鲎科—东方鲎亚科

真核生物域

动物界

真后生动物亚界

蜕皮动物总门

节肢动物门

螯肢亚门

肢口纲

剑尾目

剑尾亚目

鲎下目

鲎总科

鲎科

东方鲎亚科

东方鲎亚科(学名:Tachypleinae),鲎科下属的一亚科。

1.中华鲎

中华鲎(学名:Tachypleus tridentatus),又名三棘鲎、小海鲎或东方鲎,是鲎科东方鲎亚科东方鲎属的一种,是全世界4种鲎之一。

海洋动物鲎有多少只(动物界全系列鲎科)(1)

(1)历史

鲎鱼在千多年前已有记载。唐刘恂在其岭表录异中写道:“鲎鱼,其壳莹净滑如青瓷碗,鏊背,眼在背上,口在腹下,青黑色。腹两傍为六脚,有尾长尺余,三棱如棕茎,雌常负雄而行。捕者必双得之,若摘去雄者,雌者即自止背负之方行。腹中有子如绿豆,南人取之,碎其肉脚,和以为酱,食之。尾中有珠,如栗色黄。雌者小,置水中,即雄者浮,雌者沉。”

(2)特征

幼体:一龄鲎(刚孵化出的幼生体),外形似“三叶虫形”。头胸甲宽约5~6mm,左右两侧的前缘,有一弧形深褐色线条,线条两端有一对复眼分布,前方正中央有一对单眼。剑尾则藏于头胸甲内(外观上看不出尾节),外壳色偏淡黄带点透明。,暂以“背部朝下”方式游泳。

成长:靠脱壳方式让个体成长,每回脱壳一次(称做一龄),可让体长增长1.3~1.4倍。一龄鲎(不脱壳),二龄鲎(3次脱壳/年),三龄鲎(2次脱壳/年),尔后每年脱壳一次,直至达第13年(或脱壳15~16次)左右,雄体达到性成熟。雌体则得延至第14年(或脱壳16~17次)左右达到性成熟。

成熟体:体长约30~60公分,雌体体型一般大于雄体。体型外观分三个部分(头胸甲、腹甲、剑尾)。

头胸甲部:

上方:头前一对单眼(感光用)、两侧方为一对复眼(寻找异性用)、偏位后则是长有一对硬刺(防卫用)。

下方:其摄食口部位于头胸甲下方中央,口边有硬刺(用来磨碎食物)、一对钳状附肢(摄食协助肢)及另外五对附肢步足(第二、三附肢演化成勾状,最后一对则为推进肢),此物种为全世界唯一的“肢口纲”动物。

雌体头胸部前缘完整,雄体头胸部前缘两边则呈现凹陷状。

腹甲:左右两侧,均各长有一排硬刺(防卫用_雌体仅有三对棘刺发达,雄体则全棘刺发达),下方则长有书腮五排(形似活页状、用于呼吸与游泳协助)、生殖孔、后方则为一排泄孔。

剑尾:形似刀剑状(作用于防卫及复面翻身协助)。

(3)行为

繁殖季节:每年四月至八月下旬止。

产卵行为:产卵时,雌体会将受精卵埋入深度约10公分的浅沙层里,所生产的数量(视其个体大小)。雌体一般会分批生产,一窝卵数最高者曾达至1,200枚(少则40~50枚),一般数量均维持在300~500枚左右。

卵形:体呈球形(沉性)卵,外层附着一黄绿色绒毛膜卵壳。

孵育:若是采用人工水循环系统孵化协助,将于水温28.5~30.5度C的环境下,约23~25天,鲎卵即可利用卵的内外压差,让,壳破裂,吸取卵外海水浸入卵中,让卵内既维持湿润,又能让胚胎处于类似海水一样的小天地(孵化期约50天)。胚胎发育期中,于23~25天时, 初始外型似“南瓜形”,渐转化为“银杏叶形”,终极外型为“三叶虫形”。

(4)分布和栖息地

中华鲎仅分布于太平洋西岸,自日本濑户内海开始,沿中国浙江、福建、广东、广西、海南、香港和金门、台湾沿岸,直到印度尼西亚爪哇岛北岸以北、苏门答腊岛印度洋东侧海域。

喜栖于风平浪静,沙尼基质之浅湾处。每年四月下旬左右,于浅湾沙滩产卵。

(5)种群现状

中华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鲎资源现在已经急剧减少。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因为鲎它很挑地方生长)鲎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

由于中华鲎的自身价值不菲,近年来大量出现用它的壳做原料的甲壳素加工厂;同时,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所以无法逃脱被滥捕滥杀的命运,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

中华鲎是广西、广东、福建重点保护动物,禁止任何单位或个人非法捕杀、收购、加工携带。2016年7月21日上午,广西公安边防总队北海边防支队西场边防派出所将查获的1000余只“无主”中华鲎运送到北海渔政码头,将它们放归大海。

(6)保护级别

2019年7月,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IUCN)红色名录——濒危(EN)。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7)相关文化

拾得鲎: 形容运气佳,买到便宜货,或遇到便宜事。

掠鲎:一对对公母的鲎称为鸳鸯鱼,但人们却把女人「讨客兄」或男人找「细姨」而在「相好」时,被人撞见称之为「鲎」;掠是捉的意思,颇有捉奸的味道。

捉鲎公衰三冬,捉鲎母衰一斗久:成年的鲎,无论是在水里游行,或在海滩爬行,都是母鲎背着公鲎,渔民如果捉到鲎,一定是捉一对的,如果让它跑了一只,捉到的这一只就必须放走。

捉孤鲎,衰到老:捉孤鲎,衰到老。意思是说捉单独一只的鲎,一定会倒楣一辈子,因为鲎夫妻非常恩爱,你捉了一只,另一只会孤单寂寞,同时警惕世人,拆散他人姻缘,会倒楣一辈子。

