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1)

尊敬的作文命题老师:

你们好。

我们素昧平生,却通过这一套语文试卷彼此发生了联系,你们说 ,这是不是就是古人说的,"千里因缘一线牵"?线自然在你们手上,我们就是被你们控制"利用"的风筝而已,飞得高不高,我们自己说了也不算,是不是?

对了,这次考试的话题,不是"利用",而是谈"移用","化用",和"独创"。我不认为这三者之间,一定有优劣之分,反而是相互依存彼此映衬呢!拿这一套试卷而言,你们借助人家的文本命题,算不算"翼然"一般的"直接移用"?而许多试题的提问方式和命题角度,也不过是"泻玉"一样的"借鉴化用"。至于这道作文题,"朕"就姑且说你们是"根据情境独创",并产生了类似于贾宝玉"沁芳"一样的"艺术效果"吧。很难想象,有哪位命题大神,单纯凭"独创精神",就能让一套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的"独创版"语文试卷,像马斯克的猎鹰九号火箭那般横空出世并平稳落地。

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2)

说到贾宝玉的"沁芳",我倒真不觉得其"点出了花木映水的佳境,不落俗套;也契合元妃省亲之事,蕴藉含蓄,思虑周全。"如果按照语文课本上,和语文课堂上老师们对《红楼梦》主题的认可,"通过四大家族的兴衰变化,揭露封建制度的黑暗和腐朽,揭示其必然覆灭的命运。"那么,"泻玉"与"泻芳"都在为罪恶的封建制度"涂脂抹粉""歌功颂德",反而是"翼然"这样的移用,预言了"三春过后诸芳尽" “大观园费尽精神,却只为一个‘葬花冢’”,或者"落得个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历史真相,孰优孰劣还用我这样的历史匆匆过客指正吗?《红楼梦》第一回,借僧道二人之口说出的,不就是"翼然"一样的"色即是空"的真知吗?

“那红尘中有却有些乐事,但不能永远依恃,况又有‘美中不足,好事多磨’八个字紧相连属,瞬息间则又乐极悲生,人非物换,究竟是到头一梦,万境归空,倒不如不去的好。”

"倒不如不去的好",它的一重意思应该也包括,你们选《红楼梦》第十七回的内容来考我们,真以为现在的高中生因为忙于"生计",都无暇读《红楼梦》,以至看不出你们命题者的"别有用心"吗?尽管现在应试教育铺天盖地,但放眼看去,忙里偷闲阅读千万字玄幻这样的大神多的是,更不用说读一遍73万余字的《红楼梦》这样的雕虫小技了。

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3)

老师平时反复告诉我们,这些年的高考作文命题需要“彰显大国精神、突出文化自信、关注传统文化、体现以人为本",最终达成"立德树人”“实现铸魂育人”的教育使命。

请问,各位这样的命题,真能体现"铸魂育人"的目标吗?

一、《红楼梦》第十七回,也就是这段"作文材料"之前,主要内容是什么,居然是你们"欲盖弥彰"的"宝玉痛悼秦钟"。

秦钟,"情种"也。其身份之暧昧和特别,远胜红楼其他角色,比如柳湘莲、冯紫英、蒋玉菡等。他和贾宝玉之间,究竟是至交好友,亦或者同性爱人?估计曹雪芹自己都说不清楚,所以《红楼梦》(第九回)这样写到:

"自宝、秦二人来了,都生的花朵儿一般的模样,又见秦钟腼腆温柔,未语面先红,怯怯羞羞,有女儿之风;宝玉又是天生惯能做小伏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绵缠,因此二人更加亲厚,也怨不得那起同窗人起了疑,背地里你言我语,诟谇谣诼,布满书房内外。"

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4)

现在都强调男孩的阳刚之美,而两个男孩之间,居然“做小伏低,赔身下气,性情体贴,话语绵缠”,是不是比较令人怀疑?更可疑的是《红楼梦》第十五回,秦钟笑道:

“好人,你只别嚷的众人知道,你要怎样我都依你。”宝玉笑道:“这会子也不用说,等一会睡下,再细细地算账。”

各位命题老师,"睡下,再细细地算账",这是不是也太"少儿不宜"了。真不知道你们这样明目张胆地提及第十七回,深层次的用意,是否比贾府那两头石头狮子更为干净?

