格下降短期 内不会体现在财报上面。

2、疫情常态化带动市场需求恢复,公司积累系统性应对机制

需求侧:全球进入“与疫情共存”的新阶段,复工复产进展顺利。因感染和疫苗获得免疫力的情况,预计 2022 年疫 情对于全球范围内经济活动的制约相较 2021 年下降,预计有更多经济体重启经济、开放边境、选择与疫情共存的模 式。美国日均新增确诊病例持续下滑,已重新开放边境。港口实行 24 小时全天候运营,复工复产进展顺利。

从宏观来看,疫情逐步常态化,市场需求持续恢复。2020 年疫情刚爆发时对公司影响较大,主要来源于没有复 工复产,以及线下部署和海外销售受到影响,但目前公司已经习惯同海外客户进行线上沟通。伴随着疫情常态化, 欧美国家逐步取消严格的管控措施,并且经济恢复程度、企业复产率数据表现尚佳,目前整体市场需求持续恢复, 总体对公司产品销售有正向促进作用。

分产品线来看:三条产品线恢复情况较为乐观,SIP 话机稳健增长,会议产品可持续增长空间较大。SIP 话机: 部分办公产品被云办公替代,但主流办公方式仍以线下为主,作为必需品-话机产品线整体处于稳健增长状态; 会议产品:疫情期间会议软端平台使用率较高,但回流到办公室后,企业对企业数字化转型有更新的认知,部 署线下会议室需求提升。目前国内外会议部署的渗透率均较低,会议业务可持续增长空间较大。云办公终端: 疫情作为催化剂整体加速了行业发展,疫情之后行业增速回落到正常区间。但云办公终端应用场景广泛,除远程 办公外,小型会议室、桌面办公场景对耳麦和扬声器等需求持续增长。

供给侧:针对突发疫情,公司已形成系统性的应急应对机制。21Q3 厦门疫情对于公司产能端的影响较大,公司已积 累供给侧系统性的应对方案。一方面,疫情爆发初期,将仓库中的库存紧急运出疫区,同时,积极调整产线布局以降 低部分处于疫区的工厂临时停产对公司生产经营的影响;另一方面,公司快速地形成多套方案以应对后续的生产、排 产计划,做好随时复工复产的准备。此外,公司与客户保持了充分、积极的沟通,协商一致调整订单周期和发货节奏, 尽可能减少局部突发疫情对公司的产能安排与发货节奏的影响。疫情反复或将成为常态化问题,公司所积累的经验方 案都是可复制的。(报告来源:未来智库)

亿联网络前景分析(产品周期与供应链优势助力)(18)

六、投资分析

公司是研发创新驱动的产品平台型公司,立业 20 多年来始终专注于企业通信和音视频会议市场, SIP 话机、视频会 议系统、商务耳机三条业务曲线打造短中长期增长引擎,技术产品力、全球分销渠道、供应链优势等优势打造公司护 城河,公司商业模式优秀,是具有高增长、高利润率、强现金流高质量增长公司。在全球供应链物流扰动情况下,公 司打造了更加自主可控、高效、弹性的供应链体系,全球市占率有望加速提升。

(1)SIP 话机行业市场规模稳步增长,产品高端化和市占率提升是核心增长驱动力。行业需求稳步增长: SIP 话机是托管电话系统中的硬件终端,近年来,伴随托管电话业务市场空间的扩大,SIP 电 话终端的使用率稳步上升。根据 Frost&Sullivan 报告,按销售收入计算的 SIP 话机全球市场规模于 2020 年达到 83.6 亿元,2021-2025 年复合增长率为 3.25%,行业保持稳定增长; 公司市占率持续提升,稳居龙头:自 2017 年以来,公司以销售量计的市场份额持续位居全球第一。最新出货量份 额显著提升至 34.3%,预计公司市占率有望持续增长。

公司产品持续推陈出新,同微软、Zoom 联合开发多款产品, 助力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 产品结构持续改善:公司高端话机系列推动 SIP 产品销售结构的改善和毛利率的提升。公司不断推出音质更好、附 带功能更多的新产品以巩固中小企业市场。T5 与 T4 系列话机的销售占比逐渐提升,有效推动了公司产品的销售结构 与毛利水平的改善。T5 系列的产品竞争力及公司积累的品牌知名度有力推动公司加码开拓高端市场。

(2)疫情推动视频会议行业快速增长,公司与微软、腾讯、Zoom 等云巨头加紧合作,同时发力国内企业办公数字 化市场,有望维持长期快速增长态势。视频会议行业市场下沉,规模变大:视频会议行业由私有化向公有化转型,市场开始下沉,市场规模变大,会议产 品日益成为驱动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力量。疫情后各企业加速了内部的数字化转型进程,企业用户对会议产品实际应 用场景的落地要求进一步提高。 亿联网络会议产品在布局、云视频部署模式、技术架构和行业解决方案等方面都具备独特优势。公司会议产品不断 迭代,会议平台及智能硬件终端的处理能力均持续提升,人工智能等新技术也在产品中得到了充分的应用,并于 2021 年推出了智慧会议室解决方案。视频会议产品也同微软、Zoom 以及腾讯会议打开生态认证,该条业务线自成立以来, 连续多年保持快速增长。

(3)商用耳机行业需求持续快速增长,公司作为新进入者和挑战者,具有较大市占率提升空间,有望维持高增态势。 行业需求持续增长,公司市占率有较大突破空间:随着统一通信的发展,与统一通信平台配套使用的云办公终端市 场应运而生。根据 Frost&Sullivan,截至 2020 年全球商务耳机市场规模为 19.8 亿美元(约合 132.8 亿元人民币), 预计 2020-2027 年市场规模的复合增速为 12.2%。Jabra 和 POLY 两大龙头厂商,占据商用耳机市场一半以上份额, 公司有望松动行业竞争格局,打开新的市场空间。

公司商务耳机产品受益于技术和渠道复用,叠加性价比优势有望逐步打开市场空间。技术层面,得益于公司在音视 频技术上的研发积累,在平台对接方面经验丰富,且在产品设计上能较好把握市场需求,因而商用耳机可以复用 SIP 话机的部分音频技术。渠道层面,由于公司的商用耳机部署方式主要通过搭配统一通信平台实现企业通信,因此其与 SIP 话机相比同样注重与相关平台的认证对接,用户重叠度较高。价格层面,亿联网络与 Polycom 和 Jabra 两家商务 耳机龙头厂商的产品相比,公司产品具有明显的价格优势,更受重视性价比的中小企业用户青睐。

(本文仅供参考,不代表我们的任何投资建议。如需使用相关信息,请参阅报告原文。)

精选报告来源:【未来智库】未来智库 - 官方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