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基字伯温,一提到刘伯温,很多朋友自然想到诸葛亮。民间有一句俗语:三分天下诸葛亮,一统江山刘伯温,前节军事诸葛亮,后世军事刘伯温。拿刘伯温与诸葛亮比,不是后人编的,是当时人对刘伯温的评价。

西蜀赵天泽论江左人物,首称基,以为诸葛孔明俦也——《明史.列传·卷十六》

刘基和诸葛亮有太多的想象之处,除了才华之外,在各自集团中的作用也很相近。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1)

指明方向

隆中对

刘备跑到荆州还想着如果混不下去,还可以往南往跑,往交趾方向跑。当刘备与诸葛亮会面之后,诸葛亮给他指了一条明路,那就是著名的隆中对。

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曹操我们就不碰他了,打不过,孙权我们可以作为援手,也不要想着图他的基业。剩下的荆州是用武之地,巴蜀是天府之国,这些地方都可以占有,再等待时机,以图天下。

刘备听完之后觉得方向完全清晰,找到人生目标和奋斗方向。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2)

刘基版隆中对

朱元璋当时也遇到类似的困境。陈友谅等人的势力很大,接下去该怎么处理呢?

士诚自守虏,不足虑。友谅劫主胁下,名号不正,地据上流,其心无日忘我,宜先图之。陈氏灭,张氏势孤,一举可定。然后北向中原,王业可成也。——《明史.列传·卷十六》

张士诚没有太多的威胁,他没有争霸天下的野心,但是陈友谅有,我们先消灭陈友谅,然后消灭张士诚,搞定二个之后北伐平定中原,这样就可以夺取天下了。

朱元璋听完之后,也觉得思路十分清晰。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3)

危机时显身手

诸葛亮归属刘备之后,刘备就遇到曹操南征,刘琮不战而降。此时刘备已无立足之地,危难时刻,诸葛亮主动请战,帮助刘备获得立足之地。

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因为孙刘联合,最终使得刘备拥有了荆州部分郡县,有了自己的地盘。

朱元璋也遇到差不多的困境,当时陈友谅南下攻陷太平,也就是现在的安徽当涂县。当时朱元璋的部下士气全无,都主张投降,或者选择退守南京。这个情景和曹操南下,东吴群臣的反应差不多。

作为朱元璋自然不愿意这个样子。当时刘基没有说一句话,只是眼睛睁的大大盯着朱元璋。朱元璋自然也看出异常,会后就请刘基入室内询问。

刘基说不能跑也不能投降,这是最好的机会,接着他开始分析当时形势。利用陈友谅的作战胜利形成骄兵之势,诱他们深入,然后伏兵取之。最后来了一句。

天道后举者胜,取威制敌以成王业,在此举矣——《明史.列传·卷十六》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4)

这个和周瑜当年劝说孙权有异曲同工之妙。

周瑜指出曹操的四大不足,水土不服,不善水战,时间不对,后方不安。然后来了一句。

此数四者,用兵之患也,而操皆冒行之。将军擒操,宜在今日。——《三国志.吴书·周瑜鲁肃吕蒙传》

为什么结局不同?

不管是诸葛亮还是刘伯温对各自主公作出的贡献是不可磨灭的,而且都是关键性的作用。但是这两人的结局并不相同。诸葛亮最终独掌大权,死在丞相任上。刘基是小心翼翼却还是难逃胡惟庸的敌手,最终病死老家。

同样很有才华之人为什么最终却是两个结局呢?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到底在哪里呢?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5)

1、集团定位

刘备对诸葛亮是什么定位呢?

诸葛亮刚加入刘备集团的时候,这两个人天天交流,好到让关羽和张飞很有意见,这个时候刘备说了一句话:

先主解之曰:“孤之有孔明,犹鱼之有水也。愿诸君勿复言。”——《三国志.蜀书·诸葛亮传》

鱼和水什么关系?鱼离不开水,离水即死。这就是份量,换句话说诸葛亮是不可替换的。

朱元璋遇到刘基的时候也是很开心,因为一开始朱玩璋招刘基出山,刘基并不愿意出山,直到孙炎再一次邀请,他才出山。

陈时务十八策。太祖大喜,筑礼贤馆以处基等——《明史.列传·卷十六》

朱元璋是很喜欢,但没有达到诸葛亮与刘备这种亲密关系。刘备是三请诸葛亮,朱元璋只是邀请。特别这里还提到一句话:基等。换句话说刘基并非唯一,是可以替代的。朱元璋对刘基的定位是:类似西汉刘邦手下的张良。