二、学习《林黛玉进贾府》的时候,老师介绍了课文中的两首《西江月》,让我们知道贾宝玉是贾府里绝对正面的男一号,所以作者才寓褒于贬,对其大唱颂词,所谓"天下无能第一,古今不肖无双。寄言纨绔与膏粱:莫效此儿形状!”

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5)

不过,稍微了解一下这第十七回,贾宝玉试才题额联的前因后果,我们不难发现,大观园建成后,因闻塾师赞宝玉对对联有才情,贾政带门下清客参观大观园时便带上宝玉,命他为大观园各处景观拟匾。言外之意,这就是想让儿子出一出王勃当年滕王阁上那样的风头。因众清客知道贾政有意要借此机会出宝玉之"彩",大家便用一些俗套来敷衍。以至后来有了宝玉"曲径通幽处""沁芳""有凤来仪"的各种惊掉贾政下巴的表现,和类似于"绕堤柳借三篙翠,隔岸花分一脉香""宝鼎茶闲烟尚绿,幽窗棋罢指犹凉""新涨绿添浣葛处,好云香护采芹人"的"名联"出现,或气派大方,或含蓄清雅,或浑然天成,似乎众清客们被这个十二三岁的小孩子直接秒成了渣。

这段内容的背后,就是集体作假,就是宝玉"潦倒不通世务",“众人皆醒我独醉",而"世事洞明""人情练达",这样的情商,宝玉半点都没有。

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6)

真不知道你们命题的本意,是让我们研究"独创"呢,还是研究"潜规则",还是让我们学会提升一点点自己忽略已久的"非智力因素"?

三、给亭子取名?这不是政府的事情吗?谁见过私人给一条路取名,一座桥取名,一大片建筑取名的?

喔,人家贾宝玉家有钱,修了大观园,又修了各种建筑,包括这座后来命名为"沁芳"的小亭?

那贾宝玉家凭什么那么有钱?为什么有关部门不去查他家?

查了,后来他家遭得惨,你看电视剧老版《红楼梦》最后几集就晓得,好多人看那几集家破人亡的,都看得眼泪汪汪的。

那贾宝玉如果真的有独创能力,有一己独见,他此时为什么还有兴致给亭子命名,他不是早就该劝父亲或者其他人去投案自首了。什么移用,什么化用,什么独创,最后都无用,最后都"世人都晓神仙好,惟有功名忘不了!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世人都晓神仙好,只有金银忘不了!终朝只恨聚无多,及到多时眼闭了。"贾政是明白宝玉的局限的,所以"众人都哄然叫妙"之际,只有贾政点头道:“畜生,畜生!可谓`管窥蠡测'矣。”这是暗讽明嘲宝玉的"一叶落不知天下秋"啊!

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7)

敬爱的阅卷老师,我嫌弃宝玉的话多,其实正是不敢正视自己话多带来的弊端。海明威有一句关于说话的名言,“人用两年时间学会说话,却要用一辈子学会闭嘴。”现在,我写了差不多两千多字,终于也学会闭嘴了。我不知道本文厘清"移用""化用"和"独创"的关系没有,有一点绝对可以保证,我这篇文章,完全是"根据情境独创",至于产生了什么"不同的艺术效果",这不在我的考虑范围,就像贾宝玉命名"沁芳"时,根本不了然贾府的大厦将倾一样。

哎,今当远离,临卷涕零,不知所言,敬望海涵也!

希望以后可以和同学分享写作心得(临卷涕零不知所言)(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