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岩镇位于宁安市西南20公里处,东与卧龙乡接壤,南和宁安农场相连,北靠海浪镇,西连三陵乡;

■镇域面积450平方公里,下辖18个行政村,30个自然屯,有8495户, 30085人,有耕地21万亩,其中旱田 163635亩,水田7500亩,属典型的旱作农业之乡;

■201国道牡图铁路横穿境内,交通便利,物流客流量大。

石岩街道调整三区范围(石岩镇承载新使命)(1)

石岩镇党委书记 张明新

五月的宁安大地,山清水秀,林茂草绿。汽车沿着201国道行进,透过车窗,丰腴的黑土地、波光粼粼的牡丹江水与远处绵延起伏的张广才岭余脉遥相呼应,这里就是占尽宁安市半壁黑土地江山的石岩镇。

5月13日,“追梦乡村行”报道组记者一踏上这片广袤的黑土地,扑面而来的是不一样的忙碌气息,一场事关石岩镇发展建设的大幕正在这里徐徐开启。

走进这座农业重镇,映入眼帘的是不一样的气息:计划投资3.1亿元,占地6.3万平方米的“镜泊湖关东大厨房”项目已经拔地而起;计划投资5000万元,占地8万平方米的宁安市农机产业园项目已经办理完开工许可;村村整治环境正在如火如荼的进行……

一幅早已铺开的壮丽画卷,让人们强烈地感受到了,石岩镇人正在用实干和巧干,在这片广袤的黑土地上,将规划蓝图变为现实。

优势仍需有效破题

“如果说早在20年前,石岩镇就开启了甜葫芦种植特色农业1.0版本,那么,作为‘百公里东北亚高端食品农产品产业走廊’建设核心区的石岩镇,又紧紧抓住‘一核两带六沟十二园’的产业布局,开启石岩镇发展的2.0版本。”在1500亩订单农业的甜葫芦基地,记者遇到了在田间考察种植户的石岩镇党委书记张明新。

民主村早在20年前就开始种植甜葫芦,然而,瓜熟蒂落的时候,满怀欣喜等着数钱的种植户,等来的却是商家一再压价,结果3元钱一斤就都处理了,辛辛苦苦地干了一年,只挣来了6000元左右。

有着20年种植甜葫芦经验的民主村村民赵国庆说:“当时,镇村两级提出了走合作社的路子,开始村民没人信,还是各种各的,就拿我家来说吧!家里一晌多地,都种植了甜葫芦,秋天卖完后一算账,收人五六千元钱,白忙活一年,就挣个零花钱。”

与吃了不少苦头的老赵相比,民主村村民付永顺,是第一个尝到加入合作社甜头的人,仅一年的时间,他家就扒掉了住了几十年的土坯房,盖起了三间大瓦房。

在张书记看来,政府是平台的搭建者和引导者,村民是参与者,也是受益者。从接过这一棒开始,这茬镇领导班子就一头扎进了田间地头,“绝不能让农民再捧着金饭碗讨饭吃了。”张明新说,目前,石岩镇已经形成了万亩马铃薯、圆葱、瓜菜和甜葫芦四大经济作物板块。

村民不仅装满了“米袋子”,丰富了“菜蓝子”,还鼓起了“钱袋子”。村民们说,是党的富民好政策,让他们摘掉了贫困帽子!

到2018年年底,石岩镇全部实现了脱贫,走在全市前列。

传统农业的“蝶”变

成立农业合作社、加大土地流转、促进集约经营,作为振兴乡镇崛起的领路人,镇党委书记张明新一直在思考如何进军现代农业。

“土地有序规范、条块化整合后,年可增加3%到4%的耕地,为工厂化管理、机械化耕种创造条件。”张书记说,新模式把农民从土地的束缚中解脱出来,集约经营后,每晌地会增收不少。

王福东是1500亩的圆葱产业大户,周围的农民把土地流转给他后,还来他这里打工,加上土地承包金,几十户村民每个家庭年收入都有两三万元。

农民富了,集体经济也逐渐充裕。村民们拆掉老房子,盖上了新房子。“地还是自己的,流转给大户后,还能在合作社上班挣工资,干的也是农活儿。”农民杨淑芬说,“现在挣钱更多,不用再靠天吃饭了。”

产业有了基础,受益的自然是农民。在东和村广场,记者见到了67岁的田丽兰。

“孩子们都外出打工,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两口,以前靠种地挣点零花钱,不仅收入不高,什么都得自己操心。”田丽兰笑着说,自从村上成立了合作社,她将家里的一垧地流转给了合作社,老两口反过来给合作社打工,又增加了一份收入,如今这块地的年收入是过去的两倍。

