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右上角加'关注',全国产经信息不错过】

江苏高质量发展总目标:明珠璀璨江岛新篇(1)

位列2019全国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第23位、全国绿色发展百强县市第5位,人口34万人、总面积332平方公里的江苏省扬中市,近年来的表现十分抢眼。

扬中,因地处扬子江中而得名,是万里长江中仅次于崇明岛的第二大岛屿。但自成洲以来,因四面环江,经常遭受洪涝灾害,封闭、贫穷曾是这个江中小岛相当长一段时间的真实写照。十一届三中全会吹来了改革开放的春风,滚滚长江没有挡住扬中人迈向开放的步伐。第一批走出小岛的是以篾匠、瓦匠等为主的“五匠”,他们农闲时外出闯荡,农忙时返乡务农,被当地人称为“外勤人员”。由于“外勤”们见多识广、信息灵通,有的率先办起小作坊,有的则专门跑采购和销售。一时间,小作坊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供销员”大军也应运而生。

1983年10月,扬中全面推广农村联产承包责任制,更多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放出来。供销人员走出小岛,采购生产原料、推销地方产品,孕育了“两头在外”的供销员经济现象。1990年的农历正月初八,扬中召开首次供销员代表大会,表彰了近千名优秀供销员,并把供销员独创的踏遍千山万水、走进千家万户、说上千言万语、吃尽千辛万苦“四千四万”精神,提升为扬中团结拼搏的创业精神。从此,“四千四万”成为扬中供销员特有的代名词。

在“四千四万”精神激励和引领下,扬中人创造出一个又一个千军万马搞建设、千方百计谋发展的江岛奇迹。

1992年5月8日,30万扬中人自筹资金建设的“扬中长江大桥”开工,并于1994年10月6日建成通车,彻底改写了扬中千年孤岛的历史。这是长江上首座由地方集资建设的跨江大桥,筹款总额1.62亿元,全岛7万多户农民,几乎每家每户都参与了集资捐款。

1996年11月20日,扬中大道全线开工,20多公里长的战线上,云集着沿线7个镇的5万多人。经过10天奋战,挑土100多万立方米,土路基一次形成。扬中大道建成后,与南江的大桥、北江的汽渡相连接,使扬中成为名副其实的联结苏南、苏北的“江中走廊”,昔日交通闭塞、饱受贫穷之苦的孤岛,成了扬子江中的一颗“明珠”。

1998年11月20日,扬中120公里的环岛江堤达标土方工程大会战打响,这是数百年来扬中任务最重、用工最多、耗资最大的江堤建设工程。参加土方大会战的每天都有5万余人,最多的一天超过8万人。短短20余天,一条高10米、顶宽6米多的环岛长堤基本形成,扬中人终于有了一个依江而居、富裕安康的“水上长城”。

随着改革的深入推进,区域经济发展出现了千帆竞发的态势,扬中深深感到了“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粗放式经营的隐忧。超越供销员经济,走科技创新之路,扬中迅速调整了经济发展模式,将“四千四万”的着力点从找原料、争市场,及时转换为抓创新、促转型,大力发展科技型、集约型、开放型经济,实现了从“扬中制造”到“扬中智造”的转变。

为实现区域化布局、专业化生产、集约化经营的发展战略,扬中先后建成了全国闻名的“中国工程电器岛”、光伏产业链齐全的“绿色能源岛”和船舶产业基地,拥有智能电气、新能源、装备制造三大主导产业。科技对扬中县域经济增长的贡献份额一直处于江苏省领先地位,2015年扬中位列“全国县域经济最具创新力50强”第1名。

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并重,扬中一直致力于江岛生态保护。从上世纪90年代的全国首批国家级生态示范区,到如今的国家生态市、国家卫生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工程电气岛、绿色能源岛,扬中人向长江母亲河交出了一份份满意的答卷。

进入新时代,扬中按照高质量发展战略,结合江苏省委提出的新“四千四万”精神,提出了“抢跑长三角、四千四万再出发”的奋斗目标。按照积极适应时代的千变万化、主动经受创新的千锤万炼、在发展的前沿展现千姿万态、在新的征程上奔腾千军万马的构想,扬中谋划出“乘风长三角一体化,开启高质量发展新征程”的全新战略。

随着长江经济带、扬子江城市群、宁镇扬一体化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长三角一体化规划纲要的出台,扬中独特的承接东西、连接南北的区位优势,以及扬中人自强不息、奋发图强的人文精神逐步凸显。置身于长三角一体化的大格局中,扬中率先推出系列“先手棋”。

以创新为魂,走科创 产业的道路,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动能。扬中依托智能电气、绿色能源产业基础,对接长三角一体化制造业布局,通过外引内联,打造科创中心,培育优势特色产业集群。有机融入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加强科技创新、产业发展、共建园区等领域对接,积极承接上海等核心城市溢出资源,致力在更大范围内集聚要素资源、拓展发展空间。以国家级高新区创建为契机,进一步深化智能电气研究中心平台建设,围绕绿色能源岛产业链布局创新链,助推产业强市战略不断向纵深推进。

以绿色为先,全力建设“长江生态岛园”,为高质量发展绘就绿岛底色。扬中积极践行绿色发展理念,持续优化生态环境,加快推进“五水联治”工程、长江生态湿地修复工程、绿色产业提升工程、田园乡村工程,加强空气质量管控,强化土壤污染治理和修复,持续推进化工企业整治,打好生态环境综合治理攻坚战,实现生态环境根本性好转。扎实推进美丽宜居村庄创建,优化“八位一体”考核体系,加快补齐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短板,不断擦亮扬中生态品牌。

以融入为机,抢抓圈带贯通联动契机,为高质量发展集聚驿站效应。扬中力争在布局上先人一拍、快人一步,抢抓长三角交通一体化战略机遇,规划建设内联外通的岛园交通格局,突显“长江生态岛”“中国河豚岛”的绿色魅力,构建一流公共服务高地,提升综合配套水平,着力改善营商环境,把昔日江中跳板,建设成为长三角一体化融合驿站。

以民生为本,策应区域协调发展战略,为高质量发展提供幸福标本。扬中着眼长三角一体化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切实提升宜居宜业的民生幸福指数,对接上海-南京都市圈的辐射带动,提标公共事业发展,深化教育综合、“三医联动”、养老机构公建民营等改革,持续丰富群众文化娱乐生活,推动公共事业资源供给和配置不断优化,使扬中成为幸福宜居的世外桃源。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创造出“四千四万”发展奇迹的扬中人,如今正积极投身高质量发展的实践,不断创造新的奇迹。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转载自中国县域经济报,所发内容不代表本平台立场。全国产经信息平台010-65367702,邮箱:hz@people-energy.com.cn,地址:北京市朝阳区金台西路2号人民日报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