好好鲎,刹到屎若流:杀鲎是一门大学问,不懂诀窍者,往往会把它杀得一团糟。比喻技术不纯熟,把一件美好的事给搞得面目全非。

2.南方鲎(巨鲎)

南方鲎(学名:Tachypleus gigas)又名巨鲎,是鲎科东方鲎亚科东方鲎属的一种,分布在印度、印尼、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中国及泰国。

海洋动物鲎有多少只(动物界全系列鲎科)(2)

(1)形态特征

巨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大的一种,平均背甲宽度25厘米。圆形外壳灰绿色至灰棕色。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和薄壳软体动物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2)生活习性

巨鲎是有选择性的底栖动物。在孟加拉湾和印度进行的调查中报告说,它们食软体动物,腐烂的有机物质,沙虫,也包括昆虫、甲壳类、桡足类、双壳类动物和蟹类。主要以、小蟹、蚝和贻贝的为食。

成年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的日子。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

(3)栖息环境

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沙滩,河口沼泽,潮间带,如溪流和河口被用于繁殖目的,喜欢居位于盐度较低的河口。

(4)分布范围

分布于印度、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和泰国。

(5)种群现状

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鲎资源已经急剧减少。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因为鲎很挑地方生长)鲎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所以无法逃脱被滥捕滥杀的命运,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

(6)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6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3.圆尾鲎

圆尾鲎(学名:Carcinoscorpius rotundicauda),也叫马蹄蟹或蝎鲎,鲎科东方鲎亚科圆尾鲎属,是世界自然基金会“海洋十宝”之一,也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圆尾鲎有毒。

虽然被称为马蹄蟹,不过圆尾鲎实际上比起螃蟹,与蜘蛛和蝎子拥有更近的亲缘关系(同属于螯肢亚门)。圆尾鲎的名称缘由来自于其尾部(尾节)截面为圆形,其他种类的鲎尾部则皆为三角形。

海洋动物鲎有多少只(动物界全系列鲎科)(3)

(1)形态特征

蝎鲎是现存鲎类中个体最小的一种,体长40厘米(加尾长)。鲎的身体分为三部分:最大的部分是头胸部,然后是分节的腹部,再下边是一根长长的尖尾刺。它的头胸部侧面有一对复眼,每只眼睛是由若干个小眼睛组成。另外还有一对感受紫外线的单眼。它们也有一对钳子,称为螯肢,是专门捕食蠕虫、薄壳软体动物用的。它们可以背朝下游泳,但一般喜欢钻进泥沙中并在泥里爬行。鲎生长得不算快,它们须要脱16次壳(脱壳一次称一龄,但并不是一年脱一次壳,鲎的小时候脱壳次数较多次),经过9到12年的时间才达到成熟。

(2)生活习性

成年蝎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它们的繁殖地。雌性的马蹄蟹会于水涨时到沙泥滩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枚卵。 但由于蝎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到2只可存活10到15年。主要以沙虫、小蟹、蚝和贻贝的双壳类动物为食。

鲎的脱壳是由头胸部的周缘裂开,而新的旧体才由其间隙跑出来。刚脱皮的甲壳非常柔软,这甲壳要恢复到原来的硬度,也需要相当的日子,几乎令人怀疑它是否会恢复到原来的坚硬度。鲎由于生长速度慢,所以是一种不大能长大的动物,科学蜀仍不清楚确定几年才能生长成成体。大概认为雄的脱15次皮,而在第13年成成体;雌的脱16次皮,于第14年成成体。

(3)繁殖行为

潮间带沙滩和泥滩是它们的繁殖地。圆尾鲎会于满月与新月水涨时到聚集至沙泥滩,圆尾鲎采单配偶制,雄鲎会透过螯肢攀附在雌鲎身上直到雌鲎产卵,每只雌性每次约产下二千枚卵,雄性会在雌性产卵后进行体外受精。但由于圆尾鲎在野外的存活率偏低,在一万只幼鲎中,大约只有1到2只可存活10到15年。

新加坡的圆尾鲎繁殖期为四月至八月,每次蜕皮后幼体的体型能增加33%,经历五次蜕皮后幼体就会从2厘米(0.79英寸)成长至成年体长。

(4)栖息环境

栖息地一般喜欢选择在泥泞的河流,河口沼泽和红树林,喜欢居位於盐度较低的河口。和该属的其他物种不同,在海水退潮时不返回大海。

(5)分布范围

见于印度、孟加拉、印尼、马来西亚、新加坡、泰国、柬埔寨、缅甸、中国与香港沿海与汽水地区。成年圆尾鲎多见于深水,而幼鲎多见于潮间带浅水区。

(6)种群现状

鲎生长周期很长,需要近13年才能完成繁殖。但鲎资源已经急剧减少。由于填海造地、滩涂开发等原因(因为鲎很挑地方生长)鲎失去了赖以生息的浅海沙滩。鲎具有很高的食用价值,所以无法逃脱被滥捕滥杀的命运,面临着灭绝性的灾难。

圆尾鲎受到过度捕捞,数量已锐减。但世界自然保护联盟红色名录把圆尾鲎列入“资料不足”部分。

圆尾鲎的肉并不多,但是其卵多半会被视为珍馐,圆尾鲎其实有毒性,与其他鲎不同,圆尾鲎含有足以使人类致命的河鲀毒素。生物学上,其蓝色的血可用来缓解精神疲劳以及治疗肠胃炎。它们的血液还可以做成鲎试剂来进行内病原体脂多糖检测。

(7)保护级别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 1996年 ver 3.1——数据缺乏(DD)。

列入《中国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名录》二级。

【更多精彩文章,请关注微信公众号“地球生物与人类文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