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阅读此文之前,麻烦您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与分享,又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前言:

“不好了!南边又发生流血事件了!”

这是1978年11月的一天,说这话的是邓小平的秘书。

在刚刚,他收到了由广西军委发往中央的急电:中越边境发生了一起新的流血事件。

得到这个消息后,秘书快马加鞭地赶往邓小平的办公室,汇报这个紧急情况。

等他到了办公室之后,发现许世友、粟裕等几位将军,早已经坐在邓小平的办公桌前了。

此刻的邓小平眉头紧锁,看样子已经是知道这个消息了。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

原来,就在几个小时之前,我国广西与越南交汇处发生了小规模的军事冲突。

越南高平省的越军,竟然用挪动边境界碑石的卑劣方法,侵占了我国的庭毫山地区。

在被我国民兵发现后,他们不但没有感到羞耻,甚至变本加厉,直接发起了攻击。

在缺乏防备的情况下,我国8位民兵被杀害,18位军民受伤。

这次冲突被称为“庭毫山流血事件”。

在此之前这里也曾发生过几次冲突,但都没有这一次的严重。

可以说,越军的行径完全触碰到了我国的底线,甚至已经构成侵略了!

面对越南几次三番的公然挑衅,邓小平已忍无可忍。

他站起身,对身边的几位将军说:“打!必须要打!”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2)

一、作战在即 邓小平紧急挂帅许世友

老一辈革命家说出的话,从来不会只是说说而已。

邓小平说了要打,那就一定是下定了决心,要好好教训一下越南了。

如果再不反击,再隐忍下去,怎么能让那些为了守护边疆而流血牺牲的战士们瞑目安息呢?

不过既然要打,那就必须要考虑一些至关重要的问题:什么时候打?怎么打?让谁挂帅来指挥着打?

解决这些问题成了当务之急。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3)

首先,是什么时候打的问题。

在当时,国内外的局势已经非常紧张了。

从上世纪七十年代越南抗美战争结束、实现统一以后,便开始与苏联产生了紧密的军事联系。

在苏联的帮扶下,刚刚结束战争的越南就开始了对外侵略扩张的军事行动,首当其冲的是柬埔寨。

在两国交战中,越南凭借苏联提供的先进武器,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

这一度让越南军方嚣张起来,甚至在全世界扬言:

越南是全世界军事能力排名第三的军事强国。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4)

虽然这“豪言壮志”只是越南军方的自我麻痹,但自吹自擂久了,越南竟也对此信以为真。

其野心也在这个时候统统暴露了出来,开始想要在侵略柬埔寨的基础上,更大范围的扩张。

这个时候,越南开始把矛头指向中国。

那时的中国刚刚与美国建交不久,苏联与美国处在争夺世界霸权的冷战之中,越南又与苏联在同一阵营。

在这样错综复杂的局势下,越南开始对我国广西、云南边境不断进行骚扰,军事冲突不断,流血事件也不断。

而最终的“庭毫山流血事件”的发生,意味着反击之战已刻不容缓。

邓小平当即下令:做好战略准备后,立刻就打!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5)

其次,是怎么打的问题。

越南对我国的公然挑衅,不光是我们自己知道,全世界都有目共睹。

但当时世界格局瞬息万变,美国、苏联都没有为此事公然表态。

可是越南非法占地的行为,已经触碰到我国的底线,战斗早已不可避免了。

对于反击战,我方也曾向美国表态,美国方面则是选择保持缄默以示肯定。

那么,到底应该怎么打?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6)

一方面,我们不能“重”着打。

在面对国际问题时,我国一直以来都是本着人道主义精神来处理的,抗美援朝战争就是一个先例。

所以,我们要反击,但不能变成“侵略”。

越是在这样紧要的关头,越要维护好大国形象,绝不能给潜在的敌人留下任何可以诟病的机会。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7)

但另一方面,我们更不能“轻”着打!

越南对我国边境的骚扰,也是一种忘恩负义的卑劣表现。

因为在美国侵略越南时,我国曾对越南施以援助。

在那期间,我国曾向越南派遣了大量军事技术人员和后勤保障部队,前后共计30万余人。

不仅如此,我国还派出了开国大将陈赓,前去做战斗指挥工作。

可以说,我们已经做到仁至义尽了。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8)

可就在这样的情况下,越南在独立之后,竟会做出这般违背道德、忘恩负义之举,实在令人不齿。

如此一来,我国若是轻着打,那便是对不起广大人民群众,更对不起那些为护边而光荣牺牲的战士们!

