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经看过有很多医生这样教导患者如何「好好呼吸」:「把空气吸到肚子里。发挥一下想像力,想像你把空气吸到肚子里。这时侯,请务必松开你的横膈膜,别让它卡住呼吸。」
我也曾经看过教「瑜伽」、「解剖学」的资深老师说,「为了让自己在某些呼吸会受阻碍的动作里,能够更自在地呼吸」,方法是,「你做这种动作时需要呼吸」。
这就好像我们在心情低落,甚至万分沮丧的时候,有人拍拍我们的肩膀,说,「别再焦虑了,看开一点吧」。这招如果有用的话,大概人世间也就没有焦虑、沮丧这些难解的事了。
上个星期有个同学下课后问了「腹式呼吸」的技术问题,因为她照着网上的指示练着练着,身体没变得轻松,反而觉得不太舒服。
每次在网上看到这种那种呼吸指导原则、方式、练习方法,我都想去抓着讲话的老师,用力摇摇他们的肩膀,大声喊,「醒醒吧,你真的知道你在教什么吗?」
我一开始练流瑜伽动作时学到的「喉呼吸」(ujjayi,胜利式呼吸法),好像就只是闭起嘴吧,用力喘息,喘到整个教室所有角落都听得见我的呼吸声,伴随着我的汗珠一滴一滴流个不停。
练了好久以后才知道,动作的操作、进行,可以不必那么累人。练了好久以后才知道,呼吸可以轻轻松松、毫不费力,甚至可以是一种至高的享受。
有人形容ujjayi呼吸法发生的声音和海浪一样。海边的浪当然是有声音的,但一波一波的海浪,可以是很和缓的,很抚慰人心的,也可以是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简单来说,关键不在于发出声响的大小,而是轻松与否。试着看连续做十次拜日式,从头到尾都发生很大的声响,十次完成之后,大休息五分钟,接着再连续做十次拜日式,从头到尾都只有轻柔的声响,十次完成之后,再大休息五分钟。
动手操作一次看看,仔细比较不同做法所带来的身心状态,自己就能够体会到最切身的道理,而不致于总是停留在人云亦云的层次。
什么叫人云亦云?在呼吸这件事上,就是「腹式呼吸」、「横膈膜呼吸」、「用力吸气,把气吸到下腹部里」这些似是而非的指令。
不管你怎么想、怎么看,不论你怎么用力、不用力,只要还活着,就一定还在呼吸;只要呼吸,就一定有横膈膜的运动。
或者说,不是「横膈膜」本身的运动而已,而是胸廓、胸腔、腹腔的运动,而是整个躯干的运动,而是整个人的运动。每一次吐气,也就是「横膈膜往上推挤,腹腔往上推挤,胸廓的空间缩小」的动作。每一次吸气,也就是「横膈膜往下推挤,腹腔往下推挤,胸廓的空间扩大」的动作。不论你是不是认为自己在练「腹式呼吸」、「横膈膜呼吸」。
关于「呼吸」,我觉得讲解最清楚的,就是LesileKaminoff。他在YogaAnatomy《瑜伽解剖书》是这样讲的:
呼吸就是体腔的形状变化。
呼吸是空气吸进肺部再排出去的过程,是胸腔与腹腔发生三度空间形状变化所引发的结果。
这个定义很有操作上的指导意义。当我们说,「我的『呼吸』不顺」?这样的句子,可以完全代换为「我的『体腔的形状变化』不顺」。这么代换的意思是,我们可知道要怎么「调整」呼吸这组动作,这组每天二十四小时可能连续进行超过两万次的运动。
两万次?是的,差不多。一天有1440分钟,如果一分钟缓和呼吸,差不多十二次左右,一天下来,约莫是一万七八千次,有时候难免紧张一点喘息,正常一天两万次大概跑不了,呼吸有问题的人,一天三万次都有可能。
呼吸就是每个人都逃不掉的「平常动作」。一天两三万次的动作,不管你累或不累,睡着或者醒着,专心工作或者玩乐或者放空,这再平常不过的动作都得无意识或者有意识地持续进行。最日常、最生活,影响最深最远。偏差一点点,日积月累下来,影响绝对比吃药、看医生、一个星期上一堂两堂瑜伽课还深远太多了。
呼吸差不多可以算是瑜伽里最精髓的「动作」,没有机器可以帮忙(除非你卧病在床),没有别人可以帮忙。拼了命用力使劲,可能会愈帮愈忙,不要把它想的过于复杂。
回到前面讲的「呼吸就是体腔的形状变化」的定义。如果可以让「体腔的形状变化」这件事进行得更顺利、更省力、更轻松,也就等于让呼吸变得更轻松舒服。实际操作上,我们有各种肩颈、上背、前胸的肌筋膜释放的练习,有各种放松身心、情绪的练习,有效地帮助自己一次一次「体腔的形状变化」轻松进行,也就是让一次又一次的呼吸都更平顺、舒畅。
而练习者则需要专心观察、有意识地操作,一段时间(安静个三五分钟,或者练个二三十次、一两百次)可能就慢慢开始「进入状况」。
什么是「进入状况」?意识到、察觉到自己的呼吸变轻松,整个人变轻松了。吐气不费力,吸气不费力。胸廓可以不受阻碍、小幅度往四面八方三百六十度的方向小幅度扩张、收缩。整个人身体里面都跟随着这股「波浪」在律动。
在这种情况下,要举手、要伸展都好,任何动作都可以轻松自在进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