贡子曰:一个热爱读书且认真读书的头条号!读水浒系列第042期

欢迎各位朋友交流读书心得,我们一起读书!


引言:《水浒传》中有几个因仗义疏财而出名的人物,他们分别是宋江、晁盖和柴进,与前两个人不同,柴进不但仗义疏财,而且还敢于明目张胆的收留罪犯,那么是什么原因使得他如此呢?

从旁人的一句话中我们可以得到答案:他是大周柴世宗子孙。自陈桥让位,太祖武德皇帝赦赐与他誓书铁券在家中,谁敢欺负他?

柴进前半生的荣辱浮沉都与这块丹书铁券紧密相连,那么这块神奇的铁牌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历史上真实的它又是什么样子呢?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1)

水浒传中仗义疏财的好汉——柴进

一、 万千宠爱集一身的丹书铁券

丹书铁券,是古代皇帝赏赐给权贵或者有功之臣的某种特权的凭证,最早是用丹砂写在铁质的契券上,用以传之子孙后代。早年间的铁券上是没有免死特权的,后来由于丹书铁券上有免除死罪的记录,所以民间习惯上称之为免死金牌。

关于丹书铁券的历史最早可以追溯到西汉初年,经过了灭秦和楚汉争霸,刘邦终于统一了天下,在封赏功臣的时候,"申以丹书之信,重以白马之盟,始作铁券,其内镂字,以金涂之,故名曰金书铁券"(《铁券考》)这可能是历史上的第一代丹书铁券。

据《史记》的记载:"又与功臣剖符作誓,丹书、铁契、金匮、石室,藏于宗庙"。为了显示铁券的重要,表现君臣之间独特的恩宠,这些铁券被一分为二,一半发给功臣,一半被藏在供奉皇帝先祖的宗庙里。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2)

珍藏在国家博物馆内的钱鏐铁券

中国现存的最早的铁券是公元897年,唐昭宗赐给吴越王钱鏐的铁券,据《十国春秋》记载:

"形如瓦,方广约一尺五寸许。盖镕铁铸成,镂金其上者也。唐昭宗以赐彭城郡王镠。券文凡三百二十二字,晶光闪烁,天语温纯。"

在清代的《台州府志》中记有该铁券的嵌金文词:"……惟我念功之旨,永将延祚子孙,使卿长袭宠荣富贵。卿恕九死,子孙三死,或犯常刑,有司不可加责"。

这块铁券清楚的记载了受封人的爵位、功绩以及享有的特权,尤其是免死的特权。因为这是唐代后期颁发的,较之前代增加了免死的次数。

到了宋代,宋太祖赵匡胤黄袍加身,对于有拥立之功的从龙之臣大加封赏,其中就有丹书铁券,另外对于后周的柴家也是给予优待:柴氏孙子有罪不得加刑,纵犯谋逆,止于狱中赐尽,不得市曹刑戮,亦不得连坐支属。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3)

开国皇帝一般都会赐予从龙之臣免死金牌

当然后者是记录在皇宫大内的一个小院子里,只有皇帝才能看得到,至于柴家是否得到了丹书铁券,笔者想来应该是没有,至于《水浒传》中的柴家的丹书铁券不过是作者根据嘉祐四年,宋仁宗命朝臣找来柴姓族谱,从中挑出一个年长的在世者作为后周皇族香火的奉祀人这件事虚构出来的。

但这并不妨碍我们从文学作品的角度对其进行分析。

到了明代,明太祖朱元璋进一步完善了铁券制度,那些有军功的,被封为公侯的人才有机会得到丹书铁券。据史书记载:洪武三年,朱元璋大封功臣。李善长、徐达、李文忠等34人获公爵、侯爵封号,并被赐予"金书铁券"。

在后来的靖难之役中,帮助明成祖夺取江山的靖难功臣们也得到了丹书铁券。甚至到了明朝末年,大宦官魏忠贤的侄子魏良卿也得到了丹书铁券。

到了清代,丹书铁券这一制度才被废止。

二、 从"王牌"到"废铁",丹书铁券贬值了

上文已经讲述了丹书铁券的由来,持有者无一不是当时的贵族,但是除了个别人例外之外,大多数持有者的命运都不是很好。

就拿明朝来说,很多人随着朱元璋出生入死打下了江山,得到了封侯之赏,甚至有丹书铁券护身,但是明朝的开国功臣只有东瓯王汤和等寥寥数人得以善终。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4)

影视剧中的刘伯温和李善长,二人都是明初的开国功臣。

即便是朱元璋最倚重的宰相李善长最终也因为胡惟庸造反时,隐瞒不报而受到牵连,连同妻女在内的七十多口人尽数被处死。

被朱元璋称赞为"论将之功,傅友德第一"的名将傅友德,因为蓝玉案的牵扯,也被逼得在朱元璋面前拔剑自刎,妻小被发配到了云贵。

随着朱元璋兴起的四大案,开国元勋们凋零无几。

被赐予丹书铁券的魏良卿,在魏忠贤自尽后被捕入狱,最后被斩首示众,临死前他感慨:"吾生长田舍,得负耒耜足矣,何知富贵?今日称功,明日颂德,功德巍巍,自当封拜,吾不合为珰侄,遂以袍册加身,是称功颂德者,以富贵逼我,我何罪也!"即使是丹书铁券也没能保住他的命。

