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的欲望感悟(人生感悟欲望与人性)(1)

人生的欲望感悟(人生感悟欲望与人性)(2)

对于 “人,生来贪欲” ,我是不认同的,这是贪欲者对自己贪欲责任的推卸!

初尝世事,人对世间的认知,原是一片空白,本无善恶、贪欲之念,也无好坏之分,所有这些,都是后天大小环境所致。并且欲望和人性,会随着年龄、生活环境的变迁而发生转变。

牙牙学语时,你不懂人性和欲望,大人告诉你,在困难时,帮邻居借一斗米,救济一元钱,这就是善良,你便知道了善良!从此,你便有了份善良的心!

清康熙年大学士张英收到家信,说家人为了争三尺宽的宅基地,与邻居发生纠纷,要他利用职权疏通关系,打赢这场官司。张英阅信后坦然一笑,挥笔写了一封信,并附诗一首:

“千里修书只为墙,让他三尺又何妨?

万里长城今犹在,不见当年秦始皇。”

家人接信后,主动让出三尺宅基地。邻居见了,也主动相让,最后这里成了六尺巷,两家化干戈为玉帛,世代修好,传为一段佳话。

多三尺、少三尺又能怎么样呢?地还是那些地、邻居还是那个邻居,但“六尺巷”与和睦的邻里关系不是更好?

人生的欲望感悟(人生感悟欲望与人性)(3)

张英教会了孩子宽厚待人,得饶人处且饶人的道理,培养出了清廷 “张廷玉”这样的能臣,留名后世!

张英克服了贪欲,教育了家人,树立了榜样,以实际行动培育了后代!

张英以当朝大学士,礼部尚书的高位,在小小的宅基地上,没有展示强权,表现出的智慧和大度,令人敬佩,简要的四句话,告诉家人,贪欲的空洞!

面对欲望,张英选择了退让,抵制住了欲望的膨胀,换得了“六尺巷” ,看似退,实则进,因为我们知道,“六尺巷”远比“三尺巷”或没有巷子要好得多。

这是一种大道修行!也是一种生存的智慧!看似吃亏,实则不然。

人的欲望,就是在这样的大大小小的事件的熏染中,形成了人们的认知和理念。

人的一生,是欲望与克服欲望持续斗争的一生。若欲望占了上风,则会在欲望的催逼下,人便成了欲望的傀儡,生活中便会充满了痛苦,怨恨!若过于限制欲望的滋生,就会直接躺平,人便失去了前进的动力,若行尸走肉,失去了精气神!

王嘉在《拾遗记》中说:“不学者,虽存,谓之行尸走肉耳。”可见过度的欲望和没有欲望,都会毁了人的一生!

人生的欲望感悟(人生感悟欲望与人性)(4)

适度控制欲望,有些事,需忍,勿怒;有些人,需让,勿究。

合理的欲望,让人奋进,过度的欲望,令人疯狂 !

《基督山伯爵》中说,如果你渴望得到某样东西,你得让它自由,如果它回到你身边,它就是属于你的,如果它不会回来, 你就从未拥有过它。

除了感恩之心、反省之心,要净化并提升人性,最重要的一点就是抑制自身过度的欲望!

稻盛和夫说:“贪欲”之念最难对付,它牢牢根植于人的内心深处,不易拔除,而且它的毒性最强,他能腐蚀人的灵魂,把人引向歧途!

“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若无闹事挂心头,便是人间好时光。”

放下贪欲的心,你便拥有了快乐!

敬请关注@清冷的月,欢迎您的关注!

人生的欲望感悟(人生感悟欲望与人性)(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