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洛蒂勃朗特是个什么样的人 夏勃朗特简爱(1)

平等或许是一种权利,但却没有任何使它变成现实的力量

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对于经典著作《简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有人把它奉为爱情启蒙之书,有人把它当做追求独立平等之灯,有人在里面看到了自己,有人在隧道中回头就走。

一本书,传流至今,我想是有着它的某些出类拔萃的价值的。

而在读过《简爱》后,我更加坚信了这一点。

该书为我们讲述了主人公——简·爱自幼年到成长、恋爱、结婚的故事。

听起来很普通,但同时也加深了读者代入自我的强度。

这就是一个普通人的故事,你我的故事可能也能成就一本书。

而这个普通人——简·爱的不一样在于她自小的反抗、不满以及她在面对婚姻时所表现出的要求平等的特质,这种种亮点使得《简·爱》成为了经典,传流之作。还有一点,是因为当时女人不被允许发表作品,而作者夏洛蒂·勃朗特为了作品能够发表,便用了一个男性名字以假乱真,最终《简爱》发表,轰动文坛。私以为,这两点是最吸引我一直读下去的缘故。

夏洛蒂勃朗特是个什么样的人 夏勃朗特简爱(2)

假如上帝赋予我美貌和财富,我会让你难以离开我,就同我现在难以离开你一样

当读罢时,与初读经典著作的朦胧感不同,这时的感受是深刻的,情感是充沛的。

《简爱》在我眼里慢慢地铺展开来——简·爱出生不久,父母染病死去,只能寄养在舅舅家中。

不料,舅舅不久也撒手人寰,吩咐舅母好生照料年幼的外甥女。

可是,舅母处处对简·爱是冷眼和虐待。

同时,小简·爱是痛苦的、不满的、反抗的。

最终舅母把小简·爱送进了孤儿院,再不问津。

简·爱的少年时代就这样过去了,身在吃穿不愁的年代里更是容易产生反差感,对简·爱产生极高的怜悯之心。

而到了青少年时代,简·爱在教规森严的孤儿院成长,经受着肉体与灵魂的双重折磨。

生活条件差,好友病死,这时孤儿院有了改善。

简·爱依旧茁壮地成长着,学成后又任教两年。

后因谭波儿小姐的离开,对孤儿院更无眷恋之心,便登报求职。

偶然之下,遇到了罗切斯特,他便是简·爱所任职处的男主人。

而这时的简·爱到了自己的青年时代,爱情正在以一种悄不作声的方式来到这个年轻的姑娘身上。

夏洛蒂勃朗特是个什么样的人 夏勃朗特简爱(3)

有这么一个人,冥冥之中,你听见了他的声音,人海里你看见那双眼睛,你知道你的话只有他能听懂……

作者以近乎自传体的叙述方式写出了简·爱的童年、少年时代,令人悲悯的同时又为简·爱的坚强、反叛精神而热血沸腾。

到了青年时代,爱情的萌芽开始绽放,她爱上了男主人罗切斯特,一个多金魔鬼般的男人。

可是罗切斯特与简·爱地位身份的不对等,使得罗切斯特有了些狩猎的意味,他利用人性中的嫉妒试探简·爱。

当他一求婚,简·爱便答应了。

当婚礼开始时,她被告知罗切斯特已有妻子。

痛苦之下,简·爱离开了罗切斯特,开始过上了风餐露宿、沿街乞讨的日子,后来被牧师圣·约翰搭救。

不久又被告知叔叔给自己留下了一笔不小的遗产,自己的救命恩人圣·约翰竟是自己的表兄弟。

为答谢,简·爱把遗产均分给了彼此。

此刻圣·约翰想让简·爱做他的妻子,共去印度传教。

然后简·爱决定去看看罗切斯特,这时候的庄园已被烧毁,罗切斯特也受伤致残,罗切斯特的妻子——疯女人也坠楼身亡。

此刻,再来回看这一对眷侣——简·爱和罗切斯特。

一个坐拥遗产,身体健全,聪明机智。

另一个一无所有,身体残废,刚从一场大火下夺得性命。

表面看,这时候的她俩又处在了另一种不平等上。

但我认为,总是在恋爱中谈平等,这是一种不安全的心理活动。

或许我们不能用简·爱是绝对的女权主义来形容她,而应该用更宽容的心态去看待她所处的时代和环境。

对待所有的书籍也是如此,不要因为是网络小说或者是还未出版的作品就带有歧视眼光,其实好作品就是好作品,不会因为流传方式就改变这一点。

对我而言,《简·爱》它不仅仅是一部叙述作者生平活动与思想的作品,它更是启蒙读者去勇敢追求爱情、反抗不公,甚至能从中得到慰藉的作品。

我相信,所有的人都能从中得到自己想要的那一部分,或许是悲惨童年下躲在窗帘下看到的一处风景,或许是交到的一个朋友,或许是心动的一瞬间,又或许是拒绝求婚者的利落,是不顾对方一无所有奔向对方的勇气。这就是《简·爱》,一部伟大的经典之作。

阅读是一种生活方式,我是十三,每天为你分享好书@孟十三

如果喜欢这篇文章,请您点个赞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