从某种程度来说,丹书铁券非但没有发挥出他应有的作用,反而成了某些人的催命符。

《水浒传》中的柴进也是如此,凭借着这块丹书铁券,他接纳天下豪杰(其中不乏作奸犯科者),大把的花银子,在江湖上赢得了仗义疏财的美名,在老家沧州过着逍遥自在的生活。

但是随着叔叔柴皇城的宅院被占,以往无往不利的丹书铁券仿佛失去了作用。柴皇城病危并向柴进求救,柴进带着李逵前往高唐州,他坚信"殷天锡虽是倚势欺人,我家放着有护持圣旨",这场官司他赢定了。

殷天锡道:"放屁!我只限你三日便要出屋,三日外不搬,先把你这厮枷号起,先吃我一百讯棍!"柴进道:"直阁休恁相欺!我家也是龙子龙孙,放着先朝丹书铁券,谁敢不敬?"殷天锡喝道:"你将出来我看!"柴进道:"现在沧州家里,已使人去取来。"殷天锡大怒道:"这厮正是胡说!便有誓书铁券,我也不怕,左右与我打这厮!"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5)

柴进失陷高唐州

殷天锡对于丹书铁券并没有放在眼里,这是柴进做梦也没有想到的,若不是李逵及时出来相救,恐怕柴进早已追随他叔父而去了。殷天锡死了,李逵劝他一起逃走,此时的柴进依然在迷信丹书铁券:

"我自有誓书铁券护身,你便去是,事不宜迟。"

到了衙门对峙之时,柴进依然是理直气壮:

"庄客李大救主,误打死人,非干我事!放着先朝太祖誓书,如何便下刑法打我?"高廉道:"誓书有在那里?"柴进道:"已使人回沧州去取来也。"高廉大怒,喝道:"这厮正是抗拒官府,左右腕头加力,好生痛打!"众人下手,把柴进打得皮开肉绽,鲜血迸流。

同殷天锡一样,高廉也没有把丹书铁券放在眼里,反而把傲娇的柴大官人打了个半死,并且押在牢里,性命就在旦夕之间。如果不是后来梁山好汉们打破了高唐州,将他救出来,恐怕这个柴氏嫡系就要就此陨落了。

为什么在沧州如土皇帝般的柴进到了高唐州就一文不值了呢?祖传的丹书铁券为什么变成了废铁呢?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6)

连环画——《柴进失陷高唐州》

三、 丹书铁券怎么就玩不转了?

都说君无戏言,为什么历史上,皇帝颁发的丹书铁券有的连"保质期"都没过就失去了它的作用呢,笔者看来无外乎如下几点:

1. 新旧权贵更迭,利益重新分配。

高廉、殷天锡和柴皇城、柴进之间的矛盾,是统治阶级内部新旧贵族之间争夺权力和财产的矛盾。柴进是老牌贵族,是最初的利益获得者,凭借着祖上的功勋,他不需要奋斗就可以获得很多人奋斗一辈子甚至几辈子都得不到的财富。

高廉是新晋贵族,他是太尉高俅的弟弟,高俅也不过是新皇帝宋徽宗上位后才逐渐掌权的,所谓一人得道,鸡犬升天。仪仗着高俅这株大树,高廉和殷天锡两个猢狲也得势了,作为新贵族,他们迫切地需要占据做好的资源,这时新旧贵族得矛盾就展现了出来。

所谓一朝天子一朝臣,前朝的勋贵,即便是皇室后裔也比不过当朝大红大紫的太师,在大权旁落到高俅手中后,就没有人会理会前朝的古董了,即便是开国皇帝的丹书铁券也是如此。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7)

明代铁券邮票

2. 不作死就不会死

"不作死就不会死"是一句至理名言,无论哪个朝代都很适用,朱元璋的首任左相李善长,自己居功自傲,弟弟与人勾结谋反,仆人嚣张跋扈,这使得本就猜忌过多的朱元璋大为光火,最终持有丹书铁券的李善长一家血染菜市口。

《水浒传》中的柴进这个人也是不作死就不会死的典型,他在江湖上的声誉极佳,提到柴进大家无不称赞,那么他的声誉是怎么赚来的呢?我们不妨看一下他都做了什么:

用现在的话来说柴进无异于黑恶势力的保护伞,仗着祖先的余荫,他做了很多危害朝廷的事,我想即便没有高廉挟私报复,朝廷也不会容忍柴进太久。

作死是很多丹书铁券持有者的通病,正是他们的"作死"才使得丹书铁券一再贬值,最终和废铁无二。说到底,不是铁券玩不转了,而是随着时过境迁铁券的持有者不行了,他们或者远离了政治中心,没有了祖先的恩宠,或者自身素质不高,为非作歹,触碰了统治者的逆鳞。在统治者的天威难测、翻脸无情之下,铁券自然就失去了它的功用。

柴进的主要事迹和性格特征(从柴进个人的荣辱浮沉)(8)

小旋风柴进

结语:

柴进的前半生用成也铁券败也铁券来概括是再恰当不过了,前半生的柴进锦衣玉食、鲜衣怒马,尝尽了人世繁华,人人敬仰。却在霎那间遭受大变,南冠楚囚,性命朝不保夕,就连那个凭借丹书铁券永享富贵的美梦也破碎了……

当然而后的梁山生活也使得他大彻大悟,别人给的幸福终究是不能长久的,宦海浮沉只在统治者的翻手之间,丹书铁券上的条纹也没有李逵的拳头有说服力。于是在征方腊还朝后,他选择主动辞官,终老田园。

参考书目:《水浒中的社会与人生》刘烈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