“吃上自来水,走的是硬化路,想和在外打工的孩子说个话,手机视频想唠多长时间都行……这好日子,多年前,那是想都不敢想啊!真是赶上好时候了。”从话语间,能感觉到田丽兰的获得感、幸福感。

“去根、清洗、切段、装入保鲜盒、进超市……这就是我们石岩镇计划投资3.1亿元、占地6.3万平方米的“镜泊湖关东大厨房”项目,让果菜从种植到加工的每一个环节都能产生新的价值,城里人还能吃上原汁原味的绿色有机蔬菜。”传统农业的“蝶”变,让张明新眼里似乎又看到了滚滚财源。

留住乡愁味道

在石岩镇采访,给记者最大的感触是土地条块清晰、村居有序,房与房之间的街道是水泥硬化的路面,村里的广场不时有老人一起下棋、聊天,每家门前的路两侧,玫瑰已经吐芽泛着新绿,每隔五六个住户的门前就有一个垃圾箱。

“走出村子六七年,咱农村的生活环境变化太大了。”记者在幸福村的山坡上,遇到了一直在外打工回来探亲的村民王艳芬,她感慨地说,过去的村子里脏乱差,私搭乱建,屋后堆着垃圾。

急百姓所急,想百姓所想。石岩镇把村村环境综合整治作为村干部的一项硬指标,村道硬化、垃圾收集、卫生改厕、河沟清淤、村庄绿化……

“过去,家门口的路都是土路,用‘下雨一脚泥,晴天一身灰’来形容一点不夸张。现在水泥路修到家门口,看看我这白衬衫,穿上两天领子照样干干净净的。”东和村主任贾德宽说,现在家家都有自来水,再也不用挑水吃了。而且有的家里还装上了热水器,在地里干一天活回来后能洗上热水澡,一点不比城里差”。

“从土坯房到砖瓦房、从泥土路到水泥路、从黑白电视到平板大彩电、从自行车到小轿车、从粗茶淡饭到一日三餐都有肉……”民主村村长曹先平向记者细数着农村的变化。

按照“因地制宜、一村一策、注重特色”的思路,石岩镇采取点、线、面、围、院相结合的原则,将环境规范起来,展现出各村庄的自然美和生态美。

在镇党委书记张明新看来,40多年来,幸福村留住了美丽基因,现在又注入“花儿”经济的因子。“几经风雨,幸福村成了美丽乡村,村民幸福安康,靠的正是绿水青山,才留住了乡愁的味道。”张明新说。

守住绿水青山

一样的土地,不一样的风景,如今的石岩镇既有传统乡村的浓郁色彩,又有天然景区的风景如画。

“原本闲置的土地和农房,通过优先发展观光旅游业,已初步实现了‘农民变老板、农田变花园、山坡变景区’的愿景。”幸福村支书田青玉说,村子后山达子香面积从最早时的一垧地已经发展到五垧地,还有了一个新名字:“达子香花乡”,这里每到4月至5月间,就成了花海,来这里的游客,朋友圈都刷屏了。

“产业发展蓬勃兴旺,沉睡旅游资源全面盘活,乡村环境魅力显现,农民增收成效显著,村级组织活力增强。”在张书记眼里,这是当前石岩镇面貌的真实写照。

用村民王艳芬的话说,家乡的日子一天比一天过得舒坦。

村民王道才是一家煎饼铺子的老板,开业1年多,他的煎饼生意一天比一天好,仅今年赏花季节,他就有两三万元的收益进兜。

他深刻地感受到,是石岩镇翻天覆地的变化,让他分享了乡村振兴的“红利”。“我种过地,摆过地摊,出过早市,但既能照顾家,又能赚钱的生意,这是头一次,不是我会做生意,是我遇上了好时代。”王道才激动地说。

据介绍,不仅仅是幸福村,还有四合村三道亮子的黑妃故里、东和村二狼沟、民主村石缝沟等景致独特的村屯旅游资源。

一项项“量身定制”的特色旅游产业慢慢产生了效益,一个个关乎民生的短板逐渐被补齐。张书记介绍说,从“旅游活镇”到“旅游立镇”再到“全景观山、全民共享”的“全镇旅游”,成为投资的宝地,创业的乐土。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做好‘生态 产业 旅游’的文章,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守住青山绿水,以环境优美吸引更多游客,让百姓依靠大自然赋予的这片土地,过上好日子。”对此,张书记充满了信心。

张英 晨报融媒体首席记者 崔浩 记者 张振强 石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