最终,综合两种情况,中央决定迎头痛击,快打快收。

最后,是让谁来指挥着打的问题。

得知要同越南发起自卫反击战后,开国元勋徐向前元帅主动请缨。

徐向前此时虽已到了古稀之年,但身体硬朗,而且指挥经验丰富且老道,很适合作为此次自卫反击战的后方指挥。

因此邓小平予以了批准。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9)

那么谁来担任前线的指挥员呢?

前线总指挥要面临的是各种突发情况,还带有一定的危险性。

所以要找一名既有作战经验的,又能在紧急情况下做出快速反应的人,来担任这一要职。

最后,邓小平在经过深思熟虑后,选择了时任广州军区司令员的开国上将——许世友,来担任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前线总指挥。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0)

许世友自幼习武,身体素质极高。

在革命岁月里,他曾率领红军队伍浴血奋战,立下了赫赫战功。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许世友也是令敌人闻风丧胆的一位“悍将”。

许世友的指站风格和他本人的性格一样,都是剽悍和强硬的。

凡是同许世友所率队伍进行正面交锋的敌人,无不被他强势的战术所震慑,最终受到重创。

许世友的指挥风格,很适合这次对越自卫反击战“快打快收”的战斗要求。

也因此,邓小平将他看作了前线总指挥的第一人选。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1)

二、为何不选刘伯承、粟裕

许世友担任对越自卫反击战前线总指挥,既是邓小平亲自力荐的,也是中央联合商定的。

可以肯定,他的指挥能力毋庸置疑。

然而,还是会有人产生些许疑惑:当时开国元帅刘伯承和开国大将粟裕都尚且健在。

两位同样都是功勋卓越、经验丰富的老军事将领,为何不让他们去“挂帅征越”呢?

产生这样的疑问也不无道理。

相比许世友,邓小平更熟悉刘伯承和粟裕,因为邓小平与他们都有过多次共事的经历。

比如我们耳熟能详的“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刘邓”说的就是刘伯承和邓小平。

还有在淮海战役时,邓小平也与粟裕、刘伯承一起担任总指挥。

他们之间友谊深厚,邓小平也熟知刘、粟二人的指战特点。

那最后为什么没有选择这两位挂帅呢?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2)

其实,这之中的具体缘由,早已经不言而喻了。

如果知道刘伯承、粟裕二人当时的情况,上述疑惑便会不解自答。

刘伯承之所以不适合指挥作战,其主要是因为年龄问题。

他是1892年12月生人,比毛主席还年长一岁。

在“庭毫山流血事件”发生时,刘伯承已经是一位马上要87岁的耄耋老人了。

在他得知要发动对越反击战时,也和徐向前一样,向邓小平毛遂自荐,表达想要“赴南讨越”的决心。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3)

刘伯承真可谓是“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看到自己昔日的战友,在如此高龄的情况下,还有想要为国征战的热情,心中甚是欣慰。

可也正是如此,邓小平更不能让刘伯承前往前线了。

前面说到,指挥作战会有许多安全隐患。刘伯承年龄大,反应也相对较慢,面对危险时恐不能及时作出反应。

不仅如此,他的右眼在当年指战四方时,曾受过非常严重的伤。

由于当时医疗条件差,眼伤逐渐变成了眼疾,如今已几乎看不清东西了。

这种种原因下,邓小平还是决定不让刘伯承参战了。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4)

粟裕之所以不适合指挥作战,其主要是因为身体问题。

相比刘伯承,粟裕就年轻很多了。在当年对越反击战“选将”时,粟裕72岁。

从年龄、从经验上看,他都是最好的指战人员。那么粟裕最终为什么“落选”了呢?

