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曹笑
四川凉山州冕宁县。
磨房沟镇大杉村,高寒大山深处的贫困村。村委会有一面墙,墙上贴着50多封感恩信。
这是一面“感恩墙”,每一封信就是一个故事。而这些故事,讲述着脱贫攻坚以来,这个村子发生的一点一滴变化。
感恩墙
感恩故事一 从绝望到希望
时间回到2017年。
村民陈学海的长子,突发高烧好多天了。原本以为是感冒,可县医院检查,发现是尿毒症,需要长期透析治疗。前期费用已花光了家里全部积蓄,后期治疗费用,对这个贫困的家庭而言,无疑是天文数字。
冕宁县纪委监委驻村第一书记庞忠丽,走访中得知消息后,带领驻村工作队的成员,一起出主意、想办法。先将儿子送到凉山州第二人民医院接受治疗,同时多渠道寻找匹配的肾源,并发动村民轮流上门帮忙种地放羊、打理家务;村组干部也帮忙寻医问药。
2019年末传来好消息:儿子和母亲的肾型匹配成功。但手术费和后期持续治疗的费用,让陈家再次绝望。
“换,必须换!钱的事情我们一起努力,总能想到办法的!”在驻村第一书记庞忠丽的鼓励下,大家下定决心,开始合力筹措手术费。通过向亲戚朋友、社会人士筹措、变卖部分牲畜以及一些借来的钱,最终勉强凑够了手术费用。2020年1月,在成都华西医院,换肾手术成功。
在国家健康扶贫政策的帮助下,大部分手术费用通过医保政策报销。考虑到还有后期治疗费用,加上母子二人术后无固定收入,驻村第一书记及时组织召开村两委会议,经过商议将陈学海一家三口全部纳入低保救助范围,并为陈学海申请了大杉村护林公益性岗位。同时驻村工作队积极对接县卫生健康局和县民政局,按照相关政策规定帮助陈小刚申请了大病救助、医疗救助等政策帮扶,进一步减轻其家庭负担,目前这两项救助申请程序正在有序进行中。
“现在家里养了1头牛、2头母猪、20只绵羊,产业扶贫发放的花椒苗也种了10余亩,苗子成活率高、长得也好,我家的日子会越过越好的。”陈学海一家,对未来充满信心。
庞忠丽与陈学海一家的全家福(左一陈学海、左四庞忠丽)
感恩故事二 家里两个本科生
“尊敬的第一书记,你好!感谢党的政策、感谢精准扶贫、感谢你们付出的一切......”
墙上这封信,是大杉村三组建档立卡户侯小晶家孩子写的。今年高考,侯家儿子侯云龙,考上了西南民族大学;加上在西昌学院读大四的女儿侯玉芳,侯家又出了一名本科生。
一家两个本科生,在其他地方可能很平常。但在大杉村,就是“状元之家”,更是一种榜样,知识改变命运的榜样。
侯小晶因腿部残疾,无法外出务工,只能在家做简单的农活,一年的收入仅能够维持全家人的温饱,供孩子读书上学对他来说是一件极其沉重的负担。脱贫攻坚开始以后,孩子们都享受到了各项教育保障政策,不用再为了读书的事情而发愁。同时,在国家一系列扶贫政策的支持下,侯小晶家在2017年脱贫。
“非常幸运,在最困难的时候遇到国家扶贫的好政策,要不然真没钱让他们都上大学。”侯小晶说。
5年来,在帮扶单位和驻村工作组不断努力下,全村共7名中专毕业生就业,16名初高中生升入冕宁中学、泸沽中学、冕宁民中、职业中学,许多像“侯云龙”一样的大杉孩子,走出了大山,追逐自己的理想。
冕宁县磨房沟镇大衫大村建卡户侯小晶的女儿候玉欣写的感恩信
感恩故事三 村里出了个勤劳致富典范
建档立卡户阿勒木果,为了表达感谢,让女儿鲁发美和儿子鲁发清每人写了一封感谢信,送到村委会,贴在了感恩墙上:“感谢亲爱的中国共产党,让我们住上了漂亮的房子,过上了好日子,给了我们战胜困难的信心和勇气......”
说起阿勒木果,村民无不对他竖起大拇指,夸他能干、能吃苦、有上进心等等,然而他家的日子却依旧过的捉襟见肘,只干苦力不能够脱贫奔康,还得想办法立足现有的条件发展产业。
脱贫攻坚开展以来,在帮扶单位的助力下,大杉村根基自身实际情况大力发展种养殖业,并发动群众积极参与。
“花椒苗,不要钱,你们领回去种就行,我们会请县里面的专家前来,指导你们。”阿勒木果率先把自家10多亩的荒地开垦出来种上了花椒,并从外面引进品种较好的牛羊进行养殖。几年过去,他家的牛羊养殖业已经初具规模,绵羊已达70多只、牦牛也有60多头,每年靠着变卖牛羊、花椒人均收入能达到1.3 万元,成为全村勤劳致富的典范。
如今的阿勒木果家,住上漂亮的房子,不愁吃不愁穿,还有这令人羡慕的产业收入,闲暇之余,阿勒木果也会帮助乡亲们,指导他们养殖和种植,传授他们一些经验。
“村里给了我这么多帮助,我不能忘本,能为乡邻干点力所能及的事,改善他们的生活状况,我也感到很幸福。”阿勒木果笑着说道。
鲁发美写的感恩信
【如果您有新闻线索,欢迎向我们报料,一经采纳有费用酬谢。报料ihxdsb,3386405712】
,