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六出祁山”是个贬义词

我的家乡,有一个俗语叫“六出祁山”,形容人做事没脑子、不靠谱、不沾边。

我小时候一直不理解,这“六出祁山”是哪几个字。

后来看到三国演义,才知道,这是说诸葛亮徒劳无功的北伐。

那么,普通老百姓都知道徒劳无功,智慧超人的诸葛孔明,真的不知道吗?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从俗语六出祁山)(1)

泥塑诸葛亮人偶


二、诸葛亮耕田未必是自愿

《三国志》记载,诸葛亮是跟着他叔叔诸葛玄,意图进入仕途的。但是诸葛玄被免职了,后来还死了,他一半是失望、一半是被迫,只能回家种田隐居。我们看看《蜀书 诸葛亮传》怎么说的:

亮早孤,从父玄为袁术所署豫章太守,玄将亮及亮弟均之官。会汉朝更选朱皓代玄。玄素与荆州牧刘表有旧,往依之。玄卒,亮躬耕陇亩,好为梁父吟。

裴松之注的《三国志》里,还保留了另一个说法:诸葛玄是不愿去职的,但在争夺岗位的过程中,被杀了。

献帝春秋曰:初,豫章太守周术病卒,刘表上诸葛玄为豫章太守,治南昌。汉朝闻周术死,遣朱皓代玄。皓从扬州刺史刘繇求兵击玄,玄退屯西城,皓入南昌。建安二年正月,西城民反,杀玄,送首诣繇。此书所云,与本传不同。

无论哪种说法,再结合诸葛亮、诸葛瑾、诸葛诞分侍蜀、吴、魏的多重投注安排,我们基本可以猜测,诸葛亮并不想耕田。

他有理想、有抱负,不愿意自己被埋没。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从俗语六出祁山)(2)

诸葛草庐


三、迫不得已的北伐

《三国志》中,诸葛亮并没有“六出祁山”。但自蜀汉建兴六年开始,诸葛亮深感时日无多,内外交困,迫不得已之下,他只能持续对汉中用兵。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从俗语六出祁山)(3)

蜀魏争夺的焦点:武都、阴平、天水、安定

从经济角度考虑 当时蜀汉腹地狭小,进取不足,如果没有外贸经济,或者拓展地理空间,最终将被憋死在益州。

在当时的三方势力中,蜀汉仅有益州之地,人口不足百万,无论如何也支撑不起长期的消耗。

这让我想起五代十国时期的北汉,困守孤城,到灭亡时仅剩3万多户人家。

作为理政能手的诸葛亮,显然注意到了这一点。他数次北伐,都因为“粮尽”而被迫退兵,也反映出蜀汉战争续航能力的不足。

如果能占据雍州,进,可威胁长安,退可向西经营西域,阻断曹魏对凉州、西域的控制,获得大量的贸易收入。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从俗语六出祁山)(4)

占据凉州,就可能阻断曹魏的重要外贸来源,用蜀锦获得源源不断的战争续航

从政治角度考虑 蜀汉当时的人才结构,也面临断档。而兴复汉室,是蜀汉的立国之基。现在大家都撤下遮羞布了,自己称王称帝,汉室很快就会被扔到故纸堆里了。


四、军师的最后思量?

为什么像“西西弗斯”一样一次次徒劳而执拗的冲锋?

叔父诸葛玄在汉末的动荡中,失去了职务,也失去了生命。倚重他的刘备,已经撒手而去。能打的武将,也只能从回忆里寻找音容笑貌。

是坐困愁城,老死家中,淹没在帝王家谱中,还是拼死一搏,留得身前生后名?

如果坐等老死,当初何必出山?那么多归顺正统的割据政权,大家除了在谈资中讲讲末代君主的笑话,谁会在意丞相是谁?


一个没有主帅、没有战将的军师,就像困守孤城的孤胆英雄,既要弯弓射箭,又要持刀巷战。

在明知不可为的情况下,

焦急的诸葛孔明,只能用他的生命余晖,一次次发起不可能之冲击,就像西西弗斯。


普通百姓只会从柴米油盐的角度去考量生活,可能无法理解诸葛军师的精神追求。最终,只能留下一个褒贬不一的“六出祁山”的典故。

诸葛亮六出祁山的说法(从俗语六出祁山)(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