其实,粟裕没有挂帅的根本原因还是身体不好。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期间,粟裕曾多次负伤,导致身上留下了许多无法根治的病根,其中比较严重的就是脑部的疾病。

在新中国成立后,粟裕时常感到头痛难忍,甚至吃止痛片都起不到丝毫作用。

在毛主席的要求下,粟裕做了一次全面的脑部检查,发现脑部竟残留了数个弹片。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5)

这些弹片都已与大脑长在一起,没有办法取出来了。

就这样,粟裕一直忍受着剧烈头痛所带来的困扰。

不仅如此,他还有心脏病、脑溢血等多种疾病缠身。

这样的身体情况,自然是不能再去前线参加战斗的。

除了刘伯承、粟裕两位开国元勋外,也有其他老将领向邓小平请缨。

他们个个都抱有高昂的斗志,但却都因为工作原因积劳成疾,不适合参战。

最终,在经过综合考量后,中央决定由许世友率军出征。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6)

三、许世友率军 快速解决战斗

事实证明,让许世友来“挂帅讨越”是一个正确的选择。

1979年2月17日,随着一篇名为《是可忍,孰不可忍》的评论文章在《人民日报》的发表,正式宣告了中国对越反击自卫战的开始。

许世友率广西、云南两地的解放军部队,挥师向越南进发。

在战场上,许世友的指挥能力一点都不减当年。

面对敌人在边境设下的重重防御工事,许世友快速制定攻破计划,不耽误一丝一毫的时间。

解放军战士们收到指令,也快速应用到实战。

就这样,敌人费尽心思设下的一道道防御工事,被许世友率军快速攻破。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7)

大军一举跨境,来到越南腹地。

面对敌人从苏联那里要来的先进武器,许世友也同样毫不畏缩。

敌有装备,我有计谋。

凭借多年时间积攒的战斗经验,加上这些年来对苏联、美国军事装备的研究,许世友的脑子里早已经有了应对措施。

他利用战术取长补短,既保全我方军力,又展开持续进攻。

面对越南地区截然不同的气候,许世友也有良策。

越南地处热带,与国内很多地区的气候有着千差万别,因此解放军战士们很容易会因为水土不服而身体不适。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8)

敌人也曾故意将解放军引到雨林之中,企图利用地理优势来减退我军的战斗力。

但他们不知道,早在开战之前,许世友就已经仔细研究过了越南的地理、气候和各种有毒的蛇虫鼠蚁。

他早就令军医备足了战斗时可能需要用到的药材,至于气候不适等问题适应之后完全不足为惧。

在许世友的带领下,我军快速抵达了重要战略阵地——谅山。

这里是距离越南首都河内最近的战略防线,如果谅山被我军攻下,那就意味着首都河内的“大门”已经为我军敞开了。

正因为谅山对于越南国防的重要性,也使得攻打谅山阵地的战略部署极为复杂。

徐向前在进行战前估测时,将攻占谅山的难度定义得非常高,但许世友却硬生生把这难度降到了最低。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19)

1978年3月1日,随着一声令下,中国人民解放军9个炮兵团的300架远程炮,朝着谅山阵地齐发,这场“炮火雨”顿时下满整个谅山地区。

就此,越南战场最关键的一仗——谅山战役,正式打响了。

在许世友的指挥下,我军一个小时内向谅山阵地发射了将近一万枚炸弹,谅山阵地的一整面的防御工事都被全数击垮。

炮击后,解放军163师率先发起进攻,顺着炮火攻开的缺口一路打入城内。

在城战中,许世友巧妙利用装甲部队打头阵,为冲锋部队开路。

在他的战略部署下,装甲部队既能进攻御敌,又能为后续部队做防守。

在这样的协同作战下,解放军很快攻占了谅山。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20)

谅山攻下后,河内就近在眼前了。这时候我军已经打算适可而止,撤军回国了。

谁知越南方面竟然死鸭子嘴硬,在国际上大肆宣扬解放军屡屡战败,并没有攻下谅山。

一气之下,原本打算撤军的许世友,又带着全军继续进攻,一直打到距离河内只有10公里的地方,才收到了中央的“叫停”指示。

在回来的路上,许世友还不忘令解放军战士们摧毁敌人的全部防御工事和一些基础建设工事。

此番举动,对越南起到了极大的震慑作用。

1979年3月16日,我国宣布撤军行动已全面完成,至此,对越自卫反击战宣告胜利结束。

这场战斗总耗时28天,其中包含了10天的撤军时间。

也就是说,此战的实际战斗时间在粗略估计下,只有不到三周。

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刘伯承和粟裕尚且健在)(21)

结尾:

对越自卫反击战的快速胜利,再一次让全世界看到了中国人民解放军的英勇表现,同时也大力震慑了那些对新中国有企图和野心的国家。

这为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一个和平稳定的外部环境,具有重大的历史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