一比较,就可以看得出诸葛亮的份量比刘基重太多了。一个是鱼水关系,一个只是谋士。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6)

2、为臣之道

刘基的性格,按照他的说法就是疾恶太甚,也就是眼中容不得半点沙子。有一次朱元璋问他谁可以当丞相,一共问了他三个人:杨宪,汪广洋,胡惟庸。刘基当时都一一否决。

朱元璋听到这样的回话,最后来了一句:

帝曰:“吾之相,诚无逾先生。——《明史.列传·卷十六》

这一句话是很有杀气的,你说这个不行,那个不行,那只有你行了。连续否定三个也就暗示朱元璋手下无人,也无识人之本事。朱元璋当然不开心,才来了一句就你刘基合适。

当朱元璋问出这样一句话时,刘基才察觉失言,很尴尬地对自己进行自贬,说自己这个人才能不成,然后用了一句安慰的话想挽回余地。

天下何患无才,惟明主悉心求之,目前诸人诚未见其可也。——《明史.列传·卷十六》

你慢慢找,是可以找得到的。但这句话在朱元璋听来是很刺耳的,朱元璋自然有可能理解成刘基的嘲讽。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7)

这种任命重臣之事,一般情况下皇帝自己已经有主意,只是询问一下,刘基大可以说一句按你的意思办。吴王朱元璋与明太祖朱元璋是不一样的,但刘基的思维方式没有转过来

刘基不懂帝王心思,一心求正,的确符合他疾恶太甚的性格。这种性格在刘基这样的位置上是致命的。

虽然刘基知道伴君如伴虎,他也想到退,比如朱元璋的数次赏赐他都不要,但是他却无法像张良一样,退的一干二净,也不能像范蠡一样逃的一干二净,只是处在半推半就的尴尬状态,这是大忌。

我们再来看诸葛亮,诸葛亮和刘备关系那么铁,刘备要伐吴,大家都在劝,唯独诸葛亮没有劝。只是后来才有了这么一句话:

亮叹曰:“法孝直若在,则能制主上令不东行;就复东行,必不倾危矣。”——《三国志.蜀书·庞统法正传》

如果法正在肯定能劝住。刘备视诸葛亮为鱼水关系,那是将军刘备与诸葛亮的关系。现在是皇帝刘备与丞相诸葛亮,这个角色已经不同了。诸葛亮很清楚自己的定位。

诸葛亮与刘备这么亲的关系,都不敢反对刘备,刘基只是朱元璋的一个谋士就出言连续否定三个丞相人选。

这一对比,可以看出诸葛亮是能屈能正,而刘基只能做到刚而不屈。诸葛亮时刻知道自己的身份变化,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但刘基做不到。

刘伯温为什么佩服诸葛亮(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差距)(8)

3、时运差别

诸葛亮的运气比刘基好,刘备活着时没有统一天下,诸葛亮的大才还有发挥的空间。如果刘备统一天下,诸葛亮还可以这么风光吗?肯定要打上问号,这个你可以参看刘邦对待“功人”萧何的态度就可以知道了。《从不犯错,低调敬业忠心却带来杀身灾祸,萧何破局方式值得深思》

朱元璋坐天下之后,刘基已经不是助力,可能在朱元璋眼中还变成阻力。一个人从有用变成无用,“鸟尽弓藏,兔死狗烹”的结局发生也是大概率事件。这样的例子,只要你打开史书,随便找找可以找到很多起。

刘备死时,阿斗还小,所以诸葛亮的用处不是变小,而是变大,时机让诸葛亮最终握有蜀汉大权。刘基死了,朱元璋还活的好好的。

刘基的运势与诸葛亮完全没有办法比。

结语:

很多人很有才,为什么得不到重用,或被人陷害?很多人立下大功,却为什么最终无法得到善终,比如伍子胥,文种等人。其实在刘伯温与诸葛亮的对比中就